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方法教育.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336116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74 大小: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方法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方法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方法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4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方法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4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方法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方法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方法教育.doc(1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方法教育1、相关定义1.1、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中学1.3.1 中学 中等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 初等中学和高等中学都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而实施中等教育的各类学校都称为 中等学校,普通中学是中等教育的主要部分,它同时担负着为更高一级的学校输 送合格新生和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中国的中学分为初等中 学和高等中学,学制都是 3 年。目前,美国中学学制一般是三三制、六年制、四 年制三类。三三制为初中和高中各三年,六年制中学是把初中和高中合二为一, 四年制中学则是意味着该学区小学实行的是八年制。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美国

2、的 普通中学。 1.2、基本概念 0.4.1 科学教师教育0.4.1 科学教师教育 随着当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逐渐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并且以高度综合、整体化为主的特征。科技的进步必将影响教育领域的发展, 国际理科科学教育逐渐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综合科学课程应运而生,因 此作为专门从事科学教育的工作者 科学教师,不再仅指传统意义上从事 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育的工作者,还包括专门从事综合理科科学课 程教育的工作者,本文主要是以后者为研究对象。 科学教师教育是21世纪初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是以培养 承担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学的师资,科学教育的专门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

3、, 以及科学普及与传播人员为基本任务。科学教师教育从内容上分为人文科学教 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学实践;从顺序上分为职前和在职教育;从形式 上分为正规大学教育和非正规的校本教师教育;从层次分为有专科、本科和研 究生教育。而本文所指的科学教师教育,在没有特别指出的情况下,主要探讨 的是针对培养中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本、专科水平的教育。 1.3、大学性科学教育的概念界定 大学性科学教育是针对大学生这一处在特殊人生阶段的青年群体而进行 的,它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原则分别由社会历史条件、人们对性的理 解和大学生本身的特点来决定的: 大学性科学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处在价值观碰撞激烈的现代社会,多元

4、文化理论和多元价值观充斥 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生需要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性教育帮他们走出各种性 迷惑的困境、减少日益突出的大学生性健康问题。培养具有健康的性生理、性 爱观、性意识、性情感、性行为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是大学性科学教育的 目的。概括的说就是促进大学生性健康的发展,包括性生理健康的发展、性心 理健康的发展和性社会健康的发展。 大学性科学教育的内容 大学性科学教育的内容以性科学为基础,强调内容的科学性、综合性、完整 性和有序性。性科学是(sexology)以性、性欲、性行为和性文化为研究对象, 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范畴,是以性生物学、性医学,性心理 学和性社会学为四大支

5、柱构建起来的一个复杂的、全面的和综合的理论体系43。 因此大学性科学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法规 和婚恋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 大学性科学教育的原则和途径 生理上,大学生正处在由青春末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心理上,大学生 的性心理正处在性向往期向爱情期的过度阶段,即将面临或已经面临婚恋和为 家庭生活准备的问题44。所以大学性科学教育应以引导加灌输、坦诚而尊重、 细致并深入、科学且实用为原则,而学校则应是集中对大学生进行性科学教育 的主要途径。 据此,大学性科学教育可以理解为:是一项向在校大学生传递有关人类性、 性欲、性行为知识和性文化的社会活动,以促进大学生发展

6、性健康为目标,内 容涵盖性生物学、性医学、性心理学和性社会学,以婚恋和家庭生活教育作为 43 彭晓辉.性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 44 栾利杰,孙志芳.大学生学.济南:黄河出版社,1990. 大学性科学教育课程的设置研究 23 重点,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来共同承担。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学校中的大学性科学教育。 1.4、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体育教育专业1.4.1 体育教育专业 全国各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计划一般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能适应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能 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能

7、从事群众性体 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社会指导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本研究借助 2003 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 程方案,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定义描述如下: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面向现代化、 9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 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 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 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 会体育指导工作等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1.5、概念界定 现代简明牛津字典中,

8、”学徒”是某种工艺的学习者,目的是为了服务,并且在特 赵志群 3 定的条件下有权得到雇主的指导;初学者、新手。该定义指出,这种特定的条件包括特 殊和一般两种关系:特殊是指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契约关系;一般是指并非需要契约的一 种关系。本文所说的学徒制是指前一种关系,它涉及到就业与培训的正规合同以及有关 这些合同的国家法规。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很难给”学徒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它包括从许多发展 中国家仍在采用的非正式的、”做中学”的形式到许多发达国家大型企业采用的正规的、 有组织的普通教育与职业准备教育相结合的不同形式。目前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学徒制 是一种由雇主资助(employer-spons

9、ored)的培训形式,其中包括部分时间制的学校职业 教育和由雇主提供的部分时间制的培训与工作体验(working experiences)。几乎所有国 家都存在着全日制职业教育和学徒制这两种途径,但把职业训练放在全日制的职业教育 中还是学徒制中,没有一个国家能以革新的方式解决过这个问题。实际上,究竟是采取 学校职业教育还是学徒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产业的发展程度。但不论按哪一种方 式进行,没有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训练的两者合作,所谓职业教育是不能成立的。3 因此,许多国家在吸取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学徒制”。并且在 当今终身教育和能力本位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又赋予现代学徒制更

10、广泛的内涵与 意义,如把现代学徒制纳入到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相融合以 及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等。这些做法一方面是出于教育的考虑,因为与纯粹的普 通教育相比,与工作现场相关的情景化课程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加学 习的机会,特别是能帮助那些学术能力不强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强 了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提高了学校职业教育在千变万化劳动力市场中的敏感性, 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和产业界输送青年劳动力。4 在教育领域中,”课程”是涵义最复杂、歧义最多的概念之一。本文要研究职业教 育课程改革,理解课程实践,必须对课程这一概念有界定。在英文文献中,”课程” (

11、curriculum)一词是从希腊文演变而来的,原意是”跑马道”(race-course),引申为学 业进程或教学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的课程是这样定义的:课程是指所有 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综合,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 课程。5课程也被理解为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 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6而对于本文的研究,应选择广义的 课程的定义,并且应明确以下几点:课程应该提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不能仅仅 限于书本知识,而应当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作出明确的统一安排;课程编排的顺序应在逻 4 辑和时间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和

12、工作过程逻辑;课程要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综合和创新。 1.6、相关概念辨析 2.1.2.1 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重在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与旨 在使学生全面素质得到培养的通识教育相比,显然,二者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通识教育的目 的不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更关注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们并不是彼此排斥、不 可调和的矛盾双方。理想与现实需要统一,心灵与生活应该兼容。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以学生的 外在技能和考试分数为目标追求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正,是包括幼儿教 育、普通教

13、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一切形式的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通识教育是相 对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一种反正。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做人” 的素质的教育,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做事”的素质的教育,只有学会了”做人”,懂得了人 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懂得了如何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懂得了如何面对人生的 顺境和逆境,也才能真正学会”做事”,”做事”也才能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有和谐的 人格作为”做事”的坚实后盾。”做人”是”做事”的根基,它为”做事”提供正确的方向和 持续不断的原动力。显然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对立的。 当然在具体的课程设置过

14、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争课时的现象。这就需要 我们辨证地理解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合理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而决不应该急功近利, 张扬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当然也不应该矫枉过正,重视通识教育而漠视专业教育。因此, 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实施大背景下,应深入贯彻以”通识为体,专识 为用”的通识教育理念,实施以”通识为主体、专识为主导”,且两者又相辅相成的通识教育 实施新模式。 2.1.2.2 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出现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两种教育理念,从教育目的上考虑, 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人类的全面发展;不同的地方体现在: 1. 二者提出背景不

15、同 10 通识教育的源头在古希腊,经过中世纪的发展,最后在美国生根发芽。但随着美国独立, 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变革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界及教育学家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进行反思。20 上世纪 30 年代,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哈钦斯倡导实施通识教育。 1945 年,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及 1977 年通过的核心课程报告,使 得通识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不断深化。 新中国成立至 90 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专业教育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大 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计划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然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 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

16、类的知识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分割到动态联结, 逐渐向更高层次的本质展开,由人类认识能力局限性造成的不同学科领域正在重新进行组合和 分化。素质教育正是针对当时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化导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越来越专、越来越窄 这样的背景上提出来的,以人的素质提高为目标,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 二者对应物不同 通识教育对应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单纯的专业教育 把人的知识和能力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导致人的片面发展。通识教育针对于专业教育的弊端, 尤其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而提出。通识教育强调广博性、共同性知识的教育,重在培养受 教育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做出智慧的判断、合理的选择能力,对社会具有广泛的适 应能力等方面的理智目标。 而我国素质教育是为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而广泛推行的。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 小学教育、职业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