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2334792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艾灸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医艾灸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医艾灸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医艾灸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医艾灸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艾灸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艾灸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灸 moxibustion 目录 一 灸法概述二 灸法材料三 灸法作用四 灸法种类五 灸感及灸法补泄六 施灸的注意事项七 常见疾病的治疗 艾灸 灸法概述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 烧灼 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 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 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说文解字 载 灸 灼也 从火音久 灼以艾火曰灸 孟子 离娄篇 载 犹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也 医学入门 载 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 灸法材料 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我国各地均有生长 以蕲州产者为佳 故有 蕲艾 之称 灸法材料 艾的性能 名医别录 主灸百病 本草纲目 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 肃杀之气为融

2、合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 起沉疴之人为康泰 其功亦大矣 本草从新 艾叶苦辛 生温熟热 纯阳之情 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二经 走三阴 理气血 逐寒湿 以之灸火 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灸法的作用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和寒邪为患的胃脘痛 腹痛 泄泻 痢疾等病症 素问 调经论篇 血气者 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而不能流 温则消而去之 素问 异法方宜论 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焫 一 温经散寒 二 扶阳固脱 阳气下陷或欲脱的危证 皆可用灸法 临床上 各种虚寒证 寒厥证 虚脱证和中气不足 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 脱肛 阴挺 崩漏 带下 久泄 久痢 痰饮等 扁鹊心书 记载 真气虚则人病 真气脱则人死 保命之法 灼艾第一

3、 三 消瘀散结 灸能使气机通畅 营卫调和 故瘀结自散 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 如乳痈初起 瘰疬 瘿瘤等疾病 灵枢 刺节真邪 脉中之血 凝而留止 弗之火调 弗能取之 四 防病保健 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 增强抗病的能力 使人精力充沛 长寿不衰 可调理亚健康状态 扁鹊心书 须识扶阳 人于无病时 常灸关元 气海 命门 中脘 虽未得长生 亦可保百年寿也 医说 针灸 说 若要安 三里莫要干 五 引热外行 灸能使皮肤腠理开放 毛窍通畅 热有去路 从而引热外行 临床常用来治疗疖肿 带状疱疹 丹毒 甲沟炎等 医学入门 针灸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灸法总类及运用 灸法的种类 常用灸法 艾灸 其他灸法 艾柱灸

4、直接灸 间接灸 无瘢痕灸 瘢痕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附子灸 艾卷灸 悬灸 温和灸 雀啄灸 回旋灸 实按灸 太乙神针 雷火神针 温针灸 温灸器灸 灯火灸 天灸 白芥子灸 蒜泥灸 一 艾柱灸 将艾柱放在穴位上施灸称艾柱灸分为大 中 小 1 直接灸 1 无瘢痕灸操作定穴 粘附液 中小艾炷 点燃至轻微灼痛 更换至3 7壮 皮肤轻度红晕 适应证慢性虚寒性疾病如慢性腹泻 风寒湿痹等 2 瘢痕灸 操作定穴 粘附液 中小艾炷 点燃至尽 除灰烬 反复7 9壮 一周左右逐渐出现化脓 5 6周后灸疮结痂脱落 局部留瘢痕 适应证顽固性疾病如哮喘 慢性胃肠疾病等 艾柱燃烧尽 2 间接灸 1 隔姜灸操作定穴 生姜

5、片 0 2 0 5cm 2 3cm穿孔 大中艾炷 点燃至尽 除灰烬 反复3 6壮至皮肤潮红 其间更换姜片 适应证风寒湿痹 呕吐 腹痛 泄泻 外感病症等 2 隔盐灸 神阙灸 操作食盐填于脐部 上至生姜薄片 大中艾炷 点燃至尽 除灰烬 反复5 10壮适应证急性寒性胃肠疾病 吐泻 痢疾 小便不利 中风脱证 3 隔蒜灸 操作定穴 独头蒜 0 2 0 5cm穿孔 大中艾炷 点燃至尽 除灰烬 反复5 10壮至皮肤潮红 其间更换大蒜 适应证虚劳 顽痹 4 隔附子饼灸 操作定穴 附子片 饼 0 5cm 1cm穿孔 大中艾炷 点燃至尽 除灰烬 反复5 10壮适应证命门火衰之男妇科疾病 疮疡久溃不敛 二 艾条灸

6、又称艾卷灸 即用细草纸包裹艾绒 卷成艾筒形的艾卷 将其一端点燃 对准穴位施灸的一种方法 1 悬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 靠近穴位 并保持一定距离 约3cm 使患者感觉热度适中 以不过分灼热为度 灸至皮肤有红晕为度 1 温和灸 2 雀啄灸 将点燃的艾条一端对准施灸部位 距离3 5cm 好似麻雀啄食一样 以一上一下 一起一落的方式施灸一般可灸5分钟左右 3 回旋灸 将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的部位 距离皮肤3cm平行皮肤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灼痛 灸至皮肤有红晕为度 2 实按灸 置布或纸 数层 于施灸部位上 点燃艾卷按压使热力透达深部 反复数次 太乙针灸与雷火针灸 三 温针灸

7、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 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 直待燃尽 除去灰烬 每穴每次可施灸1 3壮 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 四 温灸器灸 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 点燃艾条后 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铁纱上 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 每次每部位20 30分钟 一次可灸数穴 灸感 灸感指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 灸处局部皮肤及皮下温热或有灼热为主 温热刺激可直达深部 经久不消 或者出现循经感传想象 二 补泻方法 内经 背腧 以火补者 毋吹其火 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 疾吹其火 传其艾 须其火灭也 补法 无须吹其艾火 让其自然缓缓燃尽为止 以补其虚泻法 快速吹艾火至燃尽 艾火热力迅速透达穴位深层

8、 以泻邪气 施灸的注意事项 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一 施灸的先后顺序 先灸阳经 后灸阴经先灸背部 后灸腹部先灸上部 后灸下部先灸头部 后灸四肢施灸壮数先少后多 施灸的禁忌 1 面部穴位 乳头 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 关节活动部位不 适宜化脓灸 以免化脓溃破 不易愈合 影响功能活动 2 一般空腹 过饱 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 应慎施灸 对体弱患者 灸治时艾柱不宜过大 刺激量不可过强 以防晕灸 一旦发生晕灸 应立即停止施灸 并做出及时处理 3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 施灸过程要防止燃烧的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 灸后处理 1 施灸过量 时间过长 局部出现水泡 只要不擦破 可自然吸收

9、如水泡较大 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 放出水液 再涂以龙胆紫 2 瘢痕灸者 在灸疮化脓期间 疮面局部勿用手搔 以保护痂皮防止感染 艾灸治疗常见病的处方 一 感冒感冒常由外感风寒 客于肺卫 以鼻塞 流涕 喷嚏 头痛 恶寒 发热 苔薄白 脉浮等为主要表现 治则 疏风解表散寒 常用悬灸法 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 取穴 风池 大椎 曲池 合谷 尺泽 2 配穴 风寒加风门 肺俞 列缺 气虚加足三里 身痛加大杼 腹痛 腹泻加神阙 3 悬灸法 将点燃的艾条 对准穴位 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 每次选取2 4穴 每穴每次艾灸15 20分钟 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1 2次 至治愈 4 隔姜灸法 用鲜姜切

10、成直径大约3厘米 4厘米 厚约0 3厘米 0 4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 然后置于穴位上 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 可将姜片稍微提起 稍停后放下再灸 以免烫伤 艾炷燃尽 易炷再灸 每穴每次艾灸5 7壮 每次选取3 4穴 每日1次 至痊愈 特别提示 对于体虚易感冒者 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 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一周 二 面瘫病面瘫常由风寒外袭 入中面部经络 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 额纹消失 眼裂增大 露睛流泪 鼻唇沟变浅 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 治法 疏风通络 行气活血 常用悬灸法 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

11、 取穴 翳风 颊车 地仓 合谷 阳白 2 配穴 风邪胜者加灸太阳 风池 气虚者加灸足三里 三 泄泻病泄泻亦称腹泻 常有脾胃虚弱 湿邪内盛而致 以致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为临床表现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治则 健脾化湿 常用悬灸法 隔盐灸法 操作步骤 1 取穴 天枢 足三里 2 配穴 胃脘胀痛者加中脘 内关 湿盛者加上巨虚 阴陵泉 脾胃虚弱者加脾俞 公孙 气海 命火虚弱者加命门 肾俞 关元 神阙 肝木乘脾者加脾俞 太冲 3 悬灸法 将点燃的艾条 对准穴位 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 每次选取2 4穴 每穴每次艾灸15 20分钟 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12、4 隔盐灸法 取神阙穴 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 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 上置大艾炷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 可将姜片稍提起 稍停后放下再灸 当艾炷燃尽 易炷再灸 每次艾灸7 10壮 每日1次 5 7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 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 艾灸时时刻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 避免烫伤 四 痛经痛经多因体质素弱 气血不足 冲任失调 胞宫失养 复因情志失调 或经期受寒饮冷 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成 以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痛经治则 温养冲任 通经止痛 常用悬灸法 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 取穴 中极 气海 三阴交 2 配穴 气血亏虚

13、加脾俞 胃俞 肝肾不足加肝俞 肾俞 寒凝加归来 地机 气滞加肝俞 太冲 3 悬灸法 将点燃的艾条 对准穴位 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 每次选取2 4穴 每穴每次艾灸15 20分钟 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1次 每个月经周期 以月经前3 4天开始治疗 5次为1疗程 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4 隔姜灸法 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 4厘米 厚约0 3厘米 0 4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 然后置于穴位上 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 可将姜片稍微提起 稍停后放下再灸 以免烫伤 艾炷燃尽 易炷再灸 每穴每次艾灸7 10壮 每次选取3 4穴 每日1次 以每个月经周期的月经前3 4天

14、开始治疗 5次为1疗程 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五 膝痹病膝痹常因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 肝肾不足 外邪痹阻经脉所致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以膝关节疼痛 肿胀 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 活动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 常反复发作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则 通痹止痛 常用悬灸法 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 取穴 局部压痛点 2 配穴 血海 梁丘 犊鼻 膝眼 阴寒重者加阴陵泉 足三里 3 悬灸法 将点燃的艾条 对准穴位 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 每次选取2 4穴 每穴每次艾灸15 20分钟 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4 隔姜灸法 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 4厘米 厚约0

15、 3厘米 0 4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 然后置于穴位上 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 可将姜片稍微提起 稍停后放下再灸 以免烫伤 当艾炷燃尽 易炷再灸 每穴每次艾灸7 10壮 每次选取3 4穴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六 项痹病项痹常因督脉劳损 气血不足 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痹阻 以项部疼痛麻木 连及头 肩 上肢 颈部活动受限 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颈椎病 治则 活血通经 常用悬灸法 隔姜灸法 温盒灸法 操作步骤 1 取穴 颈部压痛点 颈夹脊 大椎 肩井 2 配穴 督脉劳损者加命门 腰阳关 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 神阙 风寒胜者加风门 肺俞 气滞血瘀者加膈俞

16、 3 悬灸法 将点燃的艾条 对准穴位 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 每次选取2 4穴 每穴每次艾灸15 20分钟 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1次 7 10次为1疗程 4 隔姜灸法 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 4厘米 厚约0 3厘米 0 4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 然后置于穴位上 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 可将姜片稍微提起 稍停后放下再灸 以免烫伤 当艾炷燃尽 易炷再灸 每穴每次艾灸7 10壮 每次选取3 4穴 每日1次 7 10次为1疗程 5 温盒灸法 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 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灸盒中的铁纱上 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 每次每部位灸20 30分钟 一次可艾灸数穴 每日1次 7 10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 灸法对颈椎病的颈型 神经根型 椎动脉型疗效较好 同时要劳逸结合 减少颈部劳损 防风寒 适当颈项功能锻炼 七 腰痛腰痛常因肝肾不足 外邪侵袭 经脉气血痹阻所致 以腰部及腰骶部的慢性疼痛 时轻时重 缠绵不愈 休息可缓解 劳累后加重 常有固定压痛点为临床表现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腰肌劳损 治法 补益肝肾 温经通脉 常用悬灸法 隔姜灸法 温盒灸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