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ee】中学科目二冲刺讲义-主观题(终種.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448634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Renee】中学科目二冲刺讲义-主观题(终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Renee】中学科目二冲刺讲义-主观题(终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Renee】中学科目二冲刺讲义-主观题(终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Renee】中学科目二冲刺讲义-主观题(终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Renee】中学科目二冲刺讲义-主观题(终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Renee】中学科目二冲刺讲义-主观题(终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enee】中学科目二冲刺讲义-主观题(终種.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前预测冲刺(4)中学 科目二 一、辨析题一、辨析题(一)答题要求:1、审题清晰2、提前构思3、书写整齐、干净(丑,没毛病,关键不要脏、乱、差)4、答案形式美观:(1)可标序号、分段(要有空2格);(2)推荐总分总形式(二)答题步骤:做出判断-进行论述-表明观点:错误的,应当怎样;正确的,强调题干(三)辨析题预测1. 动物界存在着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水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答:题干说法错误。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界中存在的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水的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活动。题干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

2、,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综上,动物界是不存在教育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 学习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动物界不存在学习。答:题干说法错误。学习是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但是动物的学习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的活动,人类的学习不是简单的适应环境的学习,而具有其社会意义。所以,动物界也存在学习,上述说法错误。3. 教育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只有正向的促进,没有负向的阻碍。答:题干说法错误 教育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既有正向的促进也有负向的阻碍。教育的功能是一种客观结果,而不是主观期待。教育的正向功能即教育有助于社会进

3、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即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综上,教育功能是一种客观结果,既有正向促进也有负向阻碍。4. 教育对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可以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答:题干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的发展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但教育不可能决定社会发展方向。教育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制约;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综上,以上说法错误。教育对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但并不能决定社会发展方向。5.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之间具

4、有不平衡性,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答:题干说法正确 教育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但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并非完全同步。一方面,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以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不立即随之消亡;另一方面,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正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综上,题干说法正确。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之间具有不平衡性,体现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题目说法错误。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教育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5、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环境的配合,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发挥主导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综上,题干说法错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7.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的结果和评判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答:题干说法正确。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综上,题干说法正确。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的结果和评判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8. 教育目的即教育

6、方针。答:题干说法错误。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包括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三个部分,所以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综上,题干说法错误。教育目的不等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一部分,二者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9. 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答:题干说法错误。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学校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不能把学校教育制度等同于教育制度。综上,题干说法错误,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

7、的核心部分。10. 课程标准是中小学试题命制的主要依据。答:题干说法正确。课程标准是指课程加护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故题干说法正确。11. 教学即智育。答:题干说法错误。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

8、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二者是交叉关系。综上,题干说法错误,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12.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答:题干说法正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又要对学生施行思想品德教育,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综上,以上说法正确,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13.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答:题干说法正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占时间最多,而学生在校

9、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不仅是教学内容本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可供教师挖掘,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亦可实现育人的目的,知识与思想教育要相结合,德育通过教学基本途径来实现。 因此说法正确。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14. 注意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答:题干说法错误。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是积极主动的。而注意的分散是由于个体劳累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是被动而消极的。所以注意转移并不是注意的分散。15. 奖励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因而奖励越多越好。答:题干说法错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

10、化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良好行为。每当学生出现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强化,以增强行为出现的概率。但是奖励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应适度并且要具有针对性。故题干说法错误。16. 不管学习任务的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答:题干说法错误。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但是动机的最佳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复杂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

11、些。综上所述,动机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随之而变化,题目说法错误17. 学习迁移是先前的学习对之后学习的影响。答:题干说法错误。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迁移的顺序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先前的学习对之后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之后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所以题干说法不全面,错误。18. 逆向迁移就是负迁移。(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答:题干说法错误。迁移分类概念: 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又可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 根据是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

12、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就是使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不论是顺向还是逆向迁移,有正负之分。19. 知识掌握越熟练,越容易产生正迁移。答:题干说法错误。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熟练的学习是迁移发生的重要条件,即熟能生巧。知识掌握的熟练可能会在相同的情景中产生正迁移,但是在不同情境可能产生心理定势,产生负迁移,比如赫钦斯的量杯实验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上述说法错误。20. 心理定势会阻碍问题解决。答:题干说法错误。 心理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

13、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 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心理定势的存在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所以是错误的。21. 智力越高,创造性越高。答:题干说法错误。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一般来说,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即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14、而非充分条件。因此智力与创造性不是正比关系,题目说法错误。22. 知识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答:题干说法错误。知识多并不代表智力高。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但是并不是知识越多,智力一定会提高,生活中存在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故该说法错误。23. 道德和品德是一样的。答:题干说法错误。品德和道德有联系也有区别的。 首先,两者形式不同:道德是社会现象,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一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是个体现象。其次,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不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的制约,还受个体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所

15、以题干说法错误。24. 态度与品德是一样的。(次)答:题干说法错误。态度和品德都属于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和反映倾向。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构成。但是,态度与品德是不同的。(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所以,两者不同,上述说法错误。25. 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答:题干说法错误。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如下: (1)联系:教育者进行德育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同样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2)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学生特点,将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以上说法错误,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不同的。26.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答: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