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农业劳动力PPT教学课件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32458533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农业劳动力PPT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农业经济学-农业劳动力PPT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农业经济学-农业劳动力PPT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农业经济学-农业劳动力PPT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农业经济学-农业劳动力PPT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学-农业劳动力PPT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农业劳动力PPT教学课件(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劳动力 1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农业劳动力转移一般规律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 本章学习要点 2 第一节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一 农业劳动力的概念与农业劳动的特殊性二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三 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四 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3 一 农业劳动力的概念与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农业劳动力 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 是指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的数量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 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 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 文化水平的高低 1 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4 思考 农业劳动力 农村劳动

2、力 5 2 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1 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 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3 内容的多样性 4 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6 二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1 农业劳动力供给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业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7 1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较强的经济推动力 2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3 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 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 8 2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1 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 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 2 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 9 3 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

3、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4 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 同样是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 10 三 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1 农业劳动力需求 是指在现存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 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整个社会对农业劳动力总量和质量的整体需求 11 农业劳动力需求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两个方面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 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所必需的农业劳动力达到一定的数量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 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在生产对农业劳动力文化 技能及健康等达到一定的素质 12 2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1 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

4、2 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3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 数量在减少 13 3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 1 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的需求的大小 2 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 3 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14 四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1 农业劳动力数量大 质量低2 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 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15 2005 2016年中国人口总量及增速 16 2005 2016年中国男女人口结构 17 2005 2016年中国城镇 农村人口对比 18 2016年各年龄段人

5、口占比图 19 88岁的老爷爷送90岁的老伴去看病 20 90岁老奶奶在地里摘花生 21 22 四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1 农业劳动力数量大 质量低2 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 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23 2011 2016年全国农民工人数统计 24 2011 2016年中国本地 外出农民工数量对比 25 2 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 按照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面积来计算 种植业所需劳动力为1 3亿 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计算林 牧鱼业所需劳动力为0 25亿 2011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为2 7亿人 农业劳动力供求相抵 剩余1 15亿人 26 四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1

6、农业劳动力数量大 质量低2 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 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27 3 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中国各地人口密度相差十分悬殊 由此 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东南部地区 尤其是珠江 长江三角洲人口密度较大 而西北地区人烟稀少 劳动力相对不足 28 第二节农业劳动力转移一般规律 一 农业劳动力的一般规律二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29 一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主要方式有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 30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

7、业或城市转移 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 从根本上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31 3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使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 相对比重下降 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32 2006 2016年中国城镇 乡村就业人口对比 33 二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1 刘易斯模式2 拉尼斯 费景汉模式3 托达罗模式4 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5 吉佛的引力理论6 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34 1 刘易斯模式 1954年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

8、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式 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1 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 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2 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5 3 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 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 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 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5 在上述往复过程中 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 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 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 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36 刘易斯模型 37 阿瑟 刘易斯的就业转换理论 在具有二元经

9、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 工业部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而只需支付与传统农业维持生存相应的工资 直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 传统农业部门逐渐摆脱了剩余劳动力的负担得以挣脱贫困 并开始了真正的增长发展 此时 二元结构的经济转换成为同质即一元的现代经济 38 刘易斯模式的不足 1 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 忽视农业的发展 2 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 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扩大成正比例的 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比例始终是不变 3 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 城市不存在失业 4 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 39 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 拉尼斯 费景汉提出了自

10、己的劳动力流动模式 他们认为 刘易斯模式存在两个缺点 一是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为此 他们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 拉尼斯 费景汉模式 40 第一阶段 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 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显性失业人口 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 他们可以由农业部门流入城市工业部门 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而且由于他们的流出 使农业部门形成的剩余农产品 正好成为流入工业部门就业人口的粮食供应 41 第二阶段 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

11、工资的阶段 在农业部门存在隐蔽性失业的过剩劳动力 这部分劳动力继续流人城市工业部门 而农业总产量却不能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同步增长 粮食的短缺必然引起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上涨 因此 工业部门不得不提高工资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转变点被称为 粮食短缺点 42 第三阶段 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 农业部门劳动力收入不再取决于制度工资 而是按照分配原则取得收入 这意味着传统农业已转化为商业化农业 因此 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点被称之为 商业化点 由此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 二元结构特征消失 43 在拉尼斯 费模式中 第二阶段至关重要 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

12、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促使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平衡进行 是劳动力流动进入商业化第三阶段的前提条件之一 44 拉尼斯 费景汉模式的不足 1 假定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 而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 并且工业工资水平是不变的 2 假定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会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45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之交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阐述了他的劳动力流动模式 归结起来 托达罗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基本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 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 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3 托达罗模式 46 2 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 是预期的而

13、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 所谓预期的收入差异 包含两个因素 一是收入水平 二是就业概率 如果城市收入为农村收入的1倍 只要城市失业率不超过50 人口就会不断向城市流动 47 3 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 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 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合理的 在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很大的条件下 情况必然是如此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城市高失业率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机会不均等的必然结果 48 英国经济学家拉文斯坦等人最早提出了推拉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 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 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 农作物收成不好 社会关

14、系不和 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力 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 如公共设施较好 气候好 收入高 文化氛围好等 则是拉力 根据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快 农村有较高的人地比例 而一些土地制度使土地占有不均 农产品交易条件不利 都形成了农村的推力 而城市较高的收入水平 有利的就业条件与生活条件构成了拉力 使广大农民纷纷流人城市 4 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49 美国社会学者吉佛的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 迁移量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 与其距离成反比 这一理论的实质是 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 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

15、动力不足的地方 城乡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 差异越大 流人城市的人口就越多 距离越短 流人的量就越大 5 吉佛的引力理论 50 6 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舒尔茨和夏斯达从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出发来解释人们的迁移行为 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认为收益是指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 成本包括货币成本 交通 住宅 实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 和非货币成本 迁移是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 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 人们才做出迁移的决策 51 第三节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一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与类型二 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三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四 农业剩余劳动力

16、转移面临的困难五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52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每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早已成为中国工业化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53 一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与类型 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54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剩余劳动力相对应 属于地域范畴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相对应 属于产业范畴 但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范围难以界定 从数量上看广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 55 2 剩余劳动力的类型 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可将剩余劳动力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 积累型剩余积累型剩余是指由于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增长过快 超过非农产业吸收量 以及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资料过量结合 其超出部分逐渐积累的一种剩余劳动力类型 56 产生这种类型的原因有以下两种 农村劳动力自然增长量大于转移量 沉淀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逐渐增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