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447215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芜湖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芜湖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芜湖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芜湖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芜湖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芜湖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doc(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芜湖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发 展“十二五”规 划提 要本规划是指导芜湖市“十二五”期间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发展的重要文件。本规划制订的依据是党的十七大文件、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且与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芜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相衔接。本规划分析了芜湖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发展的五大基础条件,指出了芜湖文化建设存在的五个弱点,提出

2、了芜湖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分阶段要求,即以“山水文脉,文化创意,休闲乐园,共享之家”为主题,把芜湖建设成为一座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资源富集、文化创作活跃、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本规划提出了芜湖市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并且根据芜湖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了一批芜湖文化建设的重点开发项目,简称为“11325”工程,即一组网络、一大节庆、三城鼎立、两大基地、五个园区,提出了它们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本规划从芜湖市“十二五”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芜湖文化发展的园区建设工程、自主创新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对外开发工程等四项重点推进

3、工程,并且设计了六项保障措施,强调要注重短期有利,长期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全面增强芜湖的文化综合实力。40一、基本定位设立本规划的目的,是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芜湖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打造五大优势的战略部署,在全面分析芜湖市的资源和条件的基础上,提出20112015年芜湖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主要措施,成为短期有利,长期有效,阶段明确,措施得力,兼有宏观战略性和微观操作性的一套纲领性文件。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为目

4、标,以推进五大工程为抓手,以围绕大局、服务人民为根本,以加强党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依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整合文化资源,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芜湖市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全面提高芜湖市的文化软实力。二、发展基础跨入21世纪以来,芜湖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工作获得全面的发展,为芜湖市的文化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芜湖市文化发展的六大优势包括:(一)重大的发展机遇从中国增强文

5、化软实力的战略来看,芜湖加快文化发展具有时代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芜湖市的文化建设应该为之做出积极的贡献。从区域发展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看,芜湖加快文化发展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明确提出中部地

6、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安徽省紧邻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明显。安徽省加快文化建设,有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力争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前列。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出台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明确将芜湖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主轴线上的核心城市。为了贯彻这一重大战略,芜湖市将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申报芜湖国家文化创新试验区,申报国家

7、数字出版基地,通过优惠政策引导,金融创新扶持,重大项目支撑,配套改革保障,鼓励原创内容等举措,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发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服务市场,把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芜湖的支柱产业,把芜湖建设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全面提升芜湖市的综合竞争力。从芜湖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来看,芜湖市加快文化发展具有实践的必要性。芜湖市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中等城市,既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华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又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芜湖市必然要把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凸显城市文化个性的区域文化中心,全面提高芜湖文化软实力,作为提升城市

8、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二)优越的区位条件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西北角,南依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风景区,北临江淮平原,具有承东启西、“吴头楚尾”的交通枢纽位置。全市(含无为、芜湖、繁昌、南陵四县)总面积5988平方千米,人口384.21万。芜湖在春秋时即为吴国的重镇鸠兹邑,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始称“芜湖”。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已有发达的城市文明。宋代时芜湖的冶炼走向鼎盛。明代时芜湖成为当时的浆染中心。宋应星 天工开物 曾记述“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清代的芜湖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与长沙、九江、无锡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1876 年芜湖被辟为通

9、商口岸,鼎盛时期出口货物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5 。由于称雄中国商界300余年的徽商大部分以芜湖为前沿阵地,走向全国,所以芜湖被称为“徽商门户”。芜湖是中国近代史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工业发祥地之一,拥有长江第五大深水良港芜湖港,也是安徽省最大的港口及重要的外贸物资枢纽港。芜湖还是华东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是西接京九线、京广线,东接京沪线,北接陇海线、南接浙赣线的十字型铁路节点城市,是华东公路网络中心,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通信枢纽。(三)持续的经济发展1990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芜湖为重点,实施“呼应浦东、开发皖江”的开发开放战略,芜湖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芜湖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十一五”规

10、划期间,2006年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500-900亿元5个关口,2009年突破900亿元,达902亿元,2010年达到1341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突破7000美元。在此基础上,芜湖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建材、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产业集群效应和工业引领效应日益凸现,从而使芜湖市获得了更多开放和发展的机会:1992 年7 月,国务院批准芜湖市为沿江开放城市;1993 年4 月,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 年6 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芜湖出口加工区.这是安徽省第一个出口加工区,也是中西部地区中等城市中的第一个出口加工区。 芜

11、湖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示意图 (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33.94101.92205.90402.40479.72581.12749.65 902.001341.00(四)丰富的山水景观芜湖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貌主要是沿江平原和皖南丘陵地区,拥有长江中下游面积最大的石林喀斯特地貌景观。芜湖具有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空气和水的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芜湖市先后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六个国家级荣誉称号。芜湖具有发达的水系:长江从市区西缘流过;青弋江

12、、水阳江、漳河贯穿境内;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其间。芜湖的诸多景观如赭塔晴岚、双江塔影、镜湖细柳、天门烟浪、玩鞭春色、陶辛水韵等都与水系有关,形成了“半城山半城水”的地理特点。(五)悠久的历史文脉芜湖历史悠久,积累深厚,以“青铜、古瓷、地藏、徽商、铁画、西洋建筑”为代表,文脉绵延3000多年。芜湖繁昌县境内的人字洞出土了百余件石器与几十件骨器,展示了早更新时期迄今200250万年前的人类生产与生活状况。据专家考证,“人字洞遗址”是迄今已知的欧亚大陆最早的文化遗存之一。从那时以后,芜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西周至春秋初期,南陵县牯牛山古城址形成了中国古代双城城堡,占地7平方公里,规模宏大、设备

13、齐全,是中国青铜时代城市文明的典型之一。自西周至宋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1279年)约2400年间,芜湖是中国重要的青铜冶炼基地。五代至南宋,芜湖繁昌窑是中国古瓷的生产基地之一,推动了中国青白瓷的发展,迄今为止还保留了中国最完整的龙窑,显示了中国精湛深厚的民间工艺美术传统。唐代,韩国新罗时代的四太子金乔觉曾经到芜湖的小九华修行,后在九华山禅栖,弘法布道长达75年,后人尊为“地藏王菩萨”,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清代,徽商从芜湖走向长江流域和全国,不仅对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徽商文化,显示了积极的开放意识和市场意识。近代以来,芜湖人创造了铁画这一工艺美术样式

14、,它融艺术创意和锻打技术于一炉,通过几代人的不断改进而更加成熟,显示了芜湖人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中国沿海城市开埠以后,在中西文明交汇的背景下,芜湖建立了一系列西洋建筑,与其他类型的建筑文化并存,显示了芜湖对海内外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近年来,芜湖市政府编制了芜湖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规划,指导设计了“芜湖古城”策划方案,将重点对芜湖古城,包括大成殿、城隍庙、周瑜点将台、南正街等文物古迹及传统商业步行街进行修建,并且对滨江公园等历史文化区域进行总体恢复和建设,为进一步保存和开发芜湖市的文化历史资源,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芜湖市十大文化遗产分类表 主题 主要特色1、宗教文化的源流芜湖宗教文化包括儒、

15、道、释以及其他民间宗教。其中,芜湖城隍庙是中国最古老的城隍庙, 为三国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所建。作为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它供奉的城隍是道教的地方守护神,既是民间信奉的俗神,又是为历代封建帝王以皇权敕封的神,同时还是道教尊奉的地方大神,至今还吸引了海内外的诸多朝拜者。芜湖的伊斯兰教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是在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以后得以进入,芜湖是这些宗教在全国较早传播的地区之一。2、三国文化的遗存芜湖拥有三国文化的诸多遗存。三国时代的名将、东吴大都督周瑜曾在南陵(现芜湖市南陵县)担任春谷长,从此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涯。芜湖古城现存的县衙建筑,相传是周瑜点将台的遗址,当年他在此排兵布阵,训练水军。该建筑居高临下,俯瞰长江,成为三国时代吴文化的重要遗存。3、唐宋文化的瑰宝唐宋时期,芜湖是激发许多文人创作灵感的文化名胜。唐代大诗人李白多次到芜湖游历,留下了望天门山等著名诗篇,他的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成为千古名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芜湖写下湖阴曲七言古律一首。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寓居芜湖二年。南宋词人张孝祥盛赞芜湖“日照山如画,云浓水似烟”。4、中外交融的枢纽芜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唐代,韩国新罗时代的四太子金乔觉曾经到芜湖的小九华修行,也曾到赭山结茅庵驻锡,开坛说法。他后在九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