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条件下渭河流域旱灾洪灾致灾机理研究.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498971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184 大小:2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候变化条件下渭河流域旱灾洪灾致灾机理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气候变化条件下渭河流域旱灾洪灾致灾机理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气候变化条件下渭河流域旱灾洪灾致灾机理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气候变化条件下渭河流域旱灾洪灾致灾机理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气候变化条件下渭河流域旱灾洪灾致灾机理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候变化条件下渭河流域旱灾洪灾致灾机理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变化条件下渭河流域旱灾洪灾致灾机理研究.doc(1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候变化条件下渭河流域旱灾洪灾致灾机理研究1、相关定义1.1、稠油的定义 稠油在世界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据统计,世界稠油、超稠油和天然沥青的 储量约为 1000108t。稠油是指在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在 10010000mPa s 或者在 15.6及大气压下密度为 9341000 kg/m3的原油。中国重油沥青资源分布广泛, 已在 12 个盆地发现了 70 多个重质油田,预计中国重油沥青资源量可达 300108t 以上。 因此,稠油的开采具有很大的潜力,而且随着轻质油开采储量的减少,21 世纪开采稠油 所占的比重将会不断增大。我国稠油在物理性质上与国外稠油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区 别

2、是沥青质含量高,金属含量低,稠油粘度偏高,相对密度则较低。 1.2、农村教育反贫困的概念、机理与基础理论首先明确农村教育反贫困的概 念。 (-)农村教育反贫困的概念界定 1.贫困的定义 贫困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相伴而生的社会现象。它随着时间的推移、 区域的不同、社会观点和社会习俗的差异而变化。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及相关机构对贫困的定义有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 三种: 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该组织将贫困定义为:贫困不仅指物质的 匮乏(以适当的收入和消费来测算),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健康和教育。同时贫 困还包含风险和面临风险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和缺乏影响力。 二是,国内学者

3、的界定。国内学者基于时间的角度将贫困分为暂时性贫困和 持续性贫困。暂时性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由于某种因素而导致收入暂时性下降 或开销增加,如失业、特定时期供养过多人口或意外损失等,从而使生活水平下 降而陷入贫困。持续性贫困,则是指个人或家庭无法摆脱或不愿意摆脱其贫困地 位的一种情形。 . 三是,国外学者的界定。在国外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哈瑞顿。 他认为,贫困是一种文化、一种制度和一种生活方式,贫困一旦成为事实就无法 改变,它本身具有代际传递规律,将会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笔者则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 2.农村教育的内涵 关于农村教育的内涵,迄今为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 其

4、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将农村教育定义为:它指农村地区的基础教 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括有文凭的全日制正规学习和短期非正规的成 人扫盲学习以及技能培训。 其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敬朴认为:初级阶段的农村教育是指发生在农村, 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 关于农村教育的内涵,笔者认同上述两种观点,并归纳为:所谓农村教育, 是指面向农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主要包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括有文凭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还有短期非正规的技能培训。 这里的农村教育,是指县及县级以下的,以农村人口为对象,旨在提高农村 人口

5、各方面素质和发展技能的教育。 3.农村教育反贫困的概念界定 基于贫困的定义和农村教育的内涵,可以对农村教育反贫困概念做出如下界 定: 所谓农村教育反贫困,是指县及县级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接受农村教 育,降低脆弱性,提高可行能力,从而实现反贫困目的一种扶贫方式。 农村教育反贫困,在外延层面上又具体包括有文凭的农村基础教育反贫困、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反贫困,和农村短期非正规的技能培训反贫困等几 个方面。 农村教育反贫困的实质,是指通过农村教育对人的素质和发展技能进行全面 提升,斩断贫困累积循环因果链条,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可持 续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在反贫困的诸多方式中,

6、”教育反贫困”是深层次的”反贫 困”方式。所谓深层次反贫困,也就是把农村教育与学习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 项基本的目的性追求的同时,又把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的手段。 (二)农村教育反贫困的机理 如何缓解和消除贫困,是当代的世界性难题。由于造成贫困的原因纷繁复杂, 既有主观性因素,也有客观性原因,因此,扶贫开发方式也理应因其不同成因而 异。 引发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观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愚、疾、弱等;其中关键是 愚。 “治穷必先治愚”,治愚必先对农民进行教育。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农民的智 力素质、创新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科技素质,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提高人们 自谋职业的能力,增加非农业收入。 农村教育反贫困的

7、机理,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农村教育可以提升贫困人口的智力素质 智力素质是指知识技能、熟练程度和智力水平等。它取决于劳动者的受教育 程度、劳动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状况。在贫困地区,有一部分人可 以经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的梦魇,成就自己的梦想。而也有一部分人百般努 力依旧一贫如洗。二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前者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后者。前者通过 接受教育不仅在识字算术上优于后者,而且在获取有价值信息方面更胜一筹。因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农村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人们能写会算,更在于提升人的智力素质。人 们要通过接受教育,提升自身的智力素质,接触更多的新事物、新信息、打破原

8、 有的思想束缚,谋求更多的致富路。 2.农村教育可以提升贫困人口的创新素质 创新是经济的核心。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 的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而人是承载创新的主 体。因此,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贫困人口创新潜能的发挥。创新潜能的培 养需要教育的支撑。教育可以把把受教育者旳思维力、想象力与知识智力结合起 来,进而培养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永不满足现状,对旧事物勇于变革与否 定,敢于推陈出新的人。因此,贫困地区人口通过接受教育,不断创新、解放思 想、敢为人先,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3.农村教育可以提升贫困人口的经营管理素质 贫困农户

9、经营管理素质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大大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上 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由于受短期经济的影响,农民在追求农产品数量上急功近 利,而对农产品质量关注不够。加之,农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贫困农户市 场意识淡薄,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深,信息不灵通,导致他们在市场经济这盘 棋中迷失方向。而只有具备一定经营素质的农户才能在市场经济中游刃有余,才 能在市场这片大海中成功地获得资本积累的第一桶金。但经营管理素质的获得不 仅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教育的辅助。这是因为通过教育提升农户的经营管理 素质,以此来不断提高农户的组织、协调、管理的能力,提高他们蹄选市场信息, 把握市场动态的能力,降低农业生产经

10、营成本,进而增加收入。 4.农村教育可以提高贫困农户科技素质,增加农业收入 农民的科技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进程,从而对农业 收入的多寡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只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和推动,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 进而增加农户收入。但是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 产实践中,才能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而农民是农业技术的直接运用着, 即生产资料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是要靠农民来掌握。因此,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直 ?接关系到这一转化能否顺利实现。进而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进程。 由此可见,农民的科技

11、素质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 农民的科技素质的取得与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通过教育使农民掌握农 业高新技术成果,如优化种子工程、平衡施肥技术、传播先进的播种技术、灌溉 技术以及农作物动态监测技术以及收割技术等。同时,通过教育使农户掌握养殖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业、加工业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总之,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掌握新技 术的能力,提高农户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农户家庭经 营性收入。 5.农村教育可以提高贫困农户自谋职业能力,增加非农业收入 教育可以提高贫困农户自谋职业能力,增加非农业收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谋生存,二是谋发

12、展。 一方面,谋生存。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知识不足、技术歷乏,贫困主体缺少谋 生技能。随着市场体系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成熟,将使教育市场和劳动力市 场有效对接,形成自动吸纳高素质的劳动者、排斥低素质劳动者的机制。这种情 况下,缺乏一技之长的贫困人口就更是致富无门。这样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因为较 低的知识储备,在城市里只能从事险、苦、累、脏、重的工作,而且收入低微且 增长缓慢。可见,农民文化素质低,限制了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因此,要通过 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某一方面的技术和能力,使之具 备某一方面的特长,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投入,最有效的培养出直接从事 生产活动或服务活动的技

13、术人员、技术工人以及其他劳动者,以增加非表业收入, 从而为农村居民在城市立足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谋发展。教育可以提高贫困农户自谋职业能力,使农民获得经济 机会的能力得以提升,增加非农业收入。具体而言,由于接受教育而自谋职业能 力高的农民不仅容易与他人交往、沟通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新知识,而且更容 易理解生产过程要求,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能力较强,因Jtf可以获得 知识含量较高和稳定的工作,进而促进非农业收入的增加。 (三)农村教育反贫困的基础理论 在这里,农村教育反贫困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邓小平反贫 困理论;二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反贫困

14、要求;三 是西方学说中的教育反贫困理论。 1.邓小平反贫困理论 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 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共同富裕 成了是社会主义的规定性目标。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科学技术。 邓小平说:”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 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 ?要摆脱贫困,就必须把科学技术先搞上去。今 后,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将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尤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

15、区,普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 才能在反贫困中发挥更大作用。 邓小平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并进一步指 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科学技术,提髙劳动者素质,不抓教育不行。 必须有知识支撑,有人才保障。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促进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他说:”为了培养社会 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总结起来可以是这样一个公式:教育一人才一科技一生产力。教

16、育是基础, 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人才是掌握和创造科技的主体和活的载体,又是教育 的产出和结果。科学技术是实现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使 人才掌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因此, 增加教育、科技投入,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 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便指日可待。 2.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反贫困要求 教育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育是社会经济内生的产物,在一个经济 体内,教育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经济对教育的投入程度,而经济发展又受教育水平 的影响。因此教育的不平等与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紧密相连。具体表现在,地区、 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通过教育投入会扩大教育的不平等程度。反过来, 教育差距的扩大会进一步加剧地区、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由于农村贫 困地区长期经济发展的滞后,教育投入不足,使得这些地区的教育不平等问题日 益凸显。而这种教育不平等也正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并长期处于一 个低水平、发展缓慢的状态的主要原因。而当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