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人物形象 部分.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436567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人物形象 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鲁迅人物形象 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鲁迅人物形象 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迅人物形象 部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人物形象 部分.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乙己,鲁迅文学作品中孔乙己的主人公,一个受尽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求乞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说起话“满口之乎者也”,时刻表明自己是读书人,甚至被别人戏弄,还自命不凡、孤芳自赏。是酒店中“唯一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人”,尽管“长衫又破又脏,好像十多年未洗过”,他把这作为区别短衣帮的标志,甚至,遭人讥嘲,还不屑置辩。鲁迅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孔乙己不仅深陷贫困,而且整个灵魂已被戕害,但在精神上自认高人一等。 其心智不悟,麻木、不觉醒。孔乙己被封建科举制度扼杀心智,遭到了丁举人等封建统治势力的凶残压迫,在读书求仕途的幻想高贵,使他走上偷书之路,遭

2、到别人殴打,被丁举人致残,但他始终不知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但其人还是有可取之处,善良、诚实,有慈爱心。孔乙己还保存着善良诚实的一面,如教人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不拖欠酒钱等。闰土,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现实原型章闰水。少年闰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一个十足的小英雄形象。他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

3、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了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给予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闰土成为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闰土有着封建的思想和较强的等级观念,对他鲁迅先生还是有同情感的,且同情大于批判。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注:阿Q的Q在此不读Q,而是读gu。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形象。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压迫和屈辱,但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是在受污辱甚至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也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后来人们就常把阿Q作为这种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的代称。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

4、举人老爷、离婚里的“七大人”、祝福里的鲁四老爷、风波里的赵七爷、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等人,他们是当时既得利益集团代表,是封建时代的权威和压迫力,说话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对一般老百姓有生杀欲夺的大权。如孔乙己中的丁举人,只因孔乙己偷了他们家的书,便私设公堂,滥用私刑,活生生的将孔乙己的腿打断,致使孔乙己悲残的死去。但他本人却不仅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反而更得到鲁镇人的敬畏。另外还祝福里的鲁四爷,阿Q正传中的举人老爷、离婚中的慰老爷,他们有权有势,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作为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与体现者,以手中权势对下层民众进行残酷的侮辱与迫害。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

5、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

6、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祥林嫂就是旧中国的一个农村劳动妇女,有所有旧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传统,也有所有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愚昧与不觉醒。在小说中,作者要重点反映的就是这种“愚昧与不觉醒”。因为这种“愚昧与不觉醒”正是封建礼教赖以存活、滋生、为害天下的土壤。作为涉世不深的祥林嫂,作为离家出逃、无处安身的祥林嫂,把“四叔”家权作临时的避风港是无可非议的,但不料祥林嫂竟安泰地过起了日子,居然把寄人篱下当作自己的归宿,而自我“满足”,就连“口角边”也“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虽反衬出婆婆的虐待之深,但她的愚昧也可见一斑。这里实际上就种下了她愚昧的种子。“人无远

7、虑,必有近忧”。果然,婆婆叫人把她劫了回去,逼她改嫁(可她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避风港”并不能替她遮风挡雨)。这时祥林嫂的表现还要愚昧。表面上她是在反抗,反抗婆婆的蛮横,反抗婆婆的专制,但她并不是反抗婆婆的剥夺她的人身自由,而是反抗婆婆的逼她改嫁,反抗婆婆逼她作一个不“贞节”的女人。更愚昧的是,以封建迷信思想来反抗封建礼教强加给她的莫须有的罪责与痛苦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经历了几起几落的生活磨难之后的祥林嫂,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不幸的根源,反而在封建礼教、宗教迷信的毒害中愈陷愈深。同学们在阅读时一定要对祥林嫂的形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作者通过初见

8、时藤野的相貌、穿着、声调,尤其是为“我”添改笔记、修正血管画图和鼓励“我”大胆解剖尸体等真切感人的细节描写,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朴实厚道、待人以诚、忠于学术、潜心研究等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藤野对“我”的关怀,表现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循循善诱的教师的特点,与前面所写的以“物以稀为贵”为出发点的职员们,形成一种对照。这之后,具体地叙写了仙台经历中两件终生难忘的事件:试卷的风波和电影的教训。这两件事可以说是“穿插”的;但绝非与写藤野“无关”。这里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阔的品德,通过对比,藤野的形象显得更高大了。时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从此“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毅然决然弃医从文,这样自然只好与藤野先生“惜别”了。“惜别”这个细节,写得格外婉切动人,学生的“他的谎话”和先生的凄然的叹息,以及接受邀约,赠送相片与临别叮嘱等等,有限的文辞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情!离开仙台之后,仍然没有离开写藤野先生,不过改变了角度:写先生对“我”的影响,写“我”对先生的眷念,写“我”从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汲取的“勇气”和力量。总之,写了埋藏在“我”心中的“永久的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