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345343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课题九、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带有一定的导向、激励、调节、检查、甄别、筛选等功能。日本现代教育学基础一书的作者认为:“教育评价,就是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述儿童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据此判定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由此可见,评价会促进或抑制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但评价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新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学生

2、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教育评价科学化。一、确立科学的评价策略1.评价目的的激励性传统的评价观只着眼于人才的选拔与淘汰。被淘汰的学生带着种种遗憾和失败的心理体验走向了社会,他们很少能体会到成功的甘甜,对自己和未来缺乏充分的信心,因而他们不可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和生活,这样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现代教育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发展能使学生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生活的那些特性。”(布鲁姆,1981年),评价的目的就演变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实际上,这里有三层含义:(1)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对于任何一个学生个体而言,他均存在着创造的潜能,正确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把这种潜能运用到创造性活动中去,创造出有个人价值的创造性产品,从而使创造能力由隐性转化为显性;学生时代的创造将对他一生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一个由充满创造力个体所组成的社会无疑将具有更强大的创造力,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要发展,不要偏废。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仅有“智”是远远不够的,仅有“智”里面单纯的对知识的记忆、背诵、训练与复现更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有一个完整、全面、系统的素质结构。这种素质结构有利于学生长远创新能力的形成。而正确的评价

4、对这种理想素质结构的形成不仅会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更会有强大的导向作用。(3)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实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样样都好,每个学生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生长条件均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存在两个所有特点都一致的学生个体,我们不仅要承认这种差异,而且还应欢迎这种差异,因为这正是社会丰富多彩的表现(爱因斯坦语)。正确的评价应让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大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二是学生自身发展与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实现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真正

5、“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一个和谐发展的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一定十分优秀,但他自己总有某些值得他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特质,这些特质最终将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基础,并在他热爱的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的创造。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是全面教育质量观决定的,要改变受片面教育质量观影响及短期利益驱动而产生的只重视学生学习的评价,忽略德、体、美、劳等方面评价,在学习水平评价中只重视考试分数,而忽略全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评价的局面。评价内容的系统性是建立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基础之上的。没有全面性就谈不上系统性,但全面性不等同于系统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完

6、善、协调的素质结构,这不仅使他们学生时代的创造活动成为可能,更为他将来走向社会,进行更高水平的创造活动打下了雄厚的基础。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随着评价内容的丰富,评价方式也越来越多,从而改变了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式雷同的局面。这样,评价就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为学生提供进一步优化自己行为的信息,使学生乐于接受评价,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得多方面的进步,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创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形成特长。实际上,传统观念中学业成绩失败的学生只是用笔答的形式考察知识记忆这种考试方式的失败者,他们的听说能力、动手能力可能比笔试成绩高的学

7、生还要强。所以,这种全面系统的评价内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多次展示个人的机会,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实现个人的价值,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既发挥了他的优势和长处,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不足。一个学生不可能样样都强,但也很少有人样样都弱,关键是要形成一种最佳的结构组合,使之在将来成为各种类型的创造性人才。二、学生创新能力评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一级指标模块化和二级指标目标化的指标设置原则 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所构成,且是一个多维的、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素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能力是创新行为结

8、果形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把学生创新能力评测体系的一级指标设置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考虑到三个构成要素虽互为作用,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代表了创新能力的三个方面的特点,故在一级指标设置时采用模块化方法,分别定义为“创新意识评测模块”、“创新素质评测模块”和“创新能力评测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独立的评测结果,报告内容对相应的评测指标有叙述性结论。相对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设置思路为充分评测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以期形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评测。二级指标的评测内容依据所对应一级指标的涵盖范围而定,每一个评测内容都有所指向的预期效应,也就是以达

9、到预期效应为评测目标来实现其过程。 (二)评测体系全面性和评测结论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强调评测模块的独立性和形成独立评测结果的同时,考虑到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综合体,也着力于根据三个模块评测结果形成所评测对象创新能力的全面描述,以达到本评测体系构建的最终目的。在另一方面,教育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培养阶段的教育目标和要求、特点是有所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评测体系应有所侧重。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尚处在创新能力的培养阶段,应更侧重于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评测,较之“创新能力评测模块”,“创新意识评测模块”和“创新素质评测模块”应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以此推论,三、四年级学生的创新能力评测体系中“创新能力评测

10、模块”更为核心。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法各有优势。随着学生评价内容的丰富,评价中需要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定量评价体现出无比的优越性,在学生评价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然而,学生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学生在活动中行为表现的不确定性,使得评测者难以对创新活动中的所有行为进行准确的数量化测定;同时,作为一种定量评价,其本身技术含量要求较高,如果评测体系的构建有不完善的地方,将导致指标信息失真,或在运算中造成某些信息丢失,降低了评测的信度和效度。可以说,定性分析评价不能被完全替代。应当将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在定性分析中充分运用量化手段,在定量

11、分析中合理确定定性理论和方法,两种方法的交叉互补、综合运用也是现代学生评价的发展趋势。 (四)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是评测主体,自我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环节。【实践经验表明:如果没有被评测者的积极参与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评价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通过自我评价,评测者一方面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背景信息及学生对自己的看法,拓宽收集信息资料的渠道,以形成准确可靠的评价结论;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以主人翁态度对待评价活动。同时,还能使学生加深自我了解,使其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自评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认识,并逐步使自评趋于客观,与他评达成一致,进而将外在

12、要求内化,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五)及时评价和延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中,学生常有另辟蹊径,提出有新意、有创见的回答。这些都是学生自我努力、积极思考、获得成功的标志。此时,教师若能把握这个极佳时刻,很快作出及时评价,将会使创新的意识更加活跃,创新的火花熊熊燃烧。课堂中,当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与设想,他们的质量显然有所差异。此时教师应认真倾听,不要过早给出评价。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分析、验证,然后再讨论交流,让各种想法有效地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此过程中运用延迟评价,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乐于探索中自主发现、相互启发,从而获得了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

13、。三、设计科学的评价标准(一)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标准。1.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当体现为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得到充分的学习;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根据学生关于学习要求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是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实质问题。2.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这项指标,新课标中设计了两方面的评价标准。一是,教师教学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这一标准的评价,通过学生学习要求的反馈系统(中小学教育评价系统的一个部分)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随时把自己学习的要求,通过反馈系统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要

14、求的信息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根据教师调整教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程度,在反馈系统中生成教师调整教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程度的曲线,以此为据,对教师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程度作出评价。二是,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指在一节课当中,有多少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和难度。这项评价标准通过评价者,在课堂上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搜集评价信息,根据评价信息反映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对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作出评价。(二)培养学生创新

15、精神的评价标准设计。1.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启发学生创造思维,日积月累逐步实现的一个过程。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问题的新颖性、提出问题的新颖性、提出问题的语言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抓住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更具有重大意义。3.根据我们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分析,我们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有四项即:(1)问题设计的新颖性;(2)语言具有启发性;(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4)引发学生创造思维。4

16、.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办法,是由评价者(学科专家)在听课过程中,通过观察教师教学活动搜集评价信息,并用评价标准进行衡量教师的教学活动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根据教师教学活动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对教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教师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作出评价。(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的设计。1.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特点和方式。但不管什么学科都可以通过教师讲课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让学生指导怎样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为学生参与改造自然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实践提供思路;二是讲课联系学生实际,这样可以引用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情作起,参与生活和社会实践;三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了这些,就会逐步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起来,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2.为此,新课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