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2493141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

2、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

3、,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

4、,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意志,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

5、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与出世的佛教、向往天国的基督教不同,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节选自许纪霖 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并

6、且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B. 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于西周的分封制度,在后世的历史中已经不复存在。C. 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D. 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就能达致“平天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了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B. 文章借助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天下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C. 文章通过“天下”两种含义的辨析,论证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D. 文章开头和尾段都引用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

7、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仅仅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B. 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人间体现,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C. 董仲舒“三纲思想”提出后就成了中国封建帝国意识形态核心,政治伦理化更明显。D. 儒家“致良知”是在从事家国事务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不只是对天理的领悟。【答案】1. C 2. D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8、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两处错误。第一,“推崇自我至上”错误,原文是“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以自我为核心”并非是“推崇自我至上”。第二,“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错误,原文是“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即家国天下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不能将“自我”排除在外。B项,“在后世的历史中已经不复存在”错误,原文是“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

9、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由此可见,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在后世的历史中得到了延续和发扬,而不是“在后世的历史中已经不复存在”。D项,信息杂糅,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

10、介”属于前一个天下,而“达致平天下”则属于后一个天下。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错误,本文重在阐述家国天下的内涵、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等,中心论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关系推重家国天下”,而孟子言论只是作者论述家国天下思想的论据之一,文章开头和尾段都引用孟子的言

11、论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有两处错误。第一,偷换概念,“中国古代社会治理”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

12、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可知,“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关系”,而不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第二,“仅仅”“一贯无视”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由此可见,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只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而不能说“仅仅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同时,文章提到“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中,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并不是被“一贯无视”。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3、。材料一:科学素质一般指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低,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科学素质纲要颁布以来,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对中小学阶段科学课程课标进行修订,开展科学教师培训,开发科学课程,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快

14、速发展,科普图书、科普报刊、科普影视、科普网站等不断出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日、科技周等活动持续开展。10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高。上述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升。据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比2005年的1.6%提高近四倍。科学素质是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大推进力度。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研究表明,2015年进入

15、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现代公民科学素质服务体系,并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的目标。(摘编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材料二:自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年平均增长由2005-2010年的0.33百分点发展到2010-2015年的0.59百分点,再提升到2015-2018年的0.76百分点,逐步缩小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人群。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由20

16、07年的10.38%增长到2018年的20.84%,在重点人群中居首位,保持了领先并快速增长的势头;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2.97%增长到2018年的10.14%;农民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0.97%增长到2018年的2.62%。(摘编自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材料三:受教育程度是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产生的基础,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明显提升。2018年与2015年相比,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有所下降,在历次调查中首次出现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下降的状况。这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保证具备科学素质的人数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