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博士立项建设一级学科简况表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438486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46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工程大学博士立项建设一级学科简况表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武汉工程大学博士立项建设一级学科简况表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武汉工程大学博士立项建设一级学科简况表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武汉工程大学博士立项建设一级学科简况表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武汉工程大学博士立项建设一级学科简况表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工程大学博士立项建设一级学科简况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工程大学博士立项建设一级学科简况表(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附件 1 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点简况表一级学科点简况表 名称 武汉工程大学 立项建设单位 代码 10490 名称 工学 学 科 门 类 代码 08 名称 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 级 学 科 代码 0817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二 一二年十一月制 说 明说 明 一 单位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3 月出版的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标准 中的代码填 写 二 学科门类名称 一级学科名称及其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 部 2011 年颁布的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填写 三 本表填写中涉及的人员均指人事关

2、系隶属本单位的在编人员 兼职人 员不计在内 本表学术带头人简况部分 1 2 1 2 的成果 论文 专著 专利 科研奖项 教学成果等 可包括其在各单位取得并署名的成果 其他部分填写 和统计的成果应为当时在编人员所获得 并署名立项建设单位的成果 四 本表中的署名情况是指作者署名次序 填写格式为 N M N 为本人 排名次序 M 为取得成果的总人数 论文的通讯作者可在 N 后加字母 T 进行标 示 五 本表中的招生人数 在学人数 获学位人数均包含各类研究生 六 本表的统计范围应确属本学科 内容必须属实 除另有说明外 所填 报各项与时间相关的内容均截至 2012 年 10 月 31 日 时间填写至月份

3、 七 本表填写内容不涉及国家秘密并可公开 八 本表复制 复印 时 必须保持原格式不变 纸张限用 A4 规格 装订要 整齐 本表封面之上 不得另加其他封面 1 基本情况 1 本一级学科点现有学位授权点情况本一级学科点现有学位授权点情况 学位授权点 学 科 专 业 名 称 批 准 时 间 一级学科硕士点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06 01 化学工艺 1998 07 化学工程 2000 12 生物化工 2003 09 应用化学 2003 09 获一级学科硕士点 前获得二级学科 硕士点 2 本一级学科点现有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的重点学科情况本一级学科点现有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的重点学科情况 名 称 批 准 部 门

4、 批 准 时 间 化学工程与技术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06 06 化学工艺 原化学工业部 1998 01 化学工程 湖北省人民政府 1994 01 生物化工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00 01 应用化学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01 01 化学工艺 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04 11 3 与本一级学科点相关的现有国家与本一级学科点相关的现有国家 部 省部 省 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研究 中心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专业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研究 中心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名 称 批准部门 批准时间 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

5、究中心 科技部 2010 01 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2010 11 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 2009 12 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教育厅 2002 07 2 学科简介 本一级学科点的特色 优势 限本一级学科点的特色 优势 限 1000 字 字 本学科是我校办学历史最悠久 规模最大 教学科研实力最强的学科 是湖北省在本领域唯一的一 个优势学科 本学科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在学科历史 平台建设 科学研 究 人才队伍 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 是中南地区化工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 为服务化工行业 促进地

6、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特色 特色 1 化工过程强化 石油化工及绿色化学工艺等基础应用研究形成了新工艺 新技术和新产品 促 进了国家重点工程武汉 80 万吨乙烯工程下游产品的开发 推动了湖北化工 千亿元 产业的发展 2 资源化工领域的研究解决了磷矿和稀土资源面临的综合利用度低的问题 实现了资源的高效综 合利用 低品位磷矿综合加工技术研究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3 化学反应器研究独具特色 在撞击流反应器 超重力反应器 超临界反应器的基础理论研究及 工程应用方面成绩显著 开发了国内第一台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撞击流反应器 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优势 优势 1 学科平台 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

7、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工程 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化学反应工程 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 研究团队 教育部及创新团队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 技创新团队 5 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 现有教师 92 人 其中教授 39 人 副教授 23 人 留学归国人 员 27 人 兼职博士生导师 12 人 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 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 选 1 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4 人 楚天学者计划 特聘教授 5 人 3 人才培养 立项建设期间授予硕士学位 576 人 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2 篇

8、联合培养博士生 已毕业 8 人 在校 6 人 4 科研项目 立项建设期间承担 973 计划前期研究专项 1 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6 项 参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 项 承担 863 计划 子课题 项目 1 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9 项 省部 级项目 80 余项 总研究经费 6700 余万元 纵向研究经费 3000 余万元 5 科研成果 立项建设期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32 项 发表 SCI EI 等收录论文 330 余篇 其中一篇学术论文被评为 2010 年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 学术论文 授权发明专利 78 项 出版专著 11 部

9、 本学科各项建设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定的立项建设目标 注 此页不要另加附页 3 学术队伍 1 本一级学科点现有在编人员结构本一级学科点现有在编人员结构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 合计 35 岁 以下 36 至 45 岁 46 至 55 岁 56 至 60 岁 61 岁 以上 具有博士 学位人数 具有硕士 学位人数 教授 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39 0 10 26 3 0 副教授 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23 5 16 2 0 0 讲师 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30 18 11 1 0 0 71 16 2 本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及其学术带头人 主要学术骨干本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及其学术带头人 主要学术骨干

10、培养博士生 培养硕士生 学科方向 姓名 出生 年月 获博士 学位 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 及专家称谓 近五年获 学位人数 在学 人数 近五年获 学位人数 在学 人数 吴元欣 1957 07 1997 04 教授 百千万人才 工程 国家级人选 3 2 15 9 丁一刚 1963 02 2002 02 教授 湖北省政府津 贴获得者 0 1 13 15 新型反应器与 过程强化技术 杨昌炎 1969 04 2006 07 副教授 0 0 5 6 池汝安 1959 08 1991 12 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 基金获得者 2 2 20 12 王存文 1963 12 2000 06 教授 湖北省有突出 贡献的中青

11、年专家 0 0 12 15 资源化学工程 与技术 肖春桥 1975 08 2009 06 副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0 0 2 4 郭 嘉 1969 11 1999 07 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0 0 14 11 喻发全 1967 09 1999 07 教授 楚天学者计划 特聘教授 0 0 5 9 精细化学品与 绿色化学工艺 余军霞 1979 08 2003 06 副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0 0 2 3 程 健 1960 10 2001 05 教授 1 0 19 11 沈喜洲 1961 11 教授 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 计划第一层次人选 1 0 12 8 石油化工与 催化技术 陈 嵘 197

12、3 10 2006 12 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0 0 12 17 巨修练 1959 07 2001 03 教授 0 0 20 16 潘志权 1958 12 1999 06 教授 国务院政府津 贴获得者 1 1 32 14 制药技术 黄齐茂 1974 11 2003 07 教授 0 0 12 7 注 1 学科方向的填写不少于 4 个 不超过 6 个 2 专家称谓限填 院士 中组部 入选者 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973 首席科学家 获省级政府批准的各 类专家称号者 一人有多项专家称谓的只选填一项 3 培养

13、博士 硕士生人数是指学术带头人 主要学术骨干近五年在各培养单位作为导师指导的各类研究生人数 4 近五年获学位人数的统计时间为 2008 年 1 月至 2012 年 10 月 4 学科方向 1 学科方向名称 新型反应器与过程强化技术学科方向名称 新型反应器与过程强化技术 1 1 本学科方向的特色 优势 限本学科方向的特色 优势 限 800 字 字 特色特色 1 在新型反应器如撞击流反应器 旋转填充床反应器 固定床氧化反应器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 的研究 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 2 在反应器的传质 混合 宏观反应速率等方面建立了可靠的数学模型 结合过程模拟 为反应 器的强化 反应和分离的集成 分离过

14、程的耦合等工艺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3 开发的新型反应器及过程强化手段在化工生产行业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 提升了本方向的学 术影响力 优势优势 1 多年来 本方向对气液固三相反应器 淤浆反应器 撞击流反应器 旋转填充床反应器 生物 反应器的结构和传递特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建立了不同反应器传质 混合及动力学模型 成功指 导了反应器的放大 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强化烟气脱硫 工业废气治理 纳米碳酸钙和纳米碳酸锶新材料 的制备 2 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撞击流反应器的研究 将撞击流反应 沉淀技术 撞击流气液反应技术应用到 循环撞击流反应器 撞击流气液反应器能够使得液相快速反应不受气膜扩散限制 大大提高了宏观气

15、液 反应或化学吸收过程的速率 该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宜化集团季戊四醇的结晶过程 相比原工艺收率 大幅度提高 3 开发了新型 Ag P Se 瓷粒催化剂 栅板式固定床反应器 解决了该类反应器不能放大的难题 新反应器成功应用于国内最大规模的乙二醇催化氧化生产乙二醛生产装置 年产值达 1 2 亿元 该成果 获 2009 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 本研究方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 湖北省自然科学 二等奖 1 项 承担国家 十一五 支撑计划 2 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 5 项 国家 863 计划项目子课题 1 项 教育部重

16、点项目以及省重大攻关项目 3 项 发表 SCI EI 收 录论文 60 余篇 被国外同行引用 200 余次 其中多篇论文的单篇引用超过 30 次 获授权发明专利 9 项 出版专著 1 部 注 1 该部分请按 2 所填学科方向逐个填写 依次编为 1 2 2 此页不要另加附页 5 1 2 本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简况 每个学科方向填写本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简况 每个学科方向填写 1 人 人 姓名 吴元欣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7 07 专业技术职务 及专家称谓 教授 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 最高学位或最后学历 包括学校 专业 时间 工学博士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1997 年 4 月 所在院 系 所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成为本单位在编人员的时间 1982 年 1 月 在其他立项建设授权学科担任学术带头人或主要学术骨干的 情况 若未担任 填写 无 否则 填写担任的学科名称 无 成果名称 获奖 论文 专著 发明专利等 获奖名称 等级及证书号 刊物名称及 ISSN 检索 号 出版单位及 ISBN 专 利授权号 时间 本人署名单位 名称 署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