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word同步测试一(2020年整理).doc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2616480 上传时间:2020-05-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word同步测试一(2020年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word同步测试一(2020年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word同步测试一(2020年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word同步测试一(2020年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word同步测试一(2020年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word同步测试一(2020年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word同步测试一(2020年整理).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海无涯第七章 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B生物过度繁殖引起的生存斗争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的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2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C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存斗争导致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3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B自然选择使

2、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4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B C D5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来源:Z.xx.k.Com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C经过突变的

3、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物种的形成6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 体占72%,基因型为腿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 ( )A24%,72% B36%,64% C57%,43% D60%,40%7据调查,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 XBY(46%)、XbY(4%),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8% B8%、92% C78%、92% D92%、8%8在

4、某一个人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频率是多少?(按AA、Aa、aa顺序排列答案) ( )A0.36,0.48,0.16B0.48,0.36,0.16C0.16,0.48,0.36D0.16,0.36,0.389在某个海岛上,每1万人中有500名男子患红绿色盲。则该岛上的人群中,女性携带者的数量为每万人中有(设男女性比为11) ( )A1000人 B900人 C800人 D700人10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 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A B

5、C D11在果蝇中,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105,对于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108个个体),却有107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则每个果蝇大约有多少个基因?( )A0.5 104 B104 C2104 D410412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小岛上,下列用现代进化 理论解释错误的是 (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条件的地雀物种B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D地理隔离

6、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13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亲代组别1组(一对蝇)2组(一对蝇)来源:学|科|网Z|X|X|K n组(一对蝇)子代分两份处理A施DDTB无DDTA施DDTB无DDTA施DDTB无DDT结果存活较少全部存活存活较多全

7、部存活存活很少全部存活选择淘汰淘汰淘汰保留淘汰淘汰A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作用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D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14长期生活在高山上的人,血液中的红细胞比生活在平原上的人多,促使红细胞增多的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大气 D阳光15下列表示进化关系的各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厌氧需氧 B无性生殖有性生殖C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D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16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是 (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变异是不定向的 变异是

8、定向的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来源:Z&xx&k.ComA B C D17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 )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 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A B C D18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A表现型 B基因型 C不利变异的基因 D肽链结构19“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 )A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B正确,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但突变的方向

9、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C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绝灭D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会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20日本的长尾鸡是著名的观赏鸡,全身羽毛雪白,短小的身体拖着约两米的尾羽。莱杭鸡是产卵量很高的卵用鸡。长尾鸡和莱杭鸡的培育成功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生存斗争的结果 D定向变异的结果21采用DNA分子杂交方法,比较人与其他生物的差异程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与黑猩猩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杂合双链最多B人与黑猩猩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游离单链最多C人与猕猴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杂合双链较少D人与酵母菌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游离

10、单链较少22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二、简答题23(16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材料2 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材料3 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桦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材料4 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

11、被称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材料5 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1)材料1说明 。(2)材料2说明 。(3)材料3说明 。(4)材料4中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说明 。(5)材料5中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 。(6)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 。24(10)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