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环境(一) 讲解.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431580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与环境(一) 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口与环境(一) 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口与环境(一) 讲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口与环境(一) 讲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口与环境(一) 讲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与环境(一) 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环境(一) 讲解.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与环境(一) 一、知识结构 二、本单元基本内容概述 本单元仅仅抓住人地关系主线,通过分析人口现象的各个侧面(如: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迁移等)与环境的关系及其互动性影响,来研究人口问题,讨论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使人口问题落脚到人地系统中,揭示出人口问题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这样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人口问题是决定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问题这种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单元介绍人口的数量变化、质量特征、结构、迁移等现实只是知识表象,实质的内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人口是人类社会一切问题产生的核心,人口问题也是诸多人类社会问题的核心问题。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

2、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包括三大块内容: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质量与环境、人口迁移与环境。重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如:第一、二、三节通过介绍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世界分布的差异性,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的合理容量几方面,从人口发展的角度研究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第四节从人口素质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研究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第五、六节,通过分析人口迁移规律,研究人口迁移对迁出、迁入地的双向影响,来分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概括起来讲,学习本单元要:理解四个重要概念人口再生产(含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素质;人口迁移。研究四种关系: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与人类社

3、会发展阶段的关系;人口数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三个规律:人口再生产类型地区分布差异性规律;环境人口容量规律;人口迁移的拉力与推力规律; 本单元的理念包括,要能够动态的、辨证的理解人地互动系统,要能够认识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关注现实社会的责任感。重要的地理学习方法有:比较法,辨证分析法,讨论法,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法、图文转化法等。并且通过学习提高辨证分析问题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单元高考考点主要包括: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动态变化;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素质与环境的

4、互动关系;人口迁移的双向影响。 本单元是整本书的开篇,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活动一切问题的基础。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要学会有关人口发展的模式、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素质和人口迁移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调查、分析、对比等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学会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思考、分析问题,进一步树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待续) 三、重点难点知识分析 1理解人口再生产与人口的发展 人口再生产属于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但不等同于人口发展。人口发展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5、,人口增长速度主要由出生率、死亡率及二者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决定,这正是人口再生产研究的内容。由此,人口再生产主要研究人口发展中人口数量增长的问题。而人口发展的内容则含盖三个方面。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谈到的人口再生产定义,是仅从人口数量方面考察人口变动的过程,这只是狭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概念。广义上理解,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个体构成错综复杂,因此,人口再生产过程,不仅仅是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才是广义上的人口再生产。 2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的原因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口再

6、生产类型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它是客观存在且沿着一定方向演变的。下面将常见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进行归纳: 人口再生产类型 类型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极高 极高 极低 传统型 高 高 较低 过渡型 高 低 高 现代型 低 低 低 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的状况,加上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生

7、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从“原始型”向“传统型”的转变,死亡率虽有下降,但不明显。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发生在“传统型”向“过渡型”转变的过程中,这是人们研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重要过程,因此,人们研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往往从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开始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死亡率急剧下降,到60年代中叶和80年代初已分别降至15和10,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现代世界人口的转变实质上是出生率的转变。 3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域分布差异 世界人口分布概况(1998年) 序号 大洲 人口数(亿) 国家 人口数(亿) l 亚洲 35

8、.5 中国 12 印度 9.758 印度尼西亚 2.065 巴基斯坦 1.478 日本 l.259 孟加拉国 1.24 2 非洲 7.785 尼日利亚 l.218 埃及 0.657 3 欧洲 7.294 俄罗斯 1.4 4 北美洲 3.041 美国 2.7 5 拉丁美洲 4.995 巴西 1.6 墨西哥 0.97 6 大洋洲 0.385 澳大利亚 0.16 总计 59 上面这幅图表和教材中“1997年世界各大洲的人口再生产”、“世界一些主要国家1997年人口再生产”三幅图,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域分布情况。通过阅读这几幅图,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

9、异性和规律性,研究这种差异性规律,益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也便于认识我国自身人口发展在世界的地位及发展水平,从而更好的迈出新的发展步伐。 读图,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进入“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过渡型”,因此,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总体处在“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时期。具体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几方面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世界人口发展的不平衡性,正是由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会推动未来的更新的发展。 4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与环境: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机

10、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极小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

11、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5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同样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6解析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但在具体时期内,假定制约因素保持不变(如技术水平、

12、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时,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无论是整个地球,还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具体的估计值,都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相对确定这一基础上的。 7分析中国的人地矛盾 我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已十分突出,表现为: (1)我国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三分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人均可耕地还将继续减少。 (2)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由于缺水,工农业生产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

13、国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 8理解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总之,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口会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

14、管理经验,并将这些运用到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中,避免了因缺乏环境意识,或对知识掌握和运用水平的不够而导致对环境的侵害。可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之一。 9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例如,美国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就是气候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很好例证。淡水: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土壤: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

15、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矿产: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使一些本来人迹罕至的地区发展成众多人口的聚居地。引起了人口的相应迁移和流动。例如英国的伯明翰和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10分析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在学习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利与弊,也要看到其对迁入地带来的好处与造成的压力。 1)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