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化学提分攻略01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2345026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化学提分攻略01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化学提分攻略01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化学提分攻略01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化学提分攻略01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化学提分攻略01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化学提分攻略01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化学提分攻略01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型01 化学与传统文化 一、解题策略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根据所给文本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解读,转化为化学学科中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离提纯方法、反应类型及反应原理等熟悉的教材知识,此类试题就能迎刃而解。解题的思维模型如下:二、题型分类【典例1】【2019课标全国,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蜡

2、炬成灰”是指蜡烛燃烧,这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在古代蜡烛通常由动物油脂制成,动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酯,其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典例2】【2018天津卷】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士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答案】A【解析】A、谷物中的淀粉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酒精中的

3、乙醇被氧化成乙酸,即醋酸,酒精转化成醋酸的反应是氧化反应,不是水解反应,故A说法错误;B、司母戊鼎属于青铜器,即属于铜合金,故B说法正确;C、制造陶瓷的原料是黏土,故C说法正确;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是利用青蒿素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大的原理,将青蒿素提取到乙醚中,此操作是萃取,故D说法正确。1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绘制山水画所用的纸和墨的主要成分都是有机物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化学反

4、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答案】A【解析】A、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有机物,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是无机物;B、金性质稳定,而且金的密度比沙子的密度大,可通过淘洗的方法得到;C、爆竹里有易燃物,燃放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化学反应;D、烧豆萁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2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时气错逆,霾雾蔽日”,雾所形成的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北宋沈括用胆矾炼铜的过程属于置换反应D“外观如雪,强烧之,紫青烟起

5、”,南北朝陶弘景对硝酸钾的鉴定过程中利用了焰色反应【答案】B【解析】A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正确;B对青蒿素的提取利用的是萃取原理,萃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铁置换铜属于湿法炼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正确;DK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故“紫青烟起”是由于消石中的K+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特殊颜色,正确。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中“淘”“漉”相当于分离提纯操作中的“过滤”B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C“凡石灰,经火焚炼为

6、用”, 这段记载中涉及分解反应D北斗导航专用ASIC硬件结合国产处理器打造出一颗真正意义的“中国芯”,其主要成分为SiO2【答案】D【解析】A、诗句中“淘”“漉”相当于分离提纯操作中的“过滤”,将黄沙和金分离,正确;B、制作陶瓷的原料为黏土,正确;C、“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是指碳酸钙分解制取氧化钙,正确;D、芯片的主要成分是半导体材料硅,二氧化硅是光导纤维的成分,错误。4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文中涉及下列操作方法的是()A溶解 B渗析 C蒸馏 D分液【答案】A【解析】上述操作包含了将茶叶里的有机物进行萃取、溶解、过滤、供人品尝等过程,没有涉及

7、的操作有渗析、蒸馏、分液,选项A正确。5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所指代物质的主要成分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A柳絮飞时花满城 B朝如青丝暮成雪C狐裘不暖锦衾薄 D春蚕到死丝方尽【答案】A【解析】A项,柳絮飞时花满城,柳絮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与其他三项不相同,正确; B项,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C项,狐裘不暖锦衾薄,狐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D项,春蚕到死丝方尽,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6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砒霜(As2O3) 的制取:凡烧砒,下鞠(注:在地上挖砌) 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注:烟筒),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文中涉及的操作

8、为()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答案】B【解析】A项,蒸馏一般分离的是互溶的液体,根据题意,不符合蒸馏研究的对象,错误;B项,升华利用固体受热直接转化成气体,遇冷重新转化成固体,属于物理变化,根据题意,“凡烧砒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符合升华原理,正确;C项,干馏是指煤在隔绝空气中加强热使之分解,根据题意,不符合干馏的定义,错误;D项,根据上述分析,不符合萃取的原理,错误。7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B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C本草纲目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利用焰色

9、反应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D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都是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答案】A【解析】A、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前者需要加热,后者常温下反应,反应条件不同,不是可逆反应,错误;B、石灰石加热后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正确;C、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利用焰色反应可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正确;D、得铁化为铜,发生的是置换反应,均为湿法炼铜,正确。8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

10、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中药材铁华粉是指()A醋酸亚铁 B冰醋酸C氢氧化铁胶体 D铁粉【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描述,制作的过程是将钢(主要成分是单质铁)制成片状或粒状,表面净化后,加氯化钠溶液,在醋缸中放置较长时间,在钢的表面会生成铁华粉。所以铁华粉的主要成分应该是醋酸亚铁,选项A正确。9本草纲目中收载“烧酒”篇:“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有关于鉴别消石(KNO3)和朴消(Na2SO4)之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文字中两处渉及到“法”。分别是()A蒸馏焰色反应 B萃取 升华C

11、蒸馏丁达尔效应 D升华 焰色反应【答案】A【解析】由题中所给信息,“蒸令气上”表明该方法是利用各组分沸点不同实现物质的分离,此“法”是指蒸馏,烧酒利用的是蒸馏原理;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通过以上分析,A项正确。10本草述钩元中的“石碱”条目下记载“采蒿蓼之属,开窖浸水,漉起,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每百斤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连汁货之四方,浣衣发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石碱”的有效成分为碳酸盐B记载中包括石碱的制法与用途C制取过程中包括浸取、过滤、煅烧、蒸发结晶操作D“浣衣发面”都与石碱的碱性有关【答案】C【解析】A项,“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

12、成分,“以原水淋汁”,说明该成分易溶于水,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能去污亦能作为发酵剂,说明“石碱”的有效成分为碳酸盐,正确;B项,记载中包括石碱的制法与用途,正确;C项,制取过程中包括浸取、过滤、煅烧等操作,但没有蒸发结晶操作,错误;D项,“浣衣发面”,碳酸盐用作去污和发酵剂是利用碳酸盐水解显碱性,正确。11纵观古今,化学与生活皆有着密切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本草图经在绿矾项载:“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因为绿矾能电离出H,所以有“味酸”B天工开物记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C“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的三态变化:“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3、”,说明冰转化为水吸热D唐末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文中描述的是黑火药的制作过程【答案】A【解析】A项,绿矾不能电离出H,之所以有“味酸”,是由于FeSO4是强酸弱碱盐,易水解而使其水溶液呈酸性,错误;B项,陶瓷是传统硅酸盐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C项,“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变成冰就没有流动的声音了,有三态变化,“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转化为水吸热,正确;D项,黑火药是由木炭粉(C)、硫黄(S)和硝石(KNO3)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根据题意可以知道,题中描述的是制备黑火药的过程,正确。12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明

14、,用化学知识对以下几个事例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商代后期铸造的青铜器属于铜合金制品,其熔点高于纯铜B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C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D唐代后期出现的黑火药,它的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答案】A【解析】A、青铜制品中含有铜元素、锡元素、铅元素等,也就是铜合金制品,合金熔点低于纯金属,错误;B、制作瓷器主要原料为黏土等矿物原料,正确;C、明矾溶液中Al3+水解使溶液呈酸性,铜锈为Cu2(OH)2CO3,溶于酸性溶液,故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正确;D、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有硫黄(S)、硝石(KNO3)和木炭(C),黑火药燃烧

15、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正确。13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薪柴之灰”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可增强肥效。B玻璃钢和压电陶瓷都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梨花淡自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中柳絮的主要成分和棉花不同D泉州府志: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答案】D【解析】A“薪柴之灰”中含有K2CO3,若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则会因CO32-和NH4+相互促进水解导致氮肥的损失,错误;B玻璃钢是玻璃纤维与合成树脂组成的复合材料,压电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错误;C柳絮和棉花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错误;D“去土而糖白”说明塌了的墙土具有吸附作用,将红糖中的色素吸附而脱色变白,正确。14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酉阳杂俎一书:“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