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585571 上传时间:2020-05-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摘 要 目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盲目兴建旅游基础设施、盲目追求游客数量增加、盲目迎合游客娱乐需要等问题,对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不受旅游开发和经营服务活动的损害,需要从管理体制、立法、咨询、监督、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坚持功能分区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对策。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之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发现近十年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研究较为全面,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空白点。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着认识错位、规划失位、管理乱位、制度缺位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介绍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了解中国履行公约的成绩及存在的

2、主要问题。着重分析中国世界遗产在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科学价值、人文精神、美学等许多方面对全人类具有的独特价值与普遍意义。提出实现中国世界遗产持续发展必须在科研、教育、宣传、人才、机构、法规、国际合作等方面应采取的一些重要措施。关键词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现状1 世界遗产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中国从1996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世界遗产申报成功,截至2010年8月,中国已拥有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古典园林、古村落等在内的

3、40项、65处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44项,含跨国项目)和西班牙(41项,含跨国项目),位居世界第三,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2遗产类型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比例不平衡,以世界文化遗产居多,比例高达65%,世界自然遗产数仅占20%,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数10%,文化景观占5%。3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国的世界遗产更集中地分布在人口较密集的东部,呈现西疏东密的空间分布现状。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京周边地区、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以及中国西南地区;从省域分布看,中国目前共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4、特别行政区拥有世界遗产,其中,北京市最多(有6处),其次是四川(有5处),辽宁、山西、河南、江西、福建、云南等地也较多;从遗产类型分布看,自然遗产大多位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相对偏远封闭的西南山区,而文化遗产大多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是六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与杭州)所在地最为集中。4 世界遗产项目的后备资源充裕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后备候选的遗产类项目众多。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其中,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18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8处。但实际上,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

5、0个申遗项目,其中约100个进入预备申遗清单。二 中国履行公约的基本情况自1985年加入公约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工作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1 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达28处。中国加入公约的时间较晚,比西文发达国家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分别晚12年、7年、3年,比东方文明古国埃及、伊拉克、印度分别晚11年、11年、8年。到1985年已经有80多个缔约国时,中国才加入公约。但从1996年起,中国年年榜上有名,6年间荣登世界遗产名录共16处,迅速超过美、德、英、印度与法国等世界遗产大国,跃居世界第三位。2 世界遗产的申报与成功已产生多方面良好的社会效果。申报过程本身就是以世界和未来的战略眼光对自己身边祖

6、国最优秀的文化或自然界遗产的一次再认识,每一处遗产申报的成功不但给当地和全国人民带来无上荣光,增强了自信心和凝聚力,而且还带动当地旅游业等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3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世界遗产工作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帮助与合作,对不断提高中国遗产管理与保护水平,对中国的遗产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与国际接轨,对中国遗产专业队伍的成熟与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三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1认识错位11 重申报,轻维护世界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和壮丽山河的杰出代表,堪称精品中的精品。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往往能够极大地提升遗产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

7、,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收益。但是,各地对于世界遗产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严重偏差。世界遗产是保护性、公益性事业,世界遗产最主要的功能在科研和教育等方面,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祖先和大自然赐予的遗产。目前众多遗产所在地人民政府往往过度关注世界遗产带来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动用远远超出当地经济发展现实实力所可以负担的资金进行申遗,而对遗产景观大量日常性的基础维护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12 重开发,轻保护随着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遗产旅游不断升温,旅游业往往会成为遗产所在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遗产旅游的市场化炒作、商业化经营、超容量开发,甚至建设性破坏,导致濒危物

8、种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历史文化景观变质,违背了遗产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原则,损害了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而会失去世界遗产本身的价值。13 重旅游设施建设,轻科学文化研究目前国内对世界遗产旅游功能开发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科学教育和文化保护功能。世界遗产地普遍热衷于景区交通运输设施、食宿接待设施,游览娱乐设施和旅游购物等各种服务性设施和商业性工程项目的建设,过于重视景区物质硬环境的建设,造成自然文化遗产地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现象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却对世界遗产本身所应具备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不够,对世界遗产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14 重景区发展,

9、轻社区参与目前,国内世界遗产地一般都比较重视景区内部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与旅游业紧密相关的商贸、饮食、住宿服务业以及交通业发展较快。在遗产保护方面,往往只是侧重于景区内单体文物的鉴定和保护,而对遗产保护背后的形形色色的“人”的因素却视而不见,将遗产与其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其包含的人文现象分割开来,对遗产所在地及周边的社区如何实现和谐发展缺乏系统全面地研究,即所谓重“物”轻“人”问题严重。2 规划失位规划失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世界遗产专项规划的制定水平有待提高,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各世界遗产地基本都有一些风景名胜区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规划,但从实践来看,各地规划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

10、有些规划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只注重旅游经济增长的指标,忽视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制约指标,有些规划指导性和原则性的内容较多,而具体化、可操作性的内容较少。3 管理乱位中国境内世界遗产实行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纵向的专业管理部门和横向的地方政府部门相结合是我国遗产管理的基本模式,但这种模式的实际管理效率却相对较低。一方面,世界遗产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主要采取属地化管理体制,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成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4 监督评估制度有待健全我国世界遗产的监督评估制度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世界遗产保护的行政监管制度有待加强。世界遗产地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世界遗产的日常

11、经营管理的监督还需强化,对在世界遗产内开发项目的破坏性预防不够,对遗产地违章建设活动的整治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2)世界遗产保护的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国还缺少与国际世界遗产保护监测相对接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绩效评估体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遗产保护管理衡量标准。(3)遗产管理的公众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管理的公众参与度较低,尤其是世界遗产地居民参与管理、监督的范围较小,社会公众舆论监督力度不强。四 中国世界遗产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1进一步完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遗产法,将世界遗产(包括尚未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但进入国家世界遗产清单的遗产资源)纳

12、入法制化的轨道。集中利用立法资源,将文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统一协调,尽快制定并发布统一的世界遗产法作为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法律依据,2 建立世界遗产保护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由于我国遗产资源的门类丰富,且资源质量差别很大,因此应尽快按价值等级建立和实行遗产的分类和分级管理制度,以确保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遗产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不同管理,包括各自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标准、营销系统、监测系统等。3 科学编制世界遗产地的保护规划在战略思路上,要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明确保护管理的原则、目标和对象,同时,在编制规划时必须注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

13、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世界遗产监测的标准相对接,避免我国的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4 进一步提高世界遗产保护监管能力建立世界遗产的保护能力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要以国际监测标准为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世界遗产类资源的保护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摸清遗产资源保护的本底状况,并按其受破坏程度进行分级分类警示,既可协助开展世界遗产的反应性监测,又有利于强化遗产地的长期保护和科学保护。5 加大对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财政预算,建立世界遗产专项保护资金,用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必要基础设施的投入。6 加强学术研究,广泛培养人才。目前有些遗产地的负责人,只把眼睛盯在短期的经济效益

14、上,对人才培养重视不够,有较高文明素质、熟悉文物保护知识、有责任心的人才太少。建议有关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的政府部门和有关高校制定一个培训计划,对遗产地现有干部进行轮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7 为整治盲目的旅游开发,应坚持功能分区制,立即停止遗产地核心区的任何商业性建筑。目前遗产地之所以出现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问题,关键是当局者没有搞清楚应该保护什么,应该开发什么,在哪保护,在哪开发。参考文献【1】李如生.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 2011-05-09.【2】易小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进展综述【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5.【3】侯富儒.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与中国世界遗产的持续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2-10-25.【4】宋晶.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0-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