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应用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2361382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6.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应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应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应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应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应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应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应用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小板聚集试验及其临床应用 PAgT 中国医大一院宋鉴清 正常止血机能 两个方面 四个因素 凝血机制 抗凝机制 血管壁 vesselwall 血小板 platelet 凝血系统 coagulationsystem 抗凝及纤溶系统 anticoagulationandfibrinolytic 血小板由巨细胞生成 呈圆盘状 成熟的血小板 巨细胞 骨髓 血小板的生成 储存和循环中的血小板 血小板来自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静态下血小板形态蛋白质glycoproteinGP如 GPIaIbIIb a 代谢产生花生四烯酸 血栓烷A2磷脂 TXA2 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提供催化表面 PF3 血小板在止血机能中的作

2、用 包膜 静态下血小板形态 血栓形成事件 1 粘附功能 adhesionfunction 指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及其他异物表面的能力 需要物质GPIb vWFIII型胶原纤维结合蛋白 Fn 血小板功能 指活化后的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连接的特性 是指血小板之间互相黏附 也是血小板的一种重要的止血功能 参加因素GPIIb IIIa纤维蛋白原钙离子聚集诱导剂 ADP 肾上腺素 TXA2 花生四烯酸 2 聚集功能 aggregationfunction 粘附与聚集的结果 血小板大量聚集 粘附于血管破损处 形成白色血栓 暂时止血 3 释放功能 releasereaction 指血小板在诱导剂

3、的作用下 将胞浆内特殊颗粒中的内含物释放出血小板的反应 颗粒 致密颗粒 溶酶体与血小板粘附 聚集 炎症反应 创伤修复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有关 4 血块收缩功能 血凝块 血小板血栓收缩蛋白 纤维蛋白网收缩 血清被挤出血块缩小加固 PF3提供凝血因子催化表面 5 血小板促凝活性 血小板止血功能 小结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粘附 聚集在血管破损处 形成白色血栓 释放活性物质 促进血小板聚集 增强血管收缩 促进凝血过程 血块收缩 形成稳固血栓 诊断步骤 血小板计数外周血涂片血小板聚集出血时间 血小板聚集系指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能力血小板膜上存在着ADP特殊受体 ADP可使血小板聚集ADP

4、主要来源于血管损伤部位 发生血小板粘附后的损伤组织及红细胞释放的ADP 但主要是由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可使血小板聚集如果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量不足或不能释放 血小板就会解聚而恢复正常形态 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 是一种功能性测定 是血小板活化及其释放反应 膜糖蛋白受体等综合因素的共同表现 是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基础在体内血小板参与最初止血机能 在血管受损部位只要3秒时间产生血小板黏着於受损部位到10秒时间产生血小板聚集 以达到止血功能 除ADP外 胶原纤维 凝血酶 肾上腺素等也可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并诱发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 在体外实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试使用多种不同诱导试剂 如ADP collage

5、n epinephrine ristocetin 和arachidonicacid等 用以诱导血小板产生聚集 并由精密仪器记录其变化过程由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可检测出因聚集功能低下所造成之出血倾向疾病 或因聚集功能过高所形成血栓 诊断血栓栓塞并发症 如中风 心梗等疾病的监测 并可提早预防避免发生可用於如血小板药物学研究 中西药节选抗血小板药物之测定 研究中医药活血化瘀机理等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分析仪应用 一 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聚集功能低下造成的出血倾向疾病聚集功能过高所形成的血栓二 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三 血小板功能的研究 原理 比浊法 血小板粘附后立即发生变形 释放和聚集等一系列的活化反应

6、聚集 aggregation 是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特性在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 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致聚剂时 由于血小板聚集 悬液的浊度发生相应的改变 光浊度的变化通过仪器转为电讯号的变化 在记录仪上根据描记曲线即可计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 试剂 二磷酸腺苷 ADP 肾上腺素 EPN 胶原蛋白 GOLL 花生四烯酸 ACA 瑞斯托霉素 Rist 聚集试剂将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 在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于富含血小板血浆 PRP 浓度为200 109 L 中加入诱导剂 肾上腺素 ADP 胶原 瑞斯托霉素 时 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 悬液的浊度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比浊时以乏血小板血浆为空白管

7、光电池将浊度的变化转换为电讯号的变化 在记录仪上予以记录 根据聚集曲线可计算出血小板聚集程度和时间临床医师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不同诱导试剂 将提供更多有意义的临床信息建议至少使用2种诱导剂 特别是胶原和花生四烯酸 方法 血小板聚集检测原理 血小板聚集试验 结果 ADP0 5 mol L时MAR 最大聚集率 37 4 14 3 ADP1 0 mol L时MAR62 75 16 1 肾上腺素0 4 g mlMAR67 8 17 8 胶原0 2 g mlMAR71 7 16 3 1 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见于手术后 糖尿病 急性心肌梗塞 静脉血栓形成 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 肺炎 高 脂蛋白血症 抗体 抗原复合物

8、反应 肾移植的排异反应 人工心脏瓣膜移植术 多发性硬化症 口服避孕药 高脂肪食谱 吸烟2 血小板聚集性降低血小板无力症 Glanzmann病 原发及继发血小板疾病Bernard soulier综合症 释放反应异常 贮藏池疾患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May Hegglin异常 Swisscheese病 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3 迁延性及严重肝病 Wilson病 肾病 尿毒症 维生素B12缺乏 细菌性心内膜炎 抗血小板抗体 术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临床意义 注意事项 一 血小板数应固定在200 109 L二 采血前应停服l周下列药品 阿司匹林 潘生丁 肝素 双香豆素等三 实验应在3h内完成 过长会降低聚

9、集强度 温度以15 25 室温为宜 冷环境中可使血小板外形改变及粘附 聚集能力增加 比浊测定时宜在37 下进行四 pH值pH6 8 8 5可获最佳聚集 低于6 4会使聚集受抑 抗凝剂EDTA可络合Ca2 使ADP不能引起血小板聚集 故应避免使用五 红细胞混杂 溶血 高脂血症等因素可降低悬液透光度 因此采血当天禁食高脂食物 操作时应避免混入红细胞 样品 典型的双相波 图谱 二磷酸腺苷主要是通过与其受体蛋白相结合而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反应 通过促进二磷酸腺苷释放及TXA2的生成而产生诱导作用 通过促进二磷酸腺苷释放及TXA2的生成而产生诱导作用 药物对血小板的影响 阿司匹林噻氯匹定 抵克立得 氯吡格

10、雷 波立维 双嘧达莫 潘生丁 曲克芦丁 维脑路通 其它 中草药 有许多药物能够使血小板功能丧失 而造成出血 最常见的机制为干扰血小板膜或膜上的受体 使其丧失正常功能现在全世界已将Aspirin大量用於心脏病及中风的预防 但在使用Aspirin的同时 又担心Aspirin所造的负面效果目前唯一实际可用於Aspirin药物治疗之监测 就是以ArachidonicAcid 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测其血小板聚集功能是否正常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环氧化酶有抑制作用 环氧化酶是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 PGG2 PGH2 和血栓烷A2 TXA2 必需的酶 这些物质 特别是T

11、XA2有强大的促血小板聚集和收缩血管的作用当服用阿司匹林后 由于这些物质形成减少 因此血小板不能聚集 阿司匹林可完全而持久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 导致花生四烯酸转化为TXA2减少 从而抑制TXA2依赖性血小板激活作用阿司匹林除了可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外 尚可抑制胶原和肾上腺素的聚集并部分抑制二磷酸腺苷的聚集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影响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以由阿司匹林为主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比较广泛阿司匹林可在6个月内使脑卒中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 并使病死率和卒中复发率降低 建议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但在最佳剂量上尚存争议 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服用阿司匹林

12、后仍发生缺血者 可选用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如噻氯匹啶或氯吡格雷对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可选择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 如阿司匹林与缓释潘生丁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长期以来 双嘧达莫作为冠心病 心绞痛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已为人们所熟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能抑制血小板的粘附性 防止其粘附于血管壁的损伤部位 抑制血液中的腺苷脱氢酶 减少腺苷分解 并抑制腺苷再摄取 腺苷含量增加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使血小板内cAMP合成增加抑制磷酸二酯酶 减少cAMP分解 抑制血小板生成A2 TXA2 并能增加前列腺环素 PGI2 合成与活性 降低血小板聚集作用 抑制各种诱导

13、剂诱导的聚集 双嘧达莫 潘生丁 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 血小板在心血管疾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糖蛋白GP b a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血小板凝集过程中的最后途径 达到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GP b a受体拮抗剂有3类 抗GP b a受体单克隆抗体 含KGD序列的肽类及含RGD序列的小分子拟肽 即阿昔单抗 Reo2pro 埃替巴肽 Integrilin 和替罗非班 Tirofiban 这3种均为静脉制剂 抑制各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主要抑制二磷酸腺苷的聚集 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 临床应用 心肺搭桥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各种介入治疗措施皆以损伤或撕裂血管内膜为代价 同时伴有斑

14、块内高度致凝脂质的释放或暴露 激活血小板和形成凝血酶 血栓形成的过程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相类似支架的置入只是解决机械方面的问题 诸如弹性回缩 严重内膜撕裂形成的夹层等 对预防血栓闭塞有利 但并未消除血栓形成的基础 反而由于异物刺激诱发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与抵克立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能明显降低支架术后的血管事件 便是血小板发挥作用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慢性肺心病患者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是血小板活化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 缺氧使肺泡巨噬细胞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 导致血小板胞膜蛋白激酶C PKC 活性明显升高 从而激活血小板 二氧化碳潴留使机体内氧自由基大量增加 后者攻击血小板膜 使钙通道开放

15、钙内流增加 激活血小板肺细胞内皮损伤等也使血小板激活 血小板激活释放出多种收缩血管及凝血活性物质 其中血栓素A2 TXA2 是已知最强的促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的物质损伤的血管壁反过来又促进循环血小板的活化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肺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升高 临床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辅以抗凝治疗用途 监测治疗的效果 肺源性心脏病 肺心病 对糖尿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据大量资料表明 62 70 的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其机制是 患者的血小板对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的敏感性降低 提示血栓烷合成增加 患者内皮损伤部位前列环素合成减少或缺如 使得平衡失调 患者常伴血胆固醇增高 可使肾上腺素对血管敏

16、感性增强 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 观察有关脑血栓 冠心病患者血凝状态 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如伴有血管内皮受损或血流缓慢则称为血栓前状态 它易导致血栓栓塞形成或加重栓塞的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引起一系列的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血脂 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而这些因素均能引起血液的高凝从而加重病情及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改变能敏感地发现血栓前状态 有资料显示脑血栓患者有明显的血栓存在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 治疗后症状好转 应对这些高危人群定期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 对指导治疗和预防心 脑血管栓塞具有一定意义 恶性肿瘤转移过程 恶性肿瘤常可引起血液成分改变 从而影响血液的流变学特性 而肿瘤转移经过血液等途径 则更能直接导致血液成分的变化发生肿瘤时 由于血液黏滞性增高 血流速度减缓 血管内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而使血流携带的血小板及转移瘤细胞向血管壁迁徙 易于形成血小板栓子和癌细胞聚集体由于癌细胞的激活作用 血小板聚集性明显增加 血小板栓子会更多地形成 癌细胞与血小板栓子易于进入血管内皮不规则处或附着于附壁血栓上 像白细胞那样穿过血管内皮发生转移血小板血栓可包裹癌细胞 降低破坏癌细胞的免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