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389617 上传时间:2020-05-15 格式:DOC 页数:188 大小: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浅析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浅析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浅析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浅析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doc(1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1、相关定义1.1、基本概念及文献回顾 1.2.1 “现场”的新闻学概念和研究状况1.2.1 “现场”的新闻学概念和研究状况 “现场”的研究在新闻学范畴很普遍。很多的新闻栏目,也以现场作为其吸引受众的”招牌”。 比如,2003 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创办,提出 “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口号,央 视的新闻调查栏目把”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作为广告语。江苏电视台办过”正在现场”栏目。 追求”第一现场”是很多平面媒体以及广电媒体的立身之本。 1.2、引言及概念说明现场报道,是近些年电视新闻栏目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报道形式。 “所谓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

2、直接进入画面(即电视现场), 对发展中的新闻事件作直接描述、评论,和对有关新闻人物进行访问的报道形 式。电视现场报道的方式大致有现场直播、现场播报(报道、采访、评述均在 现场完成),电视访问等”。现场报道虽经大力提倡,但至今在大部分地方台 仍未形成气候。 究其原因,有理论上的误区,如:片面强调现场报道必须由记者在事件现 场手持话筒出镜,对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过的事件作口头报道;要求记者在现 场对事件同步摄录形象的同时播报新闻内容,形成一种声画完全一致的真实的 现场报道效果;要求从采访开始到结束,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一切活动,均在 新闻现场一次完成等等。 也有实际工作中诸多因素的制约,如:记者播报声

3、和画面现场声源必须同 时收录;时间、空间跨度大的事件不适宜运用;内容涉及面广牵扯因素众多的 事件不适宜运用;需对事件有关的过去的背景作回顾、倒叙的题材不适宜运用; 综合性题材不适宜运用等等。 然而在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节目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自1997 年6月的柯受良飞越黄河起,几年来,透过一列长长的直播单,我们看到的是 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前进的脚步,看到的是一次次对既定观念的突破和崭新的 突变。就现场报道形态的发展而言,尤以1999年底的澳门回归特别节目最为 值得圈点。 1999年12月 19日 9:00,中央电视台懊门回归特别节目在澳门风光和 七于之歌主题变奏音乐中推出总开篇。自节

4、目主播白岩松、敬一丹、方宏 进在北京演播室依次向观众介绍这次特别报道的主要内容和各自负责的时段 起,至ZI日9:00,一个参与回归报道的2000多名工作人员的长名单缓缓 拉出以宣告节目接近尾声,综观中央电视台这次连续48小时不间断地全程直 播澳门回归盛况的特别节目,其引人之处在于”期待式现场报道”理念的提出 和成功实践。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孙玉胜在总结澳门回归特别报道节目的成功经验 时,把”期待式现场报道”的采用列为第一条:”在此次报道中,回归进程中 的每一个重大活动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了精确展示,而且,其中一些重头戏的 报道采取了递进式报道”。中国电视报记者对此评论道:”这种在事件发生 前

5、层层渲染、铺垫,一步步将报道推向高潮(事件发生)的手法,据称是为了 4 激起观众的期待感。事实上观众也确实被吊上了胃口。政权交接仪式,特 区成立及宣誓就职仪式,天安门广场倒计时牌前的庆祝活动,都不同程度地使 用了这种方式,增加了现场报道的规格和立体感。” 为了充分调动观众的期待感,使观众同步感受事件的进展,在澳门口归特 别节目中,所有重大事件的各个现场都有该点准备情况的递进报道,通过递进 报道形成事件发展的线索。在整个报道中,共设计了11个点的25次现场报 道,在节目预告单中,这些节目被涵括为期待(一)、(二)、(三)。 据笔者收视和纪录,这次中央电视台期待式现场报道主要可分为五个时 段、四条

6、主线、七个记者点。现综述如下: 第一条主线:驻澳部队动态,记者张恒(在驻澳部队珠海营区);出现时段 分别为:12月19日9:18到9:55,同日20:ID到20:30。 第二条主线:澳门回归主要仪式,记者黄虹(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政权 交接仪式地点);记者隆莉(在澳门综艺馆特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 地点人 记者栗忠民(在花园馆西门外人 出现时段分别为12月19日9:18 至ug:55,同日20:10到20:30,同日22:15到23:30。 第三条主线,全国各地庆回归(以北京为龙头),记者宋建春(在天安门广 场);出现时段分别为12月19日9:18到9:55,同日22:15到23:30。

7、 第四条主线:中国政府代表团飞抵澳门,记者水均益(在澳门国际机场); 出现时段分别为12月 19 日 9:18到9:55,同日 11:49到12:30。 此外还有一条线索为澳门回归开关纪实,记者张羽(在拱北海关,澳门出入 日称关闸);出现时段为12月19日11:25分。 以上四个时段累计为188分钟,在整个特别节目中占的时间比例不算太大, 但对节目的关联和传播效益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它们作为情 节线串联起了专题、滚动新闻和频道包装,更表现在其自身对电视新闻现场报 道的播控形式和手段作了崭新的的探索,从而构成了澳门回归特别节目区别于 历次大型新闻直播节目的主要特色。 “术语标志着对

8、世界的认识”,(严肃的学术研究总是从明晰基础概念入 手的。”期待式现场报道”是迄今为止最高形态的现场报道,这一概念最早由 中央电视台在澳门回归特别节目预告中提出,但对之进行系统考察、探究,却 始于笔者发表在电视研究2000年第3期的一篇论文中。当时出于争取及时 发表,并未对其作出明确的定义。因此当笔者以之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时, 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定义”期待式现场报道”。 按照恩格斯的理解,任何定义只有微小的价值。因为所谓”定义”,只是对 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 “内涵是概念即事物的内容,外延是要概念所涉对象的范围,也即该事物的范 围。”

9、根据这一要求,笔者对”期待式现场报道”给出以下定义: S “期待式现场报道,是指电视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对正在发展变 动的事实所作的回顾、即时和展望式的及时报道”。 这一定义中的”电视媒体”四字对电视的各种传播特性和符号手段作了高 度的抽象。明眼人很容易看出,这显然受启示于黄匡宇先生对电视新闻的定义 “电视新闻,是借助电视媒体对某些变动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6 一、期待式现场报道的产生依据 1、期待式现场报道彻底打破电视新闻语型和时 态的束缚,是电视人思想解放的产物。 任何一种语言形态,只有在它的基本观念和它的特性、技术条件结合在一 起时,才能获得发展。 前苏联著名美学家鲍列夭在其美学中

10、指出:”电视的一个重要审美特 点是叙述此时此刻的事件,直接播映采访的现场,把观众带进此时此刻正 在发生的历史事件之中,这一事件只有明天才能搬上银幕,后大才能成为文学 戏剧和绘画的主题。” 在中国,直播成为最能发挥电视传播威力的方式有一个终点又回到起点的 过程,一个从低技术水平到高技术水平发展的过程。 1958年中国电视创立之初,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现场直播,当年称之为”实 况转播”。中国的现场直播始自体育比赛,关于第一场现场直播的当时记录是, “6月19日19:00一22:co电视第一次转播球赛:北京队同八一队的女 子篮球比赛和男子篮球比赛,都是北京队胜。”。 19 5 8年 10月上日,”天安门

11、广场阅兵和群众游行”,电视开始运用于大 规模新闻事件。 这种”电视新闻直播”除了在技术方面的落后外,其实己经很接近我们在 九十年代初的一些电视直播了,用术语表达,即为: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 发展过程,通过在现场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摄像机位的切换形成的电视信号进行 的同步传输。 这种报道只是对现场实况的一种记录。比如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中 的新闻发布会的现场直播”农业部长就当前的农业形势举行新闻发布会”, 会议开始,直播窗口打开,会议结束窗日关闭。又比如”美伊海湾战争”中, CNN通过地面移动卫星站对美伊两军对垒炮击的报道,一台摄像机对着天空的 炮火,不加剪接,信号直接传到天上。这都是比较典型的电

12、视新闻直播形式。 简单地说,”电视新闻直播”就是对现场的新闻事件,除了必要的镜头切换外, 不加仟何”包装”地传给观众的报道。 各种原因所致,中国电视曾经几十年一惯制地采用”画面(没有或者说 7 几乎没有任何同期声)加解说(文字稿丫的方式播出新闻。到了 2 0世纪 8 0 年代,随着电视接收机进入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家,这种情况越来越招致非议。 而能否推出更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更具潜力和竞争力的节目与频道, 关键在于电视人不断提升对电视特性的认知与实践。 具有开创意味的是1956年中央台对企业破产法审议过程的报道。年 轻记者编辑的大胆尝试,为80年代的电视新闻纪实语言从内容到形式打开了 一

13、扇新门。 记者得知人大常委会要讨论破产法,但由于意见分歧,可能通不过。 记者拍摄记录了常委各抒己见的讨论现场,还即席采访了彭真委员长和副委员 长彭冲,就人大常委会的作用作了充分阐述。 大量的同期声,结合人物神态动作赋予这则政务新闻全新面貌,现场感和 真实感扑面而来,敏感的观众对此作出了久旱逢雨的反应,盛赞报道”在内容 上、形式上都开了新闻改革之先河”,”以多年从未见过的真实的声音,生动之 画面,纪实采访的形式,消除了人们对立法过程的神秘感和不信任感”,”缩短 了人大代表与老百姓的距离”。这部张口有声的新闻节目,对电视新闻纪实语 言的冲击可谓深远。它从观念到声画形式对陈规的突破,既是时代发展的必

14、然, 更是新一代电视工作者的探索和追求。 隔离状态的语言形式为强烈的现场意识、个体的心态感受和声画结合的全 方位电视纪实语言所点滴渗透。记者在现场的采访和播报,开始风行。 理论界对现场报道的认识亦开始形成,一般认为:现场报道最能体现电视 的独家优势,最有”电视味”,应当成为电视新闻的常规锐利武器。研究者们 强调,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深入新闻现场,面对摄像机,也就是面向观众,手 持话筒,随着事态的发生、发展过程,边观察思考边直接向观众所作的进行式 报道,新闻的播报必须由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完成。 显然,这种”现场报道”是对 5 0年代意义上的”现场直播”(我们这里 只谈新闻直播)的第一次扬弃

15、,因为,在”现场直播”中,记者的功能更多的 是记录,而不是报道,在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和新闻现场之时,这种传统的直 播方式己无法适应受众对重要新闻信息的更高需求了。”现场直播”只是”现 场报道”的初级形态,”现场报道”发展了”现场直播”。 及至90年代末,中国的新闻直播进入了高科技阶段。不断发展的数字化 传播系统和卫星光纤的通讯系统使得电视直播具备了多机位、多角度、同步展 现同地和异地时空的技术能力,而电视人不断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更使中国 电视新闻生产力空前地释放出来。 电视人的思想解放突出地表现在对电视新闻语型和时态限制的自觉打破 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中央电视台1997年11月8日关于长江

16、三峡截流的 8 报道,由”大江截流现场直播”变为”大江截流特别报道”。 由”现场直播”而”特别报道”,四字之改,质的差别就在于”特别报道” 赋予了”现场直播”以包装形态,使关于”大江截流”的电视新闻报道不再是 简单的电视信号的同步传输,不再是单一新闻,而成为一个完整的”节目”。”特 别报道”实现了对”现场”的扬弃,具体表现在现场直播与录播专题、演播室 直接话题相互穿插,报道中既有截流现场的情况,又有背景介绍和评论,三峡 工程的起源、效益、风光及对经济建设的意义,得到了立体综合展示。而在现 场报道中,水陆空交叉24个机位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特别报道中直播导演 按截流时的进度分成几块极具现场感的现场直播,从”合龙”开始到”合龙” 只剩 30米、20米、10米,直到最后全部”合龙”,一场场地弓l导观众接近合 龙日,一步步地带着观众走入截流高潮。每一段现场直播之间都穿插着相关的 大江截流背景专题:人物介绍、风土人情。地理概貌等,背景资料与整体直播 相得益彰。 在这里我们看到,正是对资料背景这一”过去时态”的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