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528534 上传时间:2020-05-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实验中学20112012学年(下)高一级模块2考试地 理命题:高一地理备课组 校对:高一地理备课组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

2、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其中120题,每题1分,共20分;其余各题,每题2分,共80分)1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2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02,这些新增的C02部分被消除是因为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02增加的功能 B生物要素具有平衡功能C自然

3、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3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2012年奥运会将在伦敦举行。伦敦和北京相同之处是 气候类型相同 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都很大 土壤类型相同 自然带相同 A B C D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45题。4从地理学的角度看,这首诗描述的是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规律5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6读图“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曲线图”,图中A、B、C、D四点分别表示中国、美国、巴西

4、、坦桑尼亚国中的哪一个国家?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坦桑尼亚,美国,巴西,中国 B巴西,坦桑尼亚,中国,美国C坦桑尼亚,巴西,中国,美国D坦桑尼亚,中国,巴西,美国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79题。7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8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9

5、该现象会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图1为“甲、乙、丙、丁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图”,图2为“不同阶段的人口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10题。图1图2 10图1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图2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读“四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率历史及预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111950年以来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是A德国 B英国 C日本 D美国12下列措施与抑制人口老龄化无关的是A倡导适龄妇女生育 B鼓励外来移民C推迟退休年龄 D增加儿童抚养补贴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规划前的地域结构图”,该市工业以茶叶

6、、食品加工为主,辖区内有世界级自然风景名胜(距市中心直线距离40多千米),读图回答1314题。13为增强该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规划中应优先扩大()A绿色用地B工业用地C交通用地D商业用地14从完善该城市主要功能出发,需合理布置功能,新建住宅区应选在A甲区域 B乙区域C丙区域 D丁区域图3为我国某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516题。15图例甲、乙、丙分别表示的城市功能区最有可能的是( )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C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16图中数码处布局工厂或长途汽车站,比较合理的是( )A处电子装配厂 B处化工厂C处钢铁厂 D处途汽车站读图,结合所学知识

7、回答1718题。17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18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量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1920题。19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I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快 C该国可能属发展中国家 D阶段,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20阶段,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行政机关 C资源密集型产业 D第三产业 21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等级越高的城市,城市 A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B数量越

8、多,服务范围越小 C数量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D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小22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布置得合理的是 A工业用地要考虑有便利的交通条件,生活用地则可以不用考虑B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要设立防护带C轻纺、服装、印刷、重型机械等可以布置在城内的居民区内D防护带内可设置一些非长期停留的建筑,如学校、停车场等23下面是某城市功能分区的四种方案,最合理的是 严重污染轻度污染绿化带常年风向生活区24决定一定区域内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是A资源状况 B民族构成 C人口密度 D城市化水平25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在迁出城市若干年后又迁回城市,是由于 A乡村用地日益紧张 B乡村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C城市环境

9、日益改善 D城市地价不断上涨读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完成2627题。26阶段中该农产品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D交通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27若甲城市为北京市,乙城市在珠三角,则阶段运量最大的季节是( ) A冬季 B夏季 C秋季 D春季28下列农业区位的选择的主导因素,符合实际的是( )A河套平原的甜菜地形 B长江三角洲的双季稻政策C华北平原的冬小麦交通 D广州郊区的乳牛场市场根据我国农业部 2005 年 2 月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图所示。读图回答29题。29图例、代

10、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A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B棉花、大豆、油菜、甘蔗C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下表是我国某城郊外四种农作物生产运费与市场价格资料,据此回答3031题 花卉蔬菜稻米芒果市场价格(元/千克)3020126生产成本(元/千克)151262运费(元/千克千米)3.02.00.50.2单位面积(千克)201541030根据上表判断,该城市位于( )A东北平原 B珠江三角洲地带 C华北平原 D宁夏平原31从经济效益考虑,该地区最适宜经营的农作物是( )A花卉 甘薯 B水稻 蔬菜 C花卉 水稻 D花卉 蔬菜是某校地理学习小组对我国某地区农业种植方式的调查情况

11、,读表格回答3233题32从传统种植方式看,该地区的农作物熟制是( )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 C一年两熟 D一年三熟33该地区可能位于( )A松嫩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34读右图,阴影部分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亚洲季风水田农业 B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C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小麦一牧羊带 D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35读“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分布图”,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桑基鱼塘”转向 “花基鱼塘、菜基鱼塘” B密集农业,农业生产受台风和旱涝影响C混合农业,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D气候高温多雨,牧草多汁,发展乳畜业36右图表示某些工业部门对区位因素

12、(仅考虑原料、能源、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判断图中代表的工业部门分别可能是( )A炼铝、服装、家具制造B炼铜、奶制品、纺织C汽车、造船、水泥D炼铝、制糖、啤酒生产美国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立某个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澳洲和欧洲,这一决策使得为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生产厂陆续迁至该厂附近。该企业设想:早晨接到订单,立即组织生产,下午发货,次日产品运到消费市场。据此回答3739题。37该厂产品可能是 ( )A汽车零件B服装鞋帽C建筑陶瓷D电子元器件38该工厂的布局首先需考虑靠近( )A航空港B海港 C高铁枢纽D铁路枢纽39现代工业集中布局的“集聚”,是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A劳动力因素B社会协作因素 C环境因素D技术因素40旧金山“硅谷”与九州岛、慕尼黑、苏格兰等高新技术工业区比较,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