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494122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276 大小:5.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6页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6页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6页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6页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doc(2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滨州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二一一年六月目 录第一部分 建设背景和基础1一、背景与现状1二、特色与优势2三、问题与不足5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7一、指导思想7二、建设目标7第三部分 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及校企合作制度建设项目13一、建设基础13二、思路与目标14三、建设内容15四、建设措施与资金预算23第四部分 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25项目一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25一、建设基础25二、建设目标28三、建设内容29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效益52五、保障措施52项目二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54一、建设基础54二、建设目标56三、建设内容58四、资金预算与

2、预期效益80五、保障措施81项目三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及专业群建设83一、建设基础83二、建设目标86三、建设内容87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效益111五、保障措施112项目四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114一、建设基础114二、建设目标116三、建设内容117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效益143五、保障措施144第五部分 非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145项目一 护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145一、建设基础145二、建设目标148三、建设内容149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效益175五、保障措施176项目二 会计电算化专业及其专业群建设178一、建设基础179二、建设目标182三、建设内容183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效益

3、203五、保障措施204项目三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205一、建设基础205二、建设目标207三、建设内容208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效益231五、保障措施232项目四 师资队伍及领导能力建设233一、建设目标233二、建设内容233三、资金预算与预期效益235项目五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237一、建设目标237二、建设内容237三、资金预算与预期效益242项目六 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实训广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43一、建设目标243二、建设内容243三、资金预算与预期效益245第六部分 建设预算及进度247一、建设项目预算247二、项目建设进度252第七部分 项目建设的预期效益分析254一、全

4、面提升学院综合实力,打造学院特色品牌254二、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255三、进一步增强骨干带动能力255第八部分 项目建设的保障措施256一、加强组织领导256二、强化制度监管256三、确保资金投入256四、深化合作办学256五、采用项目管理256六、实施动态监控257附件1258滨州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258附件2261滨州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61附件3268滨州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仪器设备管理办法268第一部分 建设背景和基础一、背景与现状(一)区位和产业状况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

5、三角洲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将构建以绿色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等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等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以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2009年,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指示,山东省提出了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规划,以建设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为总目标,以海洋经济为主体,集中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等八大产业。2010年12月13日,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科技部批准正式立项。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

6、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既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核心区和主战场,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是两大战略的叠加区域。为迅速融入“两区”经济大开发,滨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构筑以港口经济为主的临港产业带、以林果畜牧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带、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带、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业经济带等四大经济板块;服务“中国家纺基地”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培植壮大纺织家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油盐化工、粮油果蔬等六

7、大支柱产业。(二)区域人才需求状况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家将重点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滨州及黄河三角洲地区高技能人才供求比例为18左右,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地市人才需求规划,高技能人才需求总量达40万人。仅滨州一地,与六大产业相关联的行业企业,就急需高技能人才8万人,其中高级技工以上人员2.4万人以上,技师和高级技师0.8万人以上。区域内高技能人才面临结构性短缺和需求总量剧增的双重压力,为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8、发展机遇。(三)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状况黄河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区位和产业结构,对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滨州职业学院依托本地区主导优势产业,形成了现代纺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山东省内已立项建设的6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都集中在中、东部,在本区域缺乏办学实力突出、辐射力度大、示范性强的高等职业院校。滨州职业学院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必定进一步带动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二、特色与优势滨州职业学院作为滨州市唯一的高职院校,立足滨州,面向黄河三角洲,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秉承“责任”校训,努力践

9、行“与市场共舞、助群雁起飞”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大雁型”素质结构的“双高”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根本途径,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创新,“筑巢引凤、引凤筑巢”的办学特色鲜明,“多形式、多途径、体现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赢得了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目前,学校占地面积3549.71亩,建筑面积65.6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3.65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638.5万元,总资产6.79亿元,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7064人,办学条件日臻完善。(一)多方联动,校企共建,办学体制改革有实践在长期办学过程中

10、,学校利用多方资源,采用董事会或理事会等,成立了滨州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芯科微电子有限公司、澳纳特乳业有限公司等7家经济实体,开展教学实训、职工培训、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实践了校企共享资源、共同治理、共创效益、共育人才,为下一步校企合作体制创新积蓄了人才,积累了经验。政府主导建园区。在滨州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筹资6000万元在学院实训园区内建设滨州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理事长,农业、科技、财政等行政主管部门和学院、银行、市直属研究所等为理事单位的管委会,推行内部管理企业化、整体运作市场化、生产项目科技化、院园办学一体化、社会服务产业化,建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型农业科教龙头企业。

11、多元融资建公司。学校以软件学院为依托,投资300万元,积极动员校友资源,吸收校友企业出资600万元,筹集社会资金200万元,引进美国硅谷“海归”资深工程师技术入股并出资20万美元,筹资1200万元注册成立了芯科微电子有限公司,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公司实行股份合作制,由投资方任董事,由校友任董事长,海归人员任总经理。根据公司业务开展和技术研发的需要,学校对其开放了450平方米、软硬件设施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试验室,并设立了微电子技术专业,双方共同培育专业人才。公司自主研发的LVDS接口芯片,顺利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信息产业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校企改制增

12、活力。与黑龙江鹤王乳业集团联合,对学校奶牛厂进行股份制改造,突出其科技开发、培育发酵加工人才的优势,筹资1200万元注册成立了滨州澳纳特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充分利用生物工程系的技术、师资、学生等科教资源,建成了集科技研发、市场销售、教学育人于一体的现代乳品加工企业,推动了校办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筑巢引凤,引凤筑巢,校企合作机制有创新在互利共赢中拓宽和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了“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的嬗变由学校提供便利条件和基础设施,吸引企业共建校内工厂的“筑巢引凤”,到依靠专业优势和领先技术,企业主动进校共育实训车间和专业的“引凤筑巢”,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校企

13、合作实现由共建实训基地到合作办学的新跨越。围绕基地做巢,实现校中有厂、厂中有校。家纺学院将滨州诚博针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引入校园,校企双方人员双向兼职,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学生实行每天分段上课和实训,上班期间企业管理,上课期间学校管理,既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运转,又完成了学校的教学任务。利用家纺学院的教育优势,根据企业需求,在魏桥创业集团、愉悦家纺等大型纺织企业设立职工夜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在岗进修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累计培训职工5000余人次;同时企业职工夜校对学校开放,使学生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和企业技术培训,实现了学校教学功能的延伸

14、。围绕技术做巢,实现校企联姻、共育专业。生物工程系利用滨州市重点实验室的技术研发优势,根据西王集团生产工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合作基础不断巩固,关系日益密切,促进双方合作战略升级,从单纯技术研发,到校企全面合作,再到校企联姻、共育专业,校企双挂、高层互派,实现了人员、设备、技术的双向流动。围绕文化做巢,实现共建实体、服务社区。利用学校的教育品牌等无形资产,吸引社会投资公司,投入资金、设备5000万元,依托护理系教师、学生等科教资源,成立“滨州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教师和学生双重身份,成为医院聘用员工,医院管理和运行与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融通。(三)服务两区,共舞市场,特色人才培养有突破主动适应

15、“两区”经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服务“中国家纺基地”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针对六大支柱产业,优化学校专业结构,建设重点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合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发挥学校专业门类齐全、办学历史较长、社会资源丰富的相对优势,引导鼓励各专业结合专业内涵和自身特点,以紧密型校企合作为基础,深化工学结合,各专业服务产业,对接企业,共舞市场,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途径、体现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产业,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针对滨州打造“中国家纺基地”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强化纺织产品质量分析与控制能力,着力培养纺织质量检测控制方向的高技能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针对黄河三角洲区域纺织等相关企业集群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维修维护,强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着力培养纺织、石油机械维护维修方向的高技能人才。生物技术及应用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