生物:2(2020年整理).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测试(3)(新人教版选修1).doc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2626107 上传时间:2020-05-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2(2020年整理).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测试(3)(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物:2(2020年整理).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测试(3)(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物:2(2020年整理).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测试(3)(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物:2(2020年整理).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测试(3)(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物:2(2020年整理).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测试(3)(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2(2020年整理).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测试(3)(新人教版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2(2020年整理).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测试(3)(新人教版选修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专题知识归纳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培养基培养基的类型培养基的营养物质无菌技术避免杂菌污染的方法实验室常用的消毒方法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纯化大肠杆菌平板划线法称释涂布法课题延伸结果分析与评价筛选菌株PCR技术实验室中筛选微生物的原理选择培养基统计菌落数目稀释涂布平板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设置对照设置对照的目的对照实验的概念实验设计土壤取样样品的稀释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无菌操作做好标记规划时间操作提示结果分析与评价课题延伸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纤维素与纤维素酶纤维素酶的组成成分纤维素酶分解纤维

2、素的实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刚果红染料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依据实验设计土壤取样选择培养刚果红染色法操作提示复习微生物技术选择培养的操作方法结果分析与评价课题延伸 知识检测一、选择题 25个,分值50分1将接种了红色细菌的培养皿置于紫外线下几天,结果培养皿中除长了一个白色菌落外,其余菌落都是红色的,据此,实验者应该A.暂不作结论 B.断定是紫外线产生了白色菌落的变异C. 如果不继续用紫外线照射,预期那个白色菌落将转变为红色D. 断定白色菌落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2.在光亮处用同一种培养液分别培养单细胞绿藻和单细胞的酵母菌,其结果如下图所示(甲为绿藻,乙为酵母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培养液中 A缺少无机

3、盐 B氧气含量太高C缺少有机养分D不含二氧化碳3下列关于细菌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菌没有细胞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在自身的核糖体上进行C细菌的代谢终产物也是CO2和H2OD细菌的储藏颗粒是蛋白质、淀粉、脂肪等4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获得纯种的方法不包括: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B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C利用高温高压消灭不需要的杂菌D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生素5要将从土壤中提取的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离开来,应将它们接种在A含五大类营养物

4、质的培养基上 B加入某种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C含蛋白胨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 D无氮的选择培养基上6将圆褐固氮菌接种到彻底灭菌的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就能够得到A菌丝 B无一定形态的群体 C单个细菌 D菌落7在实验室里,从土壤里分离出自生固氮菌所需的培养基属于A天然培养基 B鉴别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液体培养基8在土壤中含有自生固氮微生物比较多的是A表层土壤 B中层土壤 C底层土壤 D所有的土层都是一样的9下列操作与灭菌无关的是A接种前用火焰烧灼接种环 B接种前用酒精擦拭双手C培养基在50时搁置斜面 D接种在酒精灯的火焰旁完成10.某人利用乳酸菌制和泡菜因操作不当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

5、正确的是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A B C D11某药厂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结果代谢产物没有谷氨酸而产生乳酸及琥珀酸,其原因是A温度控制不适 B通气量过多 CpH呈酸性 D溶氧不足12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下面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在乳酸菌的调整期和对数期,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助B进入乳酸菌增长的稳定期,由于次级代谢

6、产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C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调整期和对数期的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D进入稳定期,泡菜坛内各种生物的抵抗力稳定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3若将某种细菌置于有营养的物体上,它会繁殖并形成细胞群(如下图)。有什么适当的实验可以用来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效用?14下表表示在不同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繁殖情况。(E、F、G、H、I、J、K、M为培养基的成分,“+”表示生长,“”表示不生长),请分析下列哪种物质细菌不能合成。培养基成分A、B、CA、B、CI、MA、B、CH、KA、B、CM、JA、B、CI、KA、B、CH、JA、B、CK、M生长状态+AH BI CK DM15如下图是红色面包霉(一

7、种真菌)通过一系列酶将原料合成它所需要的氨基酸。据图分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若基因A被破坏,则向培养基中加人鸟氨酸,面包霉仍能存活B 若基因B被破坏,则向培养基中加人鸟氨酸,面包霉仍能存活 C 若基因B不存在,则瓜氨酸仍可由鸟氨酸合成 D 基因C不能控制酶C的合成16观察右边真菌细胞内有关代谢过程图,选出提高氨基酸B产量的最佳措施:( )A利用CaCl2增大该真菌细胞壁的通透性B大量投放丙酶C加大接种量和投料量D诱变处理该真菌,选育出不能合成乙酶的菌种作为生产菌种17单细胞蛋白是指A单个植物细胞培养得到的高纯度蛋白质B单个动物细胞培养得到的高纯度蛋白质C单个细菌细胞分泌的蛋白质D通过发酵获得

8、的大量微生物菌体18关于灭菌和消毒的不正确的理解是A灭菌是指杀死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B消毒和灭菌实质上是相同的 C接种环用烧灼的方法灭菌D常用灭菌方法有加热法、过滤法、红外线法、化学药品法19在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中,具有如下步骤,其正确顺序为溶化 调pH 加棉塞 包扎 培养基的分装 称量ABCD20关于菌种的选育不正确的是A自然选育的菌种不经过人工处理 B诱变育种原理的基础是基因突变C通过有性杂交可形成工程细胞 D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构建工程菌 21用发酵工程生产单细胞蛋白可用来制成“人造肉”供人食用,这种蛋白是A微生物菌体 B微生物代谢产物 C微生物合成物质 D发酵液22谷氨酸

9、棒状杆菌扩大培养时,培养基应该是ACN为41 BCN为31 C隔绝空气 D加大碳源、氮源比例23关于微生物代谢的调节正确的一项是A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时,微生物才能合成分解此物质的酶,该酶一定是组成酶B某种代谢产物在细胞内的积累,将直接导致形成此物质的酶活性下降C只有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才能实现对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D一般情况下,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可解除代谢产物对酶活性的抑制24科学家通过对黄色短杆菌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了不能合成高丝氨酸脱氢酶的菌种,从而达到了黄色短杆菌大量积累赖氨酸的目的,这种人工控制的方法实质上利用了以下哪种调节方式?A酶合成的调节 B酶活性的调节 C二者都有 D二者都

10、无25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不能同时存在B诱导酶一但产生,其活性将一直保持下去C与酶合成的调节相比,酶活性的调节是一种快速、精细的调节方式D次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必需的二、非选择题26(11分)已知细胞合成DNA有D和S两条途径,其中D途径能被氨基嘌呤阻断。人淋巴细胞中有这两种DNA的合成途径,但一般不分裂增殖。鼠骨髓瘤细胞中尽管没有S途径,但能不断分裂增殖。将这两种细胞在试管中混合,加聚乙二醇促融,获得杂种细胞。请回答:(1)试管中除融合的杂种细胞外,还存在的融合细胞是 。(2)设计一方法(不考虑机械方法),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杂种细胞,并说明原理。方法: 原理:

11、 (3)将分离出的杂种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继续培养,获得A、B、C三细胞株。各细胞株内含有人的染色体如下表(“+”有,“一”无)。测定各细胞株中人体所具有的五种酶的活性。结果是:B株有a酶活性;A、B、C株均有b酶活性;A、B株有c酶活性;C株有d酶活性;A、B、C株均无e酶活性。若人基因的作用不受鼠基因影响,则支配a、b、c、d和e酶合成的基因依次位于人的第 、 、 、 和 号染色体上。细胞株 人染色体编号 12345678A株+B株+C株+27下表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成分列表,据此回答: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H2O含量05g1g05g100mL蛋白胨在培养基中的作用是 。要用此材料配制观察细菌菌落状况的培养基,还需添加的成分是 。表中各成分含量确定的原则是 。培养基配制好后,分装前应进行的工作是 。从配制培养基直到培养完成,所采用的预防杂菌感染的方法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