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586567 上传时间:2020-05-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3.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3.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3.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3.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依据人教A版 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 3.4 基本不等式二、 设计思想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

2、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研究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它在如“求面积一定,周长最小;周长一定,面积最大”等实际问题的计算中也经常涉及到。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三、 教学目标依据新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3、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并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剖析归纳证明 几何解释 应用(最值的求法、实际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呈现。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基本不等式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四、 教学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4、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及应用。五、 教学难点 1、基本不等式成立时的三个限制条件(简称一正、二定、三相等);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六、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观察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以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基本不等式:简要教学思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2)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

5、验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学习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学习难点】 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知识结构】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 基本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学习过程】 Da引入 GbFE探究1 在正方形ABCD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为Ha、b,那么正方形ABCD的面积S= A 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S= S与S的大小关系为 新课一、基本不等式的探究 B根据探究1得到

6、1、重要不等式 说明:2、基本不等式 ()说明:你能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分析推导出()式吗?要证 只要证 要证,只要证 要证,只要证 ( - ) 显然, 是成立的,当且仅当时, 的等号成立领悟练习:七、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展开。这种安排强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过程安排如下: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意图: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现实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平台,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基于此,设置如下情境:一、

7、自学质疑,交流展示【探究】: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现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下图, 问题1、比较大正方形的面积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你能找到怎样的不等关系?利用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不等式问题2、上式能否取到等号?什么时候取等号?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问题4、你能给出证明吗?抽象归纳: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有,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问题3、上式中,的范围能扩大吗?对于任意实数a,b,有问题5、如果用,去替换上述结论中的,,则,需要满足什么条件?问题

8、6、替换之后能得到什么结论?什么时候取等号?问题7、你能给出证明吗?要证 只要证 要证,只要证 要证,只要证 显然, 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 中的等号成立 。(告诉学生,这种证明方法称之为分析法,在我们高三的时候会适当的加深补充)点评: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实际上是寻找结论的充分条件,执果索因的一种思维方法.本背景意图在于利用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不等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基本不等式。通过ppt课件,让学生更直观的抽象、归纳出以下结论:二、抽象归纳: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有,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问 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特别地,当a0,b0

9、时,在不等式中,以、分别代替a、b,得到什么?设计依据:类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此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来源,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而且感受了其中的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答案: 。【归纳总结】若,则有,当且仅当a=b时,。我们称此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 其中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为a,b的几何平均数。二、把握关键,突出主题基本不等式:问题8、上述公式主要用于解决最值问题,你能观察出它可以解决哪些式子的最值问题?问题9、在求最值的过程中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问 怎样理解“当且仅当”?(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师生总结)“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的含义是:当a=b时

10、,取等号,即;仅当a=b时,取等号,即。4、探究基本不等式证明方法:问 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意图在于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基本不等式到理性证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方法一:作差比较或由展开证明。 方法二:分析法(完成课本填空)设计依据:课本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和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前者的认知机制是同化,它引起认知结构的量变;后者的认知机制是顺应,它引起认知结构的质变.既没有绝对的接受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发现学习,总是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所

11、以,课本必须成为学生赖以学会学习的文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要证 只要证 要证,只要证 要证,只要证 显然, 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 中的等号成立 。(告诉学生,这种证明方法称之为分析法,在我们高三的时候会适当的加深补充)点评: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实际上是寻找结论的充分条件,执果索因的一种思维方法.5、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借助初中阶段学生熟知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几何解释,通过数形结合,赋予不等式几何直观。进一步领悟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三、探究归纳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对于任意实

12、数a,b,均有;当时,由于,当且仅当时,即x=1时,等号成立。所以函数的最小值为2;当时,有;所以函数在的最小值为4。引入闯关游戏分层完成,小组讨论,使学生体会概念应用模式,学会捕捉解题切入点,理解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正”、“定”和“等”。5分钟以上命题均是根据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中的难点和关键处设置的,目的是利用学生原有的平面几何知识,进一步领悟到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及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这些“陷阱”要让学生自己往里跳,然后自己再从中爬出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指导,师生归纳总结。结论:若两正数的乘积为定值,则当且仅当两数相等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若两正数的和为定值,则当且仅

13、当两数相等时,它们的乘积有最大值。 简记为:“一正、二定、三相等”。四、领悟练习:公式应用之一:(1)若的最小值为_,此时(学生指出正、定、等)(1) 若a0,b0,且a+b=2,则ab的最大值为_,此时a=_,b=_。(学生指出正、定、等)(2) 公式应用之二:(最优化问题)设计意图:新颖有趣、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的问题,不仅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探究钻研的兴趣,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1) 在学农期间,生态园中有一块面积为100m2的矩形茶地,为了保护茶叶的健康生长,学校决定用篱笆围起来,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2)现在学校仓库有一段长为36m的篱笆,要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