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论述题.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512952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366 大小: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论述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论述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论述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论述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6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论述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论述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论述题.doc(3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论述题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正文清明上河图与雅典学院 绘画是人类文明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建筑设计需要绘画,服装设计需要绘画、书籍插图需要绘画,我们的文化生活离不开绘画。绘画在美化人类生活的同时,也美化着人类本身,给我们带来了一餐餐丰富的精神食粮。中国绘画,简称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绘画品种,其风格在世界美术中自成一家,并在美术界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绘画自成一派,与西方绘画风格迥异,如两者的构图不同、光影表现不同、空间透视形式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材料工具不同。国画使用毛笔、中国颜料和墨在宣纸或丝绢上作画。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等

2、分类。中国的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趋渐成熟,山水、花鸟至隋唐已成独立的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盛行,山水画蔚然成风。唐代兴起文人画,至宋代发展,由于元代文人备受冷落、仕途不畅,于是把主要精力投入绘画,以抒发胸中逸气,从而创造了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的最高成就。元代文人画重在写意,而明清两代侧重达意畅神。而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国画均不同程度受到佛教绘画艺术或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比如唐代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就是一例代表。国画与西洋画相比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艺术特色。国画以墨色为主,色彩较油画单调。墨分五彩:焦、重、浓、淡、清。反映的是文人对淡雅脱俗心境的追求。1而在美学法则方面

3、国画是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表现物象传统,采用的是“目识心记,以实写神”的方法,它不是把物象做纯客观描摹,而是把客观物象与作者的艺术思维融合在一起,把自然形象变为“艺术的形象”,即以物寄情,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艺术加工,将自身的心境或思想寄托于物,并将物、情、品质一同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在画作中,从而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比如顾恺之、王冕、八大山人、唐寅等的作品无一不是如此。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长绢形式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1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

4、,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缓缓拉开卷轴,涓涓小溪旁边的大路上一排驮队,远远的从东北方向汴梁走来、五匹骡马负重累累,前面的马夫把领头的牲畜赶向拐弯处的桥上,后面的驮夫用马鞭把驮队驱赶向前,目的地快要到了,从驮工熟练的驾驿着驮队的神情就知道他们是行走多年的老马帮了。小桥旁一只小舢板栓在树蔸上,几户农家小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树丛中,几棵高树枝上有四个鸦雀窝,看起来与现在鸦雀筑窝方式与高度别无二致。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是用于秋收时脱粒用的,此时还闲置在那里。羊圈里有几只羊,羊圈旁边似乎是鸡鸭圈,仿佛圈里饲养了

5、很大一群鸡鸭,好一幅恬静的乡村图景,不由得让人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般的安详与平和。再看过来,茶馆边的一家农舍饲养着两头牛,虽然就在附近发生了一件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两头牛却无动于衷,它们还是悠哉游哉的反刍着,远处田里的禾苗正在茁壮成长,农夫正在为禾苗浇水施肥。南边一家两口出行,雇佣了两头牲口及驮夫,还有一个脚夫挑着他俩出行所需物品徐徐向东南方向走去。里边看过去,一家包点店的人与一位挑担买卖人正在谈事情,仿佛能听到他们在对话,明天还点什么油盐酱醋之类东西和什么时候结帐之类话语,再过去又是几家店铺字号,又是一条大道伸向远方并有行人骡马行走。2这样的意境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6、,怎不了令人心生向往,浮想联翩呢!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并没有把一切都画出来,而是留有欣赏者展开想象翅膀的空间。例如清明上河图构图从不把“视点”固定在一定的位置,画家采用的是“移动透视”表现手法处理构图,即“散点透视”。张择端将栉比的屋宇,活动的人物通通组织到一个画面里,让人看的多、看得全、看得远、看得细,而且浮想翩翩。又如,图中的一段拱桥,既画桥上,又画桥下,既画屋外,又画屋内,运用“移动透视”的构图法,极大地丰富了图画的内容。2另一方面,张择端利用明快、犀利、多变的勾线,再加以皴擦点染、水墨设色等手法来表现形体的质感及阴阳项背等,具有高度的表现力。3传统中国画是平行透视,西方画是灭点透视,传统中

7、国画的布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西方画灵活自由。中国画用留白来表现空间,而西方画总是涂满色彩西方画重在写实,中国画重在写意。中国画适宜近看,而西方画适宜远观。 对于西方绘画来说,再现是其根本所在。另一方面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拉斐尔桑西的雅典学院最具代表,这幅画的色彩处理很协调,建筑背景全是乳黄色的大理石结构,人物的衣饰有 红、白、黄、紫、赭等色相交错。另外,西方绘画在写实的基础上,力图通过一定的故事或背景以揭示一定的寓意。例如雅典学院,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 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

8、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 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 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宿愿。位于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指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以他们两人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的一些著名学者,形象生动,丝毫不显得杂乱。4画中运用灭点透视法,它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远感,连地面的图案,拱顶的几何装饰结构,都精确到可以用数学来计算。再一次说明了中西方绘画从色彩、风格、工具、表达内容、审美方法、透视原理等的不同。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

9、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做。造成这些差异与文化发展中的人文环境与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人类发展初期,中西方绘画差异并不明显:都是拿着石头或原始颜料在石洞上画画自己的想法或写象形文字什么的。3然而随着,物质的富足,社会的分化,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西方文学的差异,进而产生思想、性格等的差异,进一步对艺术、审美观、世界观等形成差异。历史上形成的中国与西方两大绘画理法,分别渊源于各自的哲学与美学体系。它们之间具有鲜明的差异性。中国受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

10、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决定了中国绘画崇尚“优美”,注重表达画家的主观精神和理想,艺术创作中遵循“以诗为法”、“以书为骨”的原则,力求在绘画中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另外,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人们对权力的渴望程度极高,看得极重,甚至与光宗耀祖扯上关系,这就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断对权力追逐,成为权力的奴隶。一旦卷入政治中的朋党之争,败下阵来之时,遭贬谪,郁郁不得志或是在科举制度下,屡屡未中第而怀才不遇,颇有点看破红尘,只得寄情于青山绿水,退隐田园,用墨白两色调制出一幅幅清新的作品以表达内心对清淡高雅的情操的向往之情。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

11、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但是毕竟我国的现代建筑学起步较晚,与工笔绘画的落后是有一定关系的。西方没有科举制度,且学术氛围比较好,没有将从政视为唯一的“正道”。对数学、化学、物理等自然学科研究表为深入,尤其是几何数学的发展对于西方人体构图及西方绘画写实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达芬奇对于人体几何学的理解对于其创作任务肖像的成功功不可没。另外,工业的发展,使其绘画工具多样化,如喷枪、各式水粉、颜料、油料的精细分类等。另外,西方传统的“天人相胜”的哲学观使他们喜欢冒险、喜欢大胆尝试、对新鲜事物急剧好奇心、不拘一格、精益求精的学术风格和科学态

12、度决定了西方绘画崇尚“壮美”,偏重描绘客观对象的外在形态,将自然学科运用于艺术中,塑造物像的立体感,力求达到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的艺术效果。通过相互比较手法,有助于艺术家和鉴赏者运用不同的艺术观念和方法,创造和鉴赏不同民族的绘画艺术,获得各不相同的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而随着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的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地创新。4总之,中国画与西方画是在两种不同文化意识和审美理念下形成的两种不同风格表现:中国画用其意境来彰显物与人自身的心里和谐,清新淡雅,让人浮想联翩,陶醉其中;西方画用写实来实现其对客观事物世界物理形式的和谐把握,在视觉理想没形式中蕴涵

13、了主题对客观世界的科学理性认识。各有特色,各有韵味。参考文献1课堂讲义2百度百科 http:/view/3张岂之2016.4百度百科 http:/view/中西方绘画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5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作者:戴逸学习与研究 xx年12期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大问题。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我们在这样一个文明古国里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是什么呢?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即它产生于什么样的环境,是怎样发展的。对中国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经济条件、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这些都影响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首先,中国是农业社会,6000年以前,中国就种植农

14、作物。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在这样的一个农业社会里,民族性格既有勤劳朴实的一面,也造成了稳定、保守、散漫的一面。其次,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是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从秦始皇算起,已有2000多年了。专制主义、官僚结构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打下了很深的烙印。第三,中国是个宗法、家族制度普遍盛行的国家。人们从小到老,生活在一个宗法结构中间。宗法意识、家族意识非常强烈。中国文化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结构中形成的。第四,地理环境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中国在亚洲东部的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跟其他文化发达地区

15、隔得比较远,交流比较少。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但它有个主干、核心,这就是儒家文化。当然,儒家文化本身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百家争鸣”,儒家只不过是许多学派中的一派。汉代,董仲舒发挥了儒家学说,使其成为统一的专制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成为官方文化。汉代儒家不同于先前的儒家了。以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儒家也有变化,它吸收了佛学。到宋代,产生了程朱理学、新儒学。儒家文化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很复杂的变化过程,也吸收、融会了其他文化,很明显地吸收了道家、法家、佛教思想,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所以一部文化史就是文化的传播、交流、冲突、融合的过程。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长,但它也有过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大规模的接触、交流有三次。第一次是佛教的传入。从东汉起,历经几百年,开始是比较粗浅的佛教教义的传播。但经过长期的消化,文化的整合,到唐代,发展到高峰,产生了中国化的佛学禅宗。到宋代,产生了在佛学影响下的儒学。佛教的传入经过了几百年的过程,这是中国与印度文化的一次大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大。第二次中外文化交流是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到中国来,从利马窦到汤若望、南怀仁,从明末到康熙年间,100多年期间,到中国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