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基础模块)第一册职业中专.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478443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基础模块)第一册职业中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语文教案(基础模块)第一册职业中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语文教案(基础模块)第一册职业中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语文教案(基础模块)第一册职业中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语文教案(基础模块)第一册职业中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基础模块)第一册职业中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基础模块)第一册职业中专.doc(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造宣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2、】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设题意图: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

3、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2学生朗读课文。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总结: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

4、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具体事例。)(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事例就行。学生作答后,教师总结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创造。)(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总结: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

5、进行创造。(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总结: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以上五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四、第一课时小结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五、课后作业1思考文章所运用

6、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2思考本文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六、板书 五种错误观点 例子 作者观点环境太平凡; 处处是创造之地 生活太单调; 天天是创造之时年纪太小; 人人是创造之人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第二课时说明: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语言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信,感悟自信,从而在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自己理想的彼岸。一、品读课文,体会特色1思考: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总结: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

7、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在学生分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两点加以展开即可。教师则在学生分析后,对答案进行整合。)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现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主要例句。学生不一定都能涉及,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讲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排比(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总结: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总结: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

8、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总结: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总结: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总结: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总结: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总结: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

9、成就的取得。比喻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三、总结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

10、造奠定厚实的基础。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一、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记者“我”和教授先生。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授的问话,了解教授的语言特点与人物特点;通过分析“我”的答话,了解“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教学难点是:如何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去表现人物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本文是通过描写教授先生刁钻古怪的问话以及“我”充满爱国激情的答话,来表现“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人手,分析文本内容,理解“我”的爱国情感。二、 学生分析:三、设计理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11、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篇散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五、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时如何注意表现人物的语言和情绪特点。2、正确理解文中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六、教学方式:讲授七、教学时数: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尊严,一个国

12、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在海外,维护自己的尊严,就是捍卫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海外游子爱国情怀的作品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标题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二)第一教学板块:理解质疑1、学生默读提问教师:作为学生,我们学习一篇像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的文章,首先应当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从内容、主题、结构、写法等方面质疑提出问题来。(说明:下面就是同学们踊跃地质疑提问题。)例如:(1)这是一篇记叙文,请写出记叙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2)文中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的什么事情?(明确:教授、

13、记者“我”、台湾同学;师生关系;本文写了在对话课上教授向我问了11个刁钻古怪的问题和我从容不迫地回答了教授的问题的事情。)(3)教授为什么要向中国人脱帽致敬?(4)这场“对话”为什么非同一般?(5)“我”地哪些答话比较精彩?(6)你是怎样看待这位教授的?(7)作者是如何描写教授的问话?文中的几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此环节在BBS论坛上发帖子进行交流)2、教授问话的目的是什么?明确:(1)使我在他的课堂上领教什么叫做“难堪”;(2)想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国家的;(3)想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台湾问题的;(4)想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是否爱自己的国家的问题。3、师:本

14、文写了我与教授的对话,文中一共写了几组对话?你觉得哪一组特别精彩?理由是什么?(说明:读出对话,并讲述“精彩”的理由。)例如:教授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我觉得这一组特别精彩。理由有二:一是教授问话问地特别好,教授的问题很大,清楚但不具体,目的是考察“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的,因为我职业是记者,如果你回答得很具体,就可能落入教授问话的圈套,就会尝到什么叫做“难堪”。另外教授还在考察我的应变能力;二是我回答得也很巧妙,因为我明白教授得问话意图,所以回答得比较抽象,不具体,让教授无空子可钻。(可以选择精彩得对话进行全班朗读)4、教师:从我的答话中,可以明确地知道“我”是一个怎样地人?明确:镇定、机智、具有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捍卫国家尊严地中国人。5、教师问:同学们,本文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好?学生答:好。因为(1) 主题思想好。(2) 人物问话与答话精彩。(3) 几处描写好。6、现在同学们来分角色朗读这篇文章。教授:一个男同学 记者“我”:一个女同学台湾同学:一个女同学 旁白:全班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