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真题及详解.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452940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2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学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真题及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南京大学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真题及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南京大学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真题及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南京大学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真题及详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南京大学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真题及详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真题及详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真题及详解.doc(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大学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真题及详解2013年南京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2013年南京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5分,共30分)1垂直专业化答:垂直专业化分工是指各国中间品贸易不断增加,跨越多个国家的垂直贸易链不断延长,每个国家只在商品生产的某个或某几个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分工与贸易现象。其主要特点是一国向他国进口中间品作为本国产品的投入品,并利用进口的中间品生产加工后出口至第三国,第三国再将进口品当作中间品投入,这样的过程一直持续到最终产品出口至最终目的地为止。2相互倾销答:相互倾销理论即“相互倾销贸易理论”,是詹母

2、斯?布兰德和保罗?克鲁格曼在在其著名的论文“国际贸易的相互倾销模型”中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增加的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价格销往国外。从表面上看,在国外市场上产品的销售价格是降低了,但是从全部产品所获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如果这种销售不影响在本国销售该产品的价格,那么厂商所获得的总利润水平却提高了。同理,其他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策略将增加的产量销往对方国家市场。这样,在相互倾销贸易理论中,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3比较成本答:比较成本也称为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

3、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各生产单位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导致了比较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造成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产产品的专业化(即所谓的“社会分工”)和贸易的产生。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是,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生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的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专业化所带来的总产量增量,就是贸易的好处,那么,贸易的进行,也就由此变得顺理成章。同时,更多可分享的总产量本身,同样也促进着专业化决策的发展。4名义有效汇率答:名义有效汇率是指以一国对外贸易伙伴国与该国的贸易额在该国

4、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权数,将各贸易伙伴国的名义汇率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的汇率指数,但由于名义有效汇率没有包括国内外价格水平的变化状况因而名义有效汇率不能反映一国相对于其贸易伙伴国的竞争力。5相对购买力平价答: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同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若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升,本国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这时市场力量会促使汇率回到购买力平价相一致的水平。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指数的变动差,说明了某一段时间里汇率变动的原因。同绝对购买力平价相比,学术界对相对购买力平价更感兴趣。因为,相对购买力平价可用来预测实际汇率。在预测期内,

5、如两国经济结构不变,两国货币间汇率的变化便反映着两国物价指数的变化。6利率平价答:利率平价理论是由凯恩斯和爱因齐格提出的远期汇率决定理论。他们认为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平衡汇率是通过国际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形成的。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即外汇风险。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相结合,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损之虞。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高利率国货币的现

6、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远期差价为期汇汇率与现汇汇率的差额,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会出现远期贴水。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价就会不断加大,直到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因此可以归纳一下利率评价说的基本观点: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二、简答题(6题,每题12分,共772分)1运用提供曲线,画图说明大国征收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答:如果进口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即该国某种商品的进口量占了世界进口量的较大份额,那么该国进

7、口量的变化就会引起世界价格的变动。大国征收进口关税后,会引起世界市场价格的下降,征收关税后的国内市场价格等于征收关税后的世界价格(低于征收关税前或自由贸易条件下的世界价格)加上关税。图1-1 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大国情形)如图1-1所示,征收关税后,国内价格由原来的升至,与此同时,世界价格也由降至,征税后的国内外价格之间的关系为:。大国征收关税后,产生以下几大效应。(1)消费效应:征收关税后,国内消费量为,与征收关税前的消费量相比,消费量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减少面积为()。(2)生产效应:对应于世界价格,国内生产为;征收关税之后,国内价格由原来的上升至,此时,国内生产提高到,即征收关税后,国内生

8、产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增加面积为。(3)税收效应:征收关税所获得的收入=进口量关税率。图1-1中,关税收入为,即矩形面积。(4)贸易条件效应:征收关税后,世界市场价格的下降幅度等于或;征税后的进口量为。征税后,在同等情况下,进口费用要节约,即图1-1面积,此为征税国因贸易条件改善而获得的利益。由图1-1可知,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财政收入+贸易条件效应。当时,本国福利增加;当时,本国福利减少。所以,在大国情形下,关税的净福利效应不确定,取决于贸易条件效应与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两种效应之和的力量对比。2简述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答:从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开始,经

9、济学家就开始研究国际贸易中国家间的收入分配关系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这方面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深化。目前,贸易自由化及其对社会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已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1)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模型分析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在H-O模型的假设条件下证明了当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时,贸易会导致丰裕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提高,稀缺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下降。1948年萨缪尔森在对H-O理论进一步研究时,得出一个新的命题: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自由贸易会使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即要素均等化定理)。(2)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商品价格变化机制在H-O模型中,国际贸

10、易会降低一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价格而提高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价格。这种商品价格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要素价格的变化,从而对国内收入分配产生影响。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1941)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才提出了SS定理。技术变化机制a外生性技术进步。Richardson(1995)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指出贸易开放导致国内贸易品相对于其他部门产品的相对价格和其所雇用的劳动力转向贸易品部门,贸易品部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相对增长(技术进步)会吸收被其他部门释放的劳动力,但要完全吸收所有剩余劳动力则劳动者的工资必须下降。所以贸易开放和部门的特定技术变化的联合作用就会导致收入不平衡加剧。b内生的技术进步。Dinopoulos

11、and Segerstrom(1999)发展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指出贸易自由化会增加R&D的投入。假设R&D相对于最终产品的生产是技术密集型的,则贸易自由化会导致对熟练劳动工人需求的增加,从而提高熟练劳动者的相对工资。Acemoglu(1999)的模型也指出,在技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贸易量的增加会提高技能丰裕型国家的技术升水而降低非技能丰裕型国家的技术升水。此外贸易会导致技术偏向的技术进步同时提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升水。c技术进步与生产外包。Feenstra and Hanson(1996)从生产外包和技术进步角度分析了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由于南方资本存量的相对增

12、加或者由于南方国家发展中间品的技术进步,部分产品的生产会由北方国家转移到南方国家,亦即生产外包;北方国家会转向生产熟练劳动密集度更强的产品。这种生产外包增加了南方国家产品的熟练劳动密集度,但仍然使南方国家的产品熟练劳动密集度低于北方国家。这样南北两国对熟练劳动的需求都会增加从而扩大了国内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个体行为机制企业和消费者等个体行为的差异也会导致贸易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a企业类型选择机制。企业自身对是否出口的选择也会影响贸易与收入分配的关系。b消费者行为差异。Fischer认为在存在遗产转移和个体对遗产和储蓄偏好不同的条件下,若投资品是资本密集型的,那么贸易不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会拉

13、大资本丰裕国家的收入不平等而缩小劳动丰裕型国家的收入差距;若消费品是资本密集型的,短期的影响方向依然存在,但长期的影响方向则不明确。其他机制Bin Xu(2003)在李嘉图模型基础上界定了贸易品与非贸易品并证明了,即使在不存在资本的国际流动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条件下,由于非贸易品和贸易品的存在,贸易自由化也会使国家的收入分配扩大。3运用有关国际贸易理论,说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成立的基础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可能影响。答: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P4),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等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

14、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1)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成立的基础:P4协议2002年,新加坡、智利、新西兰在墨西哥APEC峰会(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上倡议发起太平洋三方紧密伙伴关系(P3)。2005年6月,新加坡、智利、文莱、新西兰四国同意发起成立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P4协议)。P4是首个将亚洲、太平洋、拉丁美洲联系在一起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除了成员地理位置分散外,与大部分FTA不同,P4协议几乎提倡包括农产品在内的所有产品的自由贸易,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在2017年前将所有的产品的关税降至零,文莱除了少数产品外其他所有产品的关税降至零。此

15、外,尽管P4成员国都是APEC成员,但P4的远景不是获得成员之间的市场准入,而是构建一个高标准的、更大范围的APEC层面的自由贸易协议模式,最终形成一个多边关系的亚太自由贸易区,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内容2005年5月28日,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四国协议发起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签订并生效的经贸协议,成员之间彼此承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以及投资等领域相互给予优惠并加强合作。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关税减免,即成员国90%的货物关税立刻免除,所有产品关税将在12年内免除。协议采取开放的态度,欢迎任何APEC成员参与,非APEC成员也可以参与。该协议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贸易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原则上要求100%废除关税,其内容比自由贸易协定更为广泛,自由化程度也更高。除消除关税等贸易壁垒的内容外,还包括实现人员、资金流动的自由化,保护知识产权,改善经营环境等内容。当然,各国可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磋商过程中争取一定的缓冲期,以保护本国的弱势产业,如智利就为本国的小麦和砂糖保留了10年的缓冲期。在TPP已经生效的4国中,8成以上产品的关税已被撤销,其余也将在协议生效后10年内撤除。(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