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459515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杨礼赞学习重点:通过阅读、分析课文,了解散文中描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学习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预习自学】茅盾文学奖,就是以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名字设立的长篇小说文学奖。是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文学繁荣而设立的。是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三、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它往往是通过对某一特

2、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又比较深刻,但一时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于说出,于是作品中就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采用象征的手法时,要求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三、字词积累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无边无垠(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 ) 晕圈( ) 虬枝( ) 婆娑( ) 秀颀( ) 潜滋暗长( ) 倦怠( ) 驰骋( ) 楠木( )请在下面横线上正确书写以上字词

3、解释下列词语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秀颀: 婆娑: 解读文本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依据所给提示说说你的感受。例如:高原风景图:在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上,挺立着几棵白杨树,像卫兵似地看护着麦田。微风吹过,白杨树随风而舞,骄傲而威武。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3、反复朗读课文,将你认为精彩、优美的语句在书上勾画并标注,上课时与同学交流,分享,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 五、课文结构把握1、划分课文结构

4、,理清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4段): 第三部分(第5-6段): 第四部分(第7-8段): 第五部分(第9段): 2、在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概括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评价,可句式上还是有变化的,变化分别在哪里?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六、作者笔下的白杨树外部形象是什么样的?白杨树都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七、好的散文是需要诵读来感受作者的情感的,你认为在文中哪些语段可以表情达意,请找出来并且诵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交流。【合作交流 探究解疑】 通过阅读全文,思考:1、文章的第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

5、最后为什么要写楠木?目的何在? 二、 阅读第7自然段,思考:1、第7段中作者展开联想,由树及人,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7段中,几个“难道”句换成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 三、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不平凡”三个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感情线索,“极普通”则是对白杨树的生存环境所做的评价。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而“不平凡”与“极普通”看似矛盾,你怎么看这两种评价? 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谈谈文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 ,表现了 ,抒发了作者 。【拓展练习】 阅读课文第5段,完成以下练习“”在原文中标出三个层次,并归纳每层的意思。2、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句中的“虽”“却”两字去掉,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3、赏析“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