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开铁路夕死可矣李鸿章的转变和决心.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345300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开铁路夕死可矣李鸿章的转变和决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朝开铁路夕死可矣李鸿章的转变和决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朝开铁路夕死可矣李鸿章的转变和决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朝开铁路夕死可矣李鸿章的转变和决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朝开铁路夕死可矣李鸿章的转变和决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朝开铁路夕死可矣李鸿章的转变和决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开铁路夕死可矣李鸿章的转变和决心.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朝开铁路,夕死可矣李鸿章的转变和决心 这场晚清修建铁路大讨论,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幕插曲,它将中国的铁路建设延后了十余年。在那个时代,图富强必须拥有铁路、电报、铁甲舰,而李鸿章,更想自己来做中国铁路的开山老祖,但他的先知先觉最终抵不过保守派的迂腐短视。 掐指往前推算,一百二十多年前,中国陆地交通工具中,没有动力车辆,旅行只能依靠畜力或者脚力。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在回忆录中提到了当时马车旅行的方式: 一般来说,商人都乘坐一种有盖的小马车,一天行驶大约三十英里。他们在拂晓前大约一小时开始一天的行程,一直走到十点左右,然后停下来喂骡子,吃中午饭;十二点左右,他们再次上路

2、,走到薄暮才停下来。 这种交通方式,与两千年前孔子周游列国,几乎没有区别。 同治四年正月十七日(1865年2月12日),总理衙门致函各地封疆大吏,谈及海外各国公使,都在推动中国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线,而被中方婉辞。“中国地势与外洋不同,倘任其安设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如开设铁路,洋人可任便往来,较之尽东其亩,于大局更有关系。”总理衙门要求,嗣后各国领事如有向地方官请求立电线开铁路等事,须“力为设法阻止,以弥衅端而杜后患”。并要各地大员表明态度。 在总理衙门大臣看来,铁路、电报若在中国使用,得益的是外国人,中国不仅无关,还要受其伤害。一个月

3、后,江苏巡抚李鸿章回信,表示“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时任江西巡抚沈葆桢也说:“平天险之山川,固为将来巨患;而伤民间之庐墓,即启目下争端。”李、沈都是当时巡抚中的后起之秀,但他们对待铁路,均持保守态度。 贰 光阴荏苒,十年时间匆匆过去了。 在这十年中,李鸿章、沈葆桢分别创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局,成为中国洋务自强的领军人物。 在这十年中,德法之间打完了普法战争(1870-1871)。战争初起的十四天里,德军用铁路将38万军队、11万4千匹马、850门火炮和9500辆客货车运往德法边界,这种战争动员和兵力投送能力,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M

4、.Brandt),将这一信息通报给了清政府。 普法战争中铁路的运用,代表着蒸汽机时代陆权的重新兴起。对应于蒸汽机带来的坚船利炮和海权勃兴,铁路使得部队实现了六倍于拿破仑时代的移动速度,并使得军队在战场上能够长期坚持,从而造成战争形态、规模和时空概念再次重新改写。 李鸿章对西方铁路的观念,也是在这几年中转变的。我们目前看到李鸿章最早转向支持建造铁路的文献资料,是他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一日(1872年10月12日)写给丁日昌信中的一席话: 电线由海至沪,似将盛行,中土若竟改驿递为电信、土车为铁路,庶足相持。闻此议者,鲜不咋舌。吾谓百数十年后舍是莫由,公其深思之。前上轮船疏,以裁沿海师船,试开煤铁矿,总

5、署已不敢置议,梦梦可知。滇回乞师于英,未闻有密助军械之说。俄人坚拒伊犁,我军万难远役,非开铁路则新疆、甘陇无转运之法,即无战守之方。俄窥西陲,英未必不垂涎滇、蜀。但自开煤铁矿与火车路,则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否则日蹙之势也。 李鸿章和丁日昌当时不知道,两天之后,日本第一条铁路京滨铁路投入正式运营。京滨铁路连接东京与横滨,全长29公里,共建有六个车站、22座桥梁,全程运行53分钟。而在此之前三个月即6月12日,21岁的明治天皇已经试乘了品川至横滨的试运营段; 1874年5月,大阪神户铁路通车,1879年2月,大阪京都铁路通车。从1870至1885年,日本工部省“兴业费”(即官营企业投资)总额为

6、2970万日元,其中铁路投资1430万日元,占百分之四十九。日本在铁路建设上,早已走在中国的前面。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总理台湾等地海防,李鸿章协派淮军唐定奎统带铭军步队十三营增援。十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在给沈葆桢的信中谈到:“唐军分起到台过迟,轮船调队亦复濡滞,如此信非铁路轮船不为功。” 这里,李鸿章设想的铁路作用同军队调动直接有关。 年底,李鸿章奉旨筹议海防,他上奏再次提起:“南北洋滨海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灵通。惟地段过长,事体繁重,一人精力断难兼顾,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

7、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致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他还提到数月前日本侵台而清军调兵过缓的事说:“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转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 李鸿章记得,本年冬天,他赴京叩谒同治帝梓宫,谒晤恭亲王,极陈铁路利益,请先试造清江至北京,以便南北转输。恭亲王亦以为然,但又说无人敢主持。复请其找机会为两宫太后言之,恭亲王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李鸿章事后郁闷地说:“从此遂绝口不谈矣。” 南洋大臣、两江总督沈葆桢在铁路问题上的态度其实也不开放。这年及随后的第二年,英商怡和洋行无视中国主权

8、,擅建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清廷谕令李鸿章与南洋大臣、两江总督沈葆桢“妥商归宿之法”。当时美国驻华公使西华(G.F.Seward)提出,吴淞铁路可否“准令洋商承办,照各国通例,由中国抽纳捐税十年,再照原价收回。”李鸿章拒绝,认为英商欺瞒在先,为了维护中国主权,必须收回此路。他派朱其诏、盛宣怀二人前往上海,与江海关道冯?a光一起,与英方代表梅辉立(W.F.Mayers)谈判,最后于九月初八日签约,以28.5万两白银的价格,将吴淞铁路购回。 李鸿章私下对铁路抱有兴趣,早在同年三月十二日,他在致丁日昌的信中已经提到:“铁路已成,火车试行,竹儒(冯?a光)设法阻扰,谓将卧铁辙中听其轧死,威(妥玛)、

9、梅(辉立)等目为疯人。” 不过这种不以为然,尚不能公开表达。 回购铁路得到了沈葆桢的支持。但是买回来以后如何处理,李、沈之间产生了分歧。梅辉立曾经建议仍交怡和洋行承办数年,李鸿章坚决拒绝,主张由华商集股自办。但沈葆桢却将用重金买回的这条铁路拆毁,铁路器材运往台湾,弃置海滩,任其锈毁。以至于李鸿章在给郭嵩焘的另一封信里愤然写道:“幼丹识见不广,又甚偏愎。吴淞铁路拆送台湾,已成废物,不受谏阻,徒邀取时俗称誉。” 福建巡抚丁日昌打过这条废弃铁路的主意,想把它恢复起来,后来又建议将台湾铁路改马车路,其经费移购铁甲舰。对于丁的第一个构想,李鸿章极为赞赏,他告诉丁:“兄曾发狂论,以为朝开铁路、电线,夕死可

10、矣!” 而对丁日昌更改主意,李鸿章深表惋惜:“方盼我公为中土开山老祖,而今已矣!” 在那个时代,郭嵩焘、李鸿章、丁日昌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中国要富强,必须拥有铁路、电报、铁甲舰,他们的眼光,远超同时代的其他政治家。而李鸿章,更想自己来做中国铁路的开山老祖。 叁 光绪六年夏秋之际,清廷内部因与俄国交涉收回新疆伊犁,几乎引发双方交战,张佩纶应李鸿章邀请,前往天津交流筹划。九月十二日(1880年10月15日),他在日记中记录下他们私下交谈中的内容: 合肥又欲开铁路,自镇江转漕后由扬州直达京通,岁可节漕费百万。一旦海上有事,陆运捷便,无忧乏食,而征兵转饷亦益迅利,其款可贷之法人。余以为果兴铁路,必自边境

11、始,今日之势,西域为首,关东次之,漠北又次之。地旷人稀,事前无绅民阻扰,事后使商贾利赖屯兵,四出应援可免馈运之艰、风雪之苦。边境有效,然后推行腹地,事半功倍矣。合肥击节以为名论。 从这次谈话内容看,李鸿章考虑引进外资建设铁路,是为了运送漕粮和战时调遣军队。张佩纶主张先从新疆、东北、蒙古入手,行之有效后推广至内地,以回避保守派的阻扰。张佩纶的清谈虽然不着边际,李鸿章还凑趣称赞,增加气氛,直隶总督衙门的花厅里,洋溢着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浪漫憧憬。 浪漫归浪漫,李鸿章同时却在做实质性的推进。在备战的讨论中,李鸿章的淮军退休老部下,七年未通音讯的前直隶提督刘铭传(图5)被朝廷传唤,进京觐见。 十一月初二

12、日,刘铭传未谈对俄作战准备,而是向朝廷递呈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从国防战略和中外国运对比度对角度提出动议,是清廷内部第一个正式的铁路构想。其具体主张,是先修清江浦(位于江苏淮安府,为漕运总督驻地)经山东至北京一路,以利漕运。对于建造铁路的经费,他建议借用外资。 刘铭传的倡议,其实是李鸿章精心安排的。其观点与张佩纶记录的李鸿章思路,前后基本吻合。光绪六年至光绪十年间,其实是李鸿章与修路派关系密切、暗通款曲、内外勾兑、谋划大局的五年。 在京期间,刘铭传遍访政界大佬。十一月初九日,张佩纶函告李鸿章: 省三偕蔼青入都,昨始晤谈,老于兵事,多审时度务之言,可云智将。惟于铁路矜为创获,志在为将作大匠,而不愿

13、为度辽将军,殆非吾党相期之意。 “吾党相期”什么?张佩纶的想法与张之洞不尽相同,他期望派刘铭传筹建北洋水师。张佩纶对李鸿章说,此举在你为本谋,在海防为急务,实不专为刘铭传筹画。造铁路对国家有益的道理,我不诧异,惟此举为二千年创举,困难必多。所以建议目前仅就刘铭传一疏作为发端,开展讨论,从容议之。 从此信可以看出,张佩纶已经意识到,建造铁路,当时时机尚不成熟,在北京官场中无法被接受,必然会遭遇阻击,只能作为一个酝酿中的话题,反复拿出来讨论,先造造声势罢了。 肆 果然,反对的声音出现了。 十一月二十一日,内阁学士张家骧(字子腾)上奏未可轻议开造铁路折,列举修建铁路的三大弊端: 一、清江浦为水陆通衢

14、,却非开放口岸,若铁路造成,商旅辐辏,必较上海、天津更为热闹。洋人从旁觊觎,百计要求,将何以应之? 二、铁路沿线会遇到田亩、屋庐、坟墓、桥梁,将其一律平毁,还是要让民众迁徙?火车电掣风驰,必至贻害民间; 三、铁路会影响招商局海运收入,恐所购轮船,渐归无用,从前资本投入无法取偿。 张家骧请朝廷“宸衷立断,将刘铭传请造铁路一节,置之不议,以防流弊而杜莠言。”他写道:“臣知朝廷权衡慎重,决不轻议施行。惟献策者张皇喜事,既以为有利可图,恐参议者附和随声,即以为是谋足用。一言偾事,关系匪轻。” 随后,上谕命李鸿章对张的观点悉心妥筹具奏。张家骧是光绪帝的师傅之一,帝师们大多与皇帝生父醇亲王关系密切。他的奏

15、折,显然大有来头。 廿五日,张佩纶秘密告知李鸿章: 铁路亦仅数人不以为谬,佩纶知省公非其人,今日非其时,即属蔼卿劝阻,比闻子腾学士以三大弊驳之,内廷作此,必有授之者。来教谓议论、人心皆难画一,以是徘徊审顾,诚大臣之心而老成之见也。不然,佩纶固不畏事、不逢时者,胡独?于此乎?变法当有次第,愿公姑于水师、矿务加意,勿遽言铁路耳。 廿六日,张佩纶再次密告李鸿章: 铁路闻兴献不以为是,欲集廷议驳之。孙子授来言,张子腾抗疏争铁路三大弊,亦下南北洋。并闻合肥已借洋款五百万,拟命马枚叔建工。答以无之。 上述引文中,霭卿即两广总督张树声之子张华奎,兴献即醇亲王奕?X,孙子授即刑部左侍郎孙诒经,马枚叔即李鸿章幕僚,曾经留学法国的马建忠。张佩纶提供的醇王反对修建铁路的情报,后来证明是完全准确的。 十二月初一日,李鸿章按照上谕要求,呈递妥议铁路事宜折,正面支持刘铭传主张,对各种怀疑和反对观点进行详细解释,列举铁路之兴的九大好处。同时议复张家骧的奏折,对张的“三大弊端”进行回击。 李鸿章认为,建造铁路的困难,主要是投资经费巨大,借外债乃不得已之办法。有人担心会受洋人盘剥,但举债搞基础建设,与借债支付军费不同。铁路一开,本息就有所取偿,而国家获利更在久远。 李鸿章提出“不可不慎”有三个方面:一是借债时明确保障债权人利息和还款日期,同时不得干预我事,经理铁路事宜,由我自主。这样,国家权益不会失落;二是公司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