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心理治疗师中级).docx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389618 上传时间:2020-05-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心理治疗师中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心理治疗师中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心理治疗师中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心理治疗师中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心理治疗师中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心理治疗师中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心理治疗师中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人类心理发展第一节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一、个人类心理发展的界定人类心理发展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一种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新观点。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发展,发展是毕生的过程,在发展中既有增长也有衰退,有些新形式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并得到增强的。人的心理并不像过去所认为的那样到青春期就停止了发展。在成人期的相当长时间保持在一定水平,到老年期则开始衰退。人类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一生的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人的一生经过婴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各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在不同阶段之间和各个阶段之内都不断

2、地变化。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发展。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一个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前者所研究的是动物心理学的内容,后者研究的是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广义上,人类心理发展的研究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的人类心理发展研究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本章内容涉及的主要是个体心理发展。二、人类心理发展研究的内容人类心理发展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类理论问题,另一个是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在人类发展基本原理或规律问题上,各种心理学派之间的争论

3、可以归为四点:1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2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3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4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研究涉及如下问题:1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2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问题(二)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原理和规律。原理和规律体现在生命全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上。1.关于年龄特征的划分标准 如何正确地划分心理发展年龄是人类心理发展研究的

4、主要内容。目前划分有如下几类:(1)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2)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3)以人格发展特征作为划分标准。(4)以活动特点作为划分标准。(5)以生活事件作为划分标准。2.关于年龄特征的研究 人类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展开的。应该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最重要的一环。人类心理发展研究一般以横向联系为主的发展线索加以研究,研究每一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

5、的特征,如幼儿期(03岁)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特征。另一种是纵向研究,将某一心理现象的发展作为线索,如研究认知的发展、人格的发展等,甚至更细地将认知分为感觉、记忆、思维进行发展的研究等,看不同的年龄阶段这些心理现象有什么样的特征。三、人类心理学研究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对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死亡整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近20多年来在西方特别是美国逐渐增多起来,而之前,对人类心理的发展还主要集中在对儿童期(包括青少年)的研究,并构成儿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对人类心理发展的研究有一个逐步认识发展的过程。(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在西方,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的研究主要的是儿童心理发展,

6、被称为儿童心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所做的研究工作,他们提出了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特别是达尔文根据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一书,被视为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是儿童心理学真正的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进行跟踪研究,于1882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此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也标志着普莱尔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2.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四

7、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以前),准备期。第二阶段(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期。欧洲和美国出现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普莱尔是最杰出的代表。第三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分化和发展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儿童心理学的飞速发展,受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影响,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大量出版,专门的刊物大量发行,大学里开设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各种儿童心理学研究组织建立,许多儿童心理学家出现。第四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演变和增新时期。一方面是理论观点的演变,原先的学派,有的影响在逐渐减小,有的虽有影响,但在内容上改变,比如测量

8、研究量表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上,许多儿童心理学的课题有许多进展,不断有新的研究内容与方向,在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同时,对个体一生的全程发展也进行广泛地探讨。(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1904年,霍尔出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从此确立了儿童心理学研的年龄范围从出生到成熟(青少年期到青春期)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霍尔虽然也是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但是他没有明确提出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精神

9、分析学家荣格(C.G.Jung)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是心灵的发展。荣格对个体全程发展,特别是对成年期心理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30年代形成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认为2540岁是个分界线,在上下半个生命周期人格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而且前半生比后半生人格显得更向外展开。(2)重视“中年危机。中年生命以精神转变为标志,开始由掌握外部世界而转入集中到内心世界。(3)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老年人的企图理解面临死亡时生命的性质,死后生命是否是自己生命的继续。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将精神

10、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年龄阶段划分从青春期扩充到年期,建立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学说。3.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发展心理学概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柯林渥斯(H.Hollingwerth)写的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提出了追求人的心理发展的全貌,而不是鼓励只研究儿童心理。(2)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做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3)近40年来,约有40本发展心理学著作问世,这些著作涉及成人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成人理论、方法,包括成人的记忆、思维的发展,人格、道德、社会性发展,也包括咨询、干预和治疗以及病理、环境与教育等。一生全程研究及理论发展的原因,被认为有(贝

11、尔特斯,1980):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开始一些追踪研究的被试正进入成年期。二是对老年人心理的研究推动了成年期心理的研究。三是许多大学开设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推动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三)人类心理发展在中国的研究 在西方的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传入中国之前,其实我国早就有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思想。随着科学心理学引进中国,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学科也逐步在中国形成。1.中国的人类心理发展观历史悠久 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思想早在2500年前文献就有记载,许多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老子、荀子等,对先天与后天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有许多的论述,如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等。孔子还提出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12、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全程发展观。这一划分虽然简单,但体现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也影响着以后中国文化中对人生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认识。2.中国的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研究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儿童心理学被介绍到中国。最早的研究是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一些学者编制和修订了儿童心理测验,以及撰写了儿童学教科书。20世纪50年代,中国几乎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近半个世纪,我国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基本处于模仿阶段。在理论研究方法和队伍建设上均没有形成应有的地位。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开始进行诸多有意义的研

13、究,在儿童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关于发展心理学,中国化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3.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化 关于心理学中国化的问题,大陆和台湾学者都相应提出了许多观点。朱智贤教授与林崇德教授从1978年以来一直提倡,我们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照抄前苏联,应该做到攝取、选择、中国化,台湾的杨国枢教授从四个层次讨论了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方向和尝试。(1)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2)研究中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3)修改或创立概念和理论。(4)改变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19831988年朱智贤教授主持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课题组,组织数百名心理学界的专家学者,有计划地

14、开展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第二节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又可分为古典精神分析和现代精神分析。在人类的心理发展理论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Erikson)的心理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位研究精神障碍产生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的医生,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心理发展理论。这是人类通过对心理、生理和社会决定因的思考而发展出的一个全面的行为整体说的第一个尝试。弗洛伊德对构成行为基础的无意识和有意识力量的发展进行了探讨研究。人格中的无意识部分本我(id)包括两

15、个基本而又对立的驱力:力比多dibido),又称为性驱力、其本质主要是指性欲;塞纳托斯(thanatos),又称死亡驱力或攻击驱力。力比多发展过程最初集中于发育孩童的身体器官上(嘴、肛门和生殖器),然后是依附于或者是将其能量发泄到人身上(父母中异性一方、异性中同龄人),性心理发展由幼儿期至成年早期一系列同样的阶段组成。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又具体规定了心理发展阶段的分期,共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岁多或13岁开始)。1.口唇期 在婴儿期,嘴唇是性快感

16、的主要部位。婴儿在吮吸时不但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和快感,同时产生对喂食时的人和活动的积极情绪的体验。另一方面,在进食时经历的挫折和愤怒情绪(饥饿、过早断奶)如果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就会有创伤性的体验。2.肛门期 此阶段的儿童,其肛门区成为这一时期的最重要的性敏感区,排便给儿童带来快乐,同时多数儿童开始接受如厕训练。如厕训练的创伤会导致心理能量的固着及肛门期性格。3.生殖器期 在45岁时,力比多转移到生殖器部位,手淫、对异性父母的性好奇以及对同性父母的死亡愿望,引起了儿童前期最后一个也是最强烈的冲突在男性方面,这一冲突(占有母亲、杀死父亲的欲望)叫做恋母情结,在女性方面占有父亲杀死母亲的欲望则称为恋父情结。4.潜伏期 随着对恋母、恋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