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课程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330362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描》课程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素描》课程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素描》课程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素描》课程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素描》课程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描》课程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描》课程教案设计.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素描3课程教案设计主讲:石庆秘授课学期:2013年秋授课学时:64学时教学对象:1012401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授课地点:7208教室授课时间:第1周第6周:周二5-8、周四1-4、周五5-8、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明确解构与重组基本含义,掌握结构与重组的基本方法,获得对形和画面的新认识。2、掌握创意素描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力,主动驾驭和使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要素建构自己的作品,传达自己的审美取向和个性趣味。3、提升自己的对写生与创作的认知,拓展视野,合理使用素描技术手段,能够通过解构与重组、创意思维、创作的基本程序等达到创作的基本目标。4、学会在自我、自然、社会、人文之间寻找创作的

2、基本意图,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达到表达自己主观意图或主题意义的目的。5、要求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方式,重点掌握课程研究的方法;所有的理论知识不由教师讲解,采取学生独立搜索集中讨论与陈述检测个人收集状况个人整理归纳汇总。与课程有关的图片资料尽可能由学生自主收集,并展开分析和讨论,学会分类、归纳、分析、综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6、课程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重视每个学生和班级整体的学习过程,将知识和技能训练化解为独立的课题研究,并延伸到普遍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解构与重组的基本方法与画面表现2、创意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表达3、素描创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及其运用难点:1、解构与重

3、组的多样性与自主审美趣味的统一2、创意思维的开放性、表达形式与主题、个性审美的关系3、素描创作中主体意图的图形转化、内容和形式的内在统一三、教学的方法1、课题式研究2、讨论与讲授3、多媒体演示4、课堂实践训练四、学习准备1、用于素描的各类工具与材料2、素描练习本:8开速写本1-2个。用于素描的解构与重组、创意思维的多样性展示、寻找主观意图的图示呈现等。3、学习日记本(16开本)。用于记录课堂知识、讨论方案、思维方式等4、经典绘画、自然物象、创作素材等五、教学准备1、教案、课件、图片等2、各种风格的大师经典创作作品。3、教材与辅助书籍等。六、学习要求1、记录学习、研究、思考的过程2、充分运用学校

4、图书馆、网络等学习平台3、强化学生自主探究、集体讨论、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4、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深入研究兴趣支持下的学理可能性。5、探寻和提供有价值的知识点、思维方式、表达可能性、形式美感等。6、整理每周教学与交流所获取的信息和完成的技能训练作业,按照课题要求和顺寻,形成文本、图片资料集各一册。改变过去技能教学中每次课程结束时每位学生只有几张素描纸完成的零散作业。七、作业提交要求1、每次课后根据教学安排,在下次课必须提交相关作业资料,便于课堂讨论和研究、交流、整理。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做好课堂记录,以备课程结束后提供评分的依据。2、课堂作业提交一般以文本(笔记本、速写本)、图片、作品、实物等方

5、式。3、最终提交的作业文本必须包含从第一次课开始到课程结束的所有文字、图片、图表等,可以是打印、手写或者复印。4、所有提交的作业用于展览、存档、评分的基本材料,不得短缺。八、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讲 被建构的形象 第五章 解构与重组 教学内容:1、解构与重组的意义与内涵2、解构与重组的方法3、解构与重组的可能性研究项目十四:基本形与物象的解构与重组训练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解构与重组的基本观念,掌握解构与重组的基本方法,探索绘画表达的可能性。2、运用合理的解构与重组方法,实现对基本形和客观物象的解构,产生新的形态,并通过对新的形态加以重组得到更多的新形。教学重点:解构与重组的基本方法及其运用;教

6、学难点:解构形态的随机性、多重性与合理性; 重组形态的多样性与美感。教学方法:实验、讲授、多媒体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自己感兴趣且形态形式结构等各方面均有特点的自然物:如洋葱、大蒜、核桃等。以用于上课时完成作业。以及绘画工具与材料。教学时间分配:理论讲授与作业评述:2学时,实验研究:自然物象结构与重组10学时。 教学基本流程:1、实验研究:(1)对基本的几何形态(圆形、正三角形、正方形)进行分割,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其可能性。(2)运用基本几何形态组合新形,探索其组合方式和新形的可能性。(3)问题思考:新的形态可以如何产生?你可以有哪些方式得到新的形态?2、理论讲授:(详见解构与重组讲义和

7、课件)3、实训练习:内容:自然物象的解构与重组要求:(1)每位学生准备3个及以上的同类物象,该物象需经过自己的精心挑选,从形态、结构细节等多方面加以筛选。(2)从3个不同的角度观察表现物象的形态与结构,尽可能去掉光影,描绘出尽可能多的细节,以实现形态的美观。(3)将物象拆解开来,观察选取所拆解物象形态,选择有意思的加以描绘。注意拆解的方法和角度选择,拆解尽可能地彻底。(4)重组:将拆解的图像进行重新组合,组合时可以原样使用,也可以提取物象的典型性特征作为符号加以使用,还可以添加几何元素(点线面),重组的画面需要设置黑、白、灰的颜色关系。重视重组的方法和可能性研究,美学的因素可以不予重点考虑。备

8、注:重组时形与形的位置关系主要有:相离、相切、相交(联合、减缺、透叠、覆叠、差叠、重合等)。(5)作业不少于4张其中解构的图形不少于10个,重组的新形不少于5个,重组形成的画面不少于3个。画幅尺寸不限,小幅为宜。(6)工具材料和技法不限。4、作业展示与评述:要求:结构与重组的方法和可能性研究室作业完成的关键,重在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训练上。5、小结6、拓展研究:(1)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对基本的几何形体(正方体、球体、柱体、椎体进行切挖、分解与重组),要求同课堂作业。(2)查找有关解构与重组的知识点,下节课需要汇报。(3)复印世界名画:每人2张,以人物画为主,画面清晰,用于下节课程训练。第二讲 世界名

9、画的背后第五章 解构与重组 教学内容:3、经典作品的解构解析4、解构与重组的可能性研究教学目的与要求:1、运用解构与重组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解构中外经典的美术作品,探索绘画表达的本源与可能性。2、选择美术史上经典的美术作品,展开解构解析,分析其造型、构图、画面黑白灰分布、视觉张力构成、视线流程设计、画面分割等画面内在因素,提升对美术经典作品的理解水平,化解知识。教学重点:运用解构与重组的基本方法到解构世界名画;教学难点:名画背后的视觉张力、画面分割、视线流程设计等深层关系的分析与理解。教学方法:实验、讲授、多媒体、讨论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世界名画2张复印件。2、搜索有关该画的评述、画家

10、背景等知识。教学时间分配:理论讲授和作业评述2学时,实训10学时线描整理6学时,黑白灰整理2学时、画面结构深层分析2学时。教学的基本流程:1、课程汇报:关于解构与重组的知识汇报,选23人阐述。2、理论讲授:(详见详见解构与重组讲义和课件)3、实训:经典作品的解构解析(1)名画的线描整理:本课题主要研究对古今中外的美术经典作品进行线描整理与结构示意标示,解读经典作品在构图、造型方面的严谨性,形式的独特性;并对作品的深层结构与抽象因素进行分析和标示。学会从传统中吸收营养,并寻找新的突破点结合当代艺术观念建立新的视觉图式。A、研究方法:选取古今中外经典美术作品进行复印 (画面以不小于8开为佳),在复

11、印稿上用线条白描的方式整理出画面的造型与构图、形式因素,并用有色线标示出画面的结构趋势线和视线流动的方向。B、实验要求:a.经典作品的选择应以结构关系清晰,构图特点明确,形式感较强的绘画作品; b.线描整理时应去掉色彩不涂调子,强调主体结构线,加强对形象的概括、提炼,提取形式语言。c.整理过程中作到严谨求实,抓住大节奏,不放过小节奏,把握原画的基本特征,切忌草率。C、作业数量:1张(2)名画的黑白灰整理与内在结构分析A、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对古今中外的美术经典作品进行黑白灰整理与结构示意标示,解读经典作品在整体黑白灰的控制能力和画面黑白灰色调节奏的变化所体现的视觉表情,并对作品的深层结构与抽象

12、因素进行分析和标示。学会从传统中吸收营养,并寻找新的突破点结合当代艺术观念建立新的视觉图式。B、研究方法:选取古今中外经典美术作品进行复印 (画面以不小于8开为佳),在复印稿上用铅笔概括出画面的黑白灰的色块界线,然后用水粉或者丙烯色等涂出色块;并用有色线标示出画面的结构趋势线和视线流动的方向。C、实验要求:a.经典作品的选择应以黑白灰关系清晰,形式感较强的绘画作品,复印成黑白稿; b.黑白灰整理应注意黑白两极颜色的运用,一般不宜太大,尽量将不同程度的灰色概括在灰色块中,色阶的概括使用宜在3-5种色。c.整理过程中要把握原画的基本特征,严谨求实,抓住大节奏,不放过小节奏,切忌草率。D、延伸与拓展

13、:对经典美术作品的抽象要素运用专业术语使用文字加以描述和分析,文字不少于1000字。E、作业数量:黑白灰整理至少1张,内在结构分析至少1张。4、作业展示和评述:要以线描整理为根本,解读深入,画面完整。黑白灰概括不失作品原貌,内在结构分析符合原画的基本关系。5、拓展研究:(1)解读自己的绘画作业,看能够有没有新发现。(2)收集有关创意的思维方法和图片。第三讲 想象与创意教学内容第六章 素描中的创意 1、思维与想象2、时间的启示3、来自民间4、创意的可能性(1)联想(2)异变(3)嫁接(4)其他学科的启示5、创意主题的表达项目十六:素描中的联想与想象训练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素描创意的基本意义,

14、掌握创意的思维途径和方法,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2、学生在观察客观对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构造新的形象,并创建合理的画面关系。教学重点:素描中新创意思维与方法的可能性研究;教学难点:主体创造意识与画面传达的可能性对接教学方法:实验、讨论、讲授、多媒体等。教学时间分配:理论讲授2学时,实训10学时教学基本流程:1、创意实验研究:相干的物象组接与改变:如手套与鲜花,杯子与树叶等(1)要求:使图形具有较强的创意特性,思维开放、别致。(2)问题:创意来自于哪里?如何让自己具有较好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艺术需要什么样的创造力?2、理论讲授:(详细见素描中的创意课件与讲义)3、创意课题研究:(1)民

15、间美术中的创意图形研究。剪纸、年画等。寻找民间美术中具有创意特征的图形和作品,并加以分析。(2)创意思维训练:运用联想、异变、嫁接等方法,自主创作素描作品。要求完成创意草稿3个以上,最终稿1件,终稿尺寸不小于4开纸大小,技术不限。4、作业评述与小结。5、拓展训练:(1)创意的多种可能性研究:运用相同的元素实施创意的多种可能研究。绘制草稿不少于8个。(2)创意的发散思维训练: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实现创意表达,完成10个以上的创意作品草图和方案。(3)有关创意的思维方法的文献查阅、收集与整理。第四讲 创意主题表达第六章 素描中的创意 5、创意主题的表达项目十七:素描中的创意主题与表达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创意主题表达的基本意义,掌握创意主题表达的思维途径和方法,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2、学生依据创意主题,根据自己的经验、联想和想象构造新创造形象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