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论文.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401956 上传时间:2020-05-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析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简析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简析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简析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简析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析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论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析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论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政府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心中,这是通过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累积起来的,来之不易。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公众对大量的政府行为及其行政人员,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据人民论坛问卷中心的调查,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对政府的信任度是50%以下5678摘 要: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事关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公众对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信任正在流失。出现这种状况的理由

2、是多方面的,除历史文化因素外,主要理由在地方政府及其相关个人的行为,背离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关键词:公众;政府;信任;稳定;和谐1673-291X(2014)12-0260-05自20世纪的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开启关于信任理由的研究以来,信任理由得到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普遍关注。多数学者认为,信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态度和心理机制,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符合自己利益和愿望的他人或组织予以相信并有所预期的一种心理倾向性。“所谓政府信任,就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行使权力从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的一种信任心理。”1 表现为公众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

3、认可、支持、赞许等正面评价和合理期望。所谓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就是指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不能满足甚至损害到公共利益,与公众的普遍愿望和要求背道而驰的时候,公众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疏远、抱怨、指责、抗议等负面评价。我们以往一般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制度下才广泛存在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理由,但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接连发生了诸如贵州瓮安、甘肃陇南、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多起重大群体性事件以及“虎照门事件”、“三聚氰胺事件”、“俯卧撑”、“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湖北宜城最年轻市长”等等热点事件,其社会影响巨大,所造成的损失和负面效应是前所未有的,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X络热点事件凸显出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

4、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表明公众对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信任正在流失。看来对政府的不信任理由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社会主义制度下也会发生。伴随着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矛盾凸显期,如果不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中国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理由还有加剧的可能。因此,深入、客观、科学、综合地审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公众对政府尤其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理由,对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及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流失及其危害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是因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有效履行职能的基本前提;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降低管

5、理服务成本的有效途径。如果政府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如果信任危机不能得到解决,政府和社会之间所积累起来的矛盾不仅不能得到化解,甚至会公开化,从而导致执政和治理危机,这些年来趋于频繁的针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暴力行为已经说明了理由是何等严重。”2所以,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流失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学理由,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学理由、一个严肃的政治理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流失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将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共产党的根本工作策略之一,是共产党取得政权的最重要理由。革命战争时期是如此,和平建设时期亦是如此。

6、因为我们深知,民心向背是夺取政权的基本因素。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和称赞,这是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主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伟大形象,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心中,这是通过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累积起来的,来之不易。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公众对大量的政府行为及其行政人员,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据人民论坛问卷中心的调查,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对政府的信任度是50%以下 5 6 7 8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政府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的3。来自中国

7、社科院社会学所的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结果也显示,公众对中央政府信任度最高,接近很信任,而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信任度最低。越接近公众的政府,越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4。这不仅破坏了公众心目中政府的形象,而且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bjy.提供,.将破坏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党在公众心目中的崇高威信和执政合法性。因为,中国的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一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政治制度,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当贯彻党的方针和中央政府的政策。如果在此过程中,离公众最近的地方政府、基层政府未能将党的方针、中央政府的政策执行到位,失去了公众的信任,那么,这种不信

8、任就会或迟或早传递到党和中央政府的身上。因为,在公众看来,共产党是执政党,地方政府、基层政府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政府、基层政府。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现在公众对党和中央政府非常信任,就放任公众对地方政府信任流失理由的关注程度。(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流失将严重影响政府的执行力。提高执行力是提高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绩效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政府的政策制定、实施过程是政府绩效的重要体现。良好的政府绩效意味着政府以较低的“投入”取得了较高的“产出”。由于政府掌握的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必须在一定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确定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资源的流向和优先顺序。也就是说,一定时期内,政府的政策

9、不可能满足所有阶层的需要,有时甚至会暂时牺牲某些阶层的利益,这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尤其明显。但这种社会资源流向和顺序的确定,“必须在内容和程序上具有公正性,不特意偏向和保护某个强势阶层或集团的特殊利益,才会得到社会各阶层成员的信任和赞同”5,在此情况下,即使部分利益受损的社会成员也能理解、支持政府的政策。这就为贯彻实施政策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从而大大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管理绩效。“否则,政府的公共政策要么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中陷入僵持,要么在互不信任的气氛中陷于流产。”5从个人角度,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曾经说,当一个人对社会完全失去信心时,早上甚至会没有办法从床上爬起来。从民族国家角度看,“一个缺乏信

10、任的民族没有希望,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家没有未来。”6从政府的角度看,一个缺乏公众信任的政府没有权威,一个缺乏公众信任的政府没有执行力。(三)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流失会大大增加社会管理的成本。“从契约论的角度看,公众和政府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公众通过代议机构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行使,同时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和愿望对政府的地位、性质、角色和作用及其行动方式等投以主观期待,期望政府能够创造更多的公共价值,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利益需求。当政府的行政行为与公众的期许相一致时,公众就会对政府活动予以积极认可和赞同,自然也会信任政府。”1由此可见,相互信任是履行这一契约的核心和关键。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增加了政

11、府在这一契约关系中的安全感,减少了政府对公众的提防,同时也表明公众对政府能力的一种信心。“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信任的经济作用在于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节约一定的经济成本。”7无论从契约论还是从经济学角度看,公众与政府之间都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平等的合作需要双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否则达成合作协议及监督合作协议实施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就会非常高。“合之间是否相互信任以及相互信任的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合作效率的高低。”7 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如果信任度低,行动双方就会相互猜疑、相互对立,大量精力都用于 5 6 7 8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

12、稳定和谐的基础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政府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件,影响社会稳定改革需要广大公众的广泛参与,前三十多年的改革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广大公众高度关注、关心、支持改革。这些年随着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特别是当相当多的公众对地方政府失去信任之后,他们参与、支持、关注改革的热情也在下降,对改革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并不是真正的不搜集、处理对方的所谓“理由”信息,并通过各种途径来防范对方的可能侵害,这必定增加社会管理的成本。不仅如此,信任还具有将复杂理由简单化的功能,从而有利于降低双方的各种交易合作成本,“信任强化现有的认识和简化复杂的能力,强

13、化与复杂的未来相对应的现在的状况。信任增强了对不确定性的宽容,从而增加了人们行动的勇气和可能性。”8对政府而言,信任的简化功能,能使公众在多数情况下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并执行政府的政策,使其能够以较低的执行成本和监督成本贯彻方针政策。最近这些年来“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人绝不在少数,而不被信任和相信的官员也不在少数”,出现了一个公众对政府“老不信”的心态9,从而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在公众对政府“老不信”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迅速”化解矛盾、平息事态,“不得不”以高昂的经济代价、政策代价实现“维稳”目标。这一事实说明,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信任度低,合作和契约履行的成本就高,反之亦然。(四)公众

14、对政府的信任流失将阻滞公众参与改革的热情,容易产生各种谣言,诱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改革需要广大公众的广泛参与,前三十多年的改革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广大公众高度关注、关心、支持改革。这些年随着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特别是当相当多的公众对地方政府失去信任之后,他们参与、支持、关注改革的热情也在下降,对改革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并不是真正的不关心,而只是一种暂时的逃离,是一种不满的表达。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爆发出来;一旦具备了条件,就会将这种不满发泄出来。“有人曾一度这样讲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做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这种情况叫社会冷漠。社会冷漠就是这些日子

15、议论比较多的精神懈怠的一种表现。哀莫大于心死。社会的冷漠是很可悲的。随着社会冷漠而来的,可能是很可怕、很危险的于无声处听惊雷。”10从改革的复杂性上讲,处于转型中的社会出现一些群体性事件并不奇怪,但奇怪的是每起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都伴随着公众始终不相信政府公布的事实真相和解释,而宁愿相信铺天盖地的许多不真实的谣言与“小道消息”,从而放大了事态,最终酿成了群体性事件。例如贵州瓮安、湖北石首等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当地的老百姓大多不相信当地政府所作出的解释,“政府无论怎样辟谣,人们的态度总是质疑,加之长期累积的民怨与借机发泄的心理动机则推动了事件的恶化和升级。”11这说明,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流失虽

16、然与群体性事件之间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却是群体事件得以爆发的直接诱因或“助燃剂”。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无不以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为心理基础。可怕的不是群体性事件,而是深藏于其中的对政府的不信任。因为,“当政府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为了提高强制行政能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政府势必大量增加行政预算,不断充实机构和人员,甚至可能动用警察、军队等强制力量去推行它的公共政策。但是,强制力量的运用会遭到那些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个人、群体或集团的强烈抵制,有事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和政治动乱。”6(五)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流失将加剧社会信任理由。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强调并有效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这是我们的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理由。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的,干部作风好了,我们的群众就会向他们看齐,社会风气就会好。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