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手来测量

上传人:posei****23456 文档编号:132543538 上传时间:2020-05-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手来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手来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手来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手来测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手来测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手来测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手来测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这样两个问题:谁的青蛙跳得远?这个问题通过比纸带就能得到结果。跳得最远的青蛙到底跳了多远呢?这个问题用比量的方法就解决不了了。当需要用数据来表达的时候就要用到测量这个方法了。刚开始要学习使用我们的身体来测量,最方便的就是用手来测量,这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测量活动。第一个活动要让学生认识“拃”这个用手测量时特有的单位,要强调伸出大拇指和中指进行测量,才是一拃,要与“一虎口”区分开。可以通过“量桌面长度”的活动,让学生多尝试、多体验。第二个活动要让学生量课桌的高度。测量高度有点麻烦,用纸带来作为高度的替代物,学生就会在

2、纸带上从起点开始一拃一拃地量,量一拃画一条线,首尾相连做标记。第三个活动是收集数据、做班级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如果学生学会用“多一点点”的词语来表达,是非常棒的,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测量的单位和要测量的物体并不完全匹配)。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学生会通过观察数据和测量纸带思考:“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会发现用手作为工具进行测量,可以测出物体的长短,但是由于测量时每一拃的长度不固定,会变化,从而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另外,每个人手指长度不同,每一拃的标准也不同,结果都不一样,也无法准确知道测量结果。虽然测量的结果不太准确,但是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那就是一个

3、测量工具是有相应的测量单位的,并且这个单位要首尾相连、不断重复,这样才能得出结果。【学生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将遇到一些困难,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来源:Zxxk.Com1预测。在本课中,“预测”这个词首次出现,学生不完全明白什么叫预测,他们会认为就是猜,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不要只做名词解释,而是要带着他们做预测。比如,先观察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再观察代表桌子高度的纸带有多长,边看边比一比,做出基本的预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仔细观察和比对。2合作。在这一单元的活动中,“合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的质量、默契的程度将直接影响课程完成的质量,但这一

4、点正是学生的弱点。对于刚开始上科学课的学生,不太懂得合作,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爱动手的抢着做,不爱动手的看别人做,或者游离在活动之外。因此,教师训练学生如何进行合作时不能只停留在一句话、一个词上,要有具体的指导。如在活动开始前明确要求:一个人用手量,另一个人检查是否首尾相连、画线、标数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并在活动中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都投入到活动中,对不恰当的分工提出意见。3做“一拃”的手势。部分学生做一拃会有些难度,总会和“一虎口”混淆,课堂上多练习,让两人互相检查,帮助同伴纠正不正确的手势。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发现他们手的大小不同,每人的一拃都不太一样,为达到本课的目标埋下伏笔

5、。4前后活动的衔接与呼应。前后相关联的活动设计更贴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像解开谜底一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如用青蛙跳远比赛引入新课,既与上一课进行衔接,复习了上一课“起点、终点、比量”等知识点,又用“这只冠军小青蛙到底跳了多远呢?怎么才能知道”的问题,开启了本课的研究。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小青蛙继续登场,让学生用“拃”量出小青蛙到底跳了多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3会观察、

6、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认同以图表的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4意识到细致地、一拃一拃地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难点:理解“预测”的作用和意义;会观察、比较纸带上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器材准备】为每个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为每个小组准备:1条纸带、1把剪刀、1支油性彩笔。来源:Zxxk.Com为班级准备:班级记录表2张。【教学过程】来源:学科网一、回顾谈话导入:上

7、节课,我们一起玩了一个“青蛙跳一跳”的游戏。还记得我们是怎样知道哪个青蛙跳得最远吗?学生回答。回答的要点:“画起跳线”“在纸带上画出青蛙跳了多远”“将纸带摆在一起,起点对齐,比一比哪个最长”等。谈话:我们比出了哪只青蛙跳得最远,那么这只青蛙到底跳了多远呢?怎么才能知道?学生回答:用尺子量过渡:如果手边没有尺子,你还有办法吗?二、聚焦话题谈话: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在用什么方法测量大树的树干有多粗?(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图片。)来源:Z|xx|k.Com学生回答:用手臂测量谈话: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一下“用手来测量”。(板书课题)1认识“一拃”。谈话:请同

8、学们伸出你的右手,像老师一样,跟着老师说: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叫做“一拃”。用“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2试一试。谈话:用拃量一量我们的活动手册。边试边思考,你打算怎样量?怎样量会更准?3说一说。班级讨论:v 从起点量到终点。v 用同一只手量。v 一拃一拃地量,画线。v 首尾相连。来源:Z&xx&k.Com三、探究谈话:大家都会用拃量物体了,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个新的挑战量一量课桌的高度。1预测:观察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再观察一下桌子的高度,预测桌子的高度大约有多少拃。2指导记录:将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3用纸带来帮忙。谈话:用手直接测

9、量桌子的高度没办法做标记,很难做到首尾相连。下面,我们可以借助测量纸带来测量。4活动:用纸带比量桌子。组织活动;请同学们两个人一组合作量出与桌子同高的纸带。5活动:量纸带。谈话:请你提醒一下旁边的伙伴,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v 用同一只手测量。v 前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v 量完一拃就在结尾处画线作为记号。6指导记录。测量两次,分别记录下来,并观察测量结果。7展示汇报。将测量完的纸带粘贴在黑板上。四、 研讨1观察思考。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班级记录表及纸带,看看大家的测量记录和结果。思考: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2学生概括。(1)用纸带标识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2)

10、是否是用同一人的同一只手进行测量;(3)是否做到了一拃紧挨着一拃,即首尾相连;(4)每一拃的长度是否相同;(5)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也不同。五、 总结拓展1谈话。还记得那只跳得最远的青蛙吗?能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知道它跳得有多远吗?测量的结果准确吗?为什么?学生回答:用拃来测量、不能测出跳了多远、每个人的手不一样大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拃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可以测出物体的长短。由于我们测量时每一拃的长度不固定,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另外,每个人手指长度不同,每一拃的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也无法准确知道测量结果。2知识拓展。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手来测量,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还能用作测量工具呢?教师出示课件:一虎口、一脚、一步、一臂、一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不同的“单位”,并强调用什么部位测量,单位就是什么。3活动拓展。谈话: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对房间、家具进行测量,并绘制如图所示的家庭尺寸图(教师出示课件中的图)。测量步骤:先预测,再选择用哪个单位合适,然后量一量,记录下来。【相关表单】班级记录表词汇表一拃 首尾相连 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