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2344883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2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本身指的就是宗法制度,“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则是宗法制度典型的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既不能反映宗法制也不能反映其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说不分内

2、外的公正的选拔和任用人才,和宗法制度的选拔和任用人才是相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这实际上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详解】由古代把“民之父母”、“爱民如子”等作为褒扬和肯定官员的专用名词可知,在

3、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对官员的褒扬借用了家庭关系中常用的概念表达,即形象生动,又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接纳,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中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官员是官僚政治的产物,是君主的奴仆,不是君主的血亲,并且本题是在分析官员形象;本题没有提供官员考核的内容和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D项所说“官员之间”、“ 共同”、“ 政治诉求”与本题材料中所述的官员评价无关。【点睛】宗法制是我国早期政治的内容,属于贵族政治;而本题的关键词是用“父母爱惜子女”,形容“官员的尽职尽责”,体现的是在古代人们心中,国和家相通,官员与父母类似,说明“家天下”的理念深入人心。3.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

4、,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A. 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B.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 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A项不正确。“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正确。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是题干结尾是

5、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D项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A. 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B. 皇权的至高无上C.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D. 疆域规模的扩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朝郡县长官任免方式是皇帝任命,而贵族政治则是血缘传承,故A项正确;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郡县制是地方制度,而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疆域规模的扩大是推行郡县制度的因素,但是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

6、的政治制度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A.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B. 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C.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D. 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故A正确,排除。信玺和行玺的区别说明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故B正确,排除。材料也说明秦

7、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故C正确,排除。材料未涉及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故D错误,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6.“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古文的意思是:选出来的秀才,却不认识字,选出来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样),却让自己的老父亲一个人居住。自称寒素清白一尘不染的人,却是浊如泥污的伪善者,那些居于大宅高堂的所谓良将,却是胆小如鸡的怕死鬼。说明了汉代初期实行的察举制此时已经

8、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并未真正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官员。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7.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指A. 西汉中、外朝制度B. 唐朝三省六部制C. 元朝行省制度D. 明朝内阁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中外朝制度是用中朝削弱以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排除A;元朝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不符,排除C;明朝内阁制度创立时,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

9、令,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符合“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B。8.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 防止地方割据B. 加强专制皇C. 发展地方经济D. 扩大统治区域【答案】A【解析】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削弱地方的经济,防止割据势力出现。故A项正确;行省制属于地方制度主要是加强中央集

10、权,故B错误;C和D均不是材料体现的目的。【点睛】古代地方制度比较分 封 制宗 法 制不同点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通过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巩固分封制,保证王权稳定。特点权力与义务并存。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作用巩固西周统治,但后期,出现诸侯割据局面。稳定统治集团内部,强化王权。相同点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9.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

11、实质上反映了A. 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 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 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D. 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内朝首领霍光拒绝丞相参加废立皇帝的会议,因为汉代内朝权力来自于皇帝,因此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答案为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朝掌握决策权力,外朝掌握执行权力,A项不能反映内外朝制度的实质,排除;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于汉武帝时期,排除B;D项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相符,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内外朝制度【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意在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西汉时期为加强皇权,汉武

12、帝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内外朝制度。内朝参与决策,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负责执行,相权受到削弱,皇权得到加强。材料所述排斥丞相的现象反映的实质就是专制皇权的加强。10.“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 郡国并行制度B. 中朝制度C. 刺史制度D. 察举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由题干可知:“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指分封制,“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指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统治吸取秦亡的教训,认为秦之所以这么快就消亡,就

13、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汉朝总体制度又是汉承秦制,所以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题干主旨是吸取了周朝的分封制与秦朝的郡县制而实行分封与郡县并存的一种制度,所以A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11.有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元后期文人中不乏行省“画地统民”之说。上述材料反映了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行省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并重的性质行省是地方的最高官府行省的设置使元朝中央集权程度高于前朝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行中书省与都省为表里”可知的表述正

14、确;元朝的行省是地方上最高行政机构,故的表述正确;元朝的行省制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行省制与以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故排除,选择A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12.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认识。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内阁与军机处都是辅佐皇帝处理

15、政务的机关,两个机构离皇帝褣的远近变化,说明了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符合题意;B项不是本质上的,不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内阁制与清朝军机处13.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A. 树立了官场廉政之风B. 强化了君主专制C. 削弱了内阁的权力D. 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名臣贤相奉公守法”推断不出树立了官场廉政之风,故排除A。材料指出: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防止了大臣专权,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B;“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说明如果是内阁则权利属于大臣,题意与C项描述不符;材料中没有叙述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