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328618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doc(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内部资料注意保密会后收回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概 要)青岛市规划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青岛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年1月33从东部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到东北亚国际都会从港口旅游城市到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领军城市 世界海湾蓝色之都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概 要在“十二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2010年12月,青岛市委十届十次全委会研究决定启动青岛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进一步审视与明晰城市定位、远景目标、规模等级、空间布局。2011年3月,青岛市规划局委托中规院及青规院共同编制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一、 青岛空间战略规划编制的必要性1、 落实山东

2、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以青岛为龙头,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赋予青岛国家蓝色崛起的历史使命。2、 实现国家及青岛“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新目标国家“十二五”规划在转型发展和推动海洋经济的篇章中提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明确了国家任务。青岛“十二五”规划提出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向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对青岛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要求。3、 应对全

3、球经济环境变化及国际新格局的要求全球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以G20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全球治理。随着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东北亚区域竞合增强。美国2012年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借助TPP拉拢日本、韩国试图围堵遏制中国。国家必将更加高度重视海洋战略,青岛作为国家海洋战略城市再次迎来历史发展的挑战与机遇。4、 抓住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青岛的董家口港、新国际机场、区域高铁、跨胶州湾桥隧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已启动建设或投入使用,这将极大地提高城市对外交通水平,提升山东半岛区域中心地位,青岛将迎来新一轮的重大发展机遇。二、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青岛拥有世界级的湾区资源,处于京津

4、冀与长三角之间的沿海重要战略位置,区位优势明显,是国家海洋战略重要的支点,是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城市。但在目前的新形势下,青岛发展突出面临以下问题。1、 区域中心地位面临挑战区域经济支撑能力不强。与其他沿海城镇群相比较,核心城市与城市群发育不足,难以支撑青岛实现跨越式发展。缺少国家政策支持。与大连、天津的东北亚航运中心相比,青岛拥有良好的建港条件与区位优势,但缺乏相应的国家政策支持。山东半岛龙头地位不稳。相比其他沿海中心城市,青岛在山东半岛城镇群中首位度不高、辐射范围较小、缺乏区域发展视野,青潍日协同发展联系不强,烟台、威海迅速崛起,对青岛的龙头地位带来挑战。2、 产业发展徘徊青岛尚未进入后工业化

5、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仍需工业化的持续推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二产仍将是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青岛的资源禀赋难以复制其他城市走过的产业发展路径。青岛不适合照搬天津“重化工国家大项目”、大连“重化工”、重庆“后富士康”的产业发展模式,亟需寻求适合自身资源特色和现有产业基础的新路径。港口转移、产业布局调整、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突出。以老港为依托的胶州湾东岸临港产业的搬迁严重滞后于港口功能的搬迁,以前湾港为依托的黄岛区空间布局缺乏统筹,临港产业用地不足,董家口港刚刚起步,尚未形成三港联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传统的行政格局导致各区(市)产业同构、同城竞争、自成体系。各区自下而上的产业发展目前已经到了需要整体性统

6、一规划的阶段。3、 空间发展困局城市空间尺度巨大、组团呈碎片化。海岸线、港口等核心资源被山体、海湾分割,巨大的空间框架导致有限的政府投资难以兼顾,现有交通基础设施无法支撑,各城市组团离散化特征愈发明显。东部主中心辐射效应受限。现有城区受崂山、胶州湾等自然地形影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服务效率较平原城市偏低,未能发挥其真正的辐射效应。中心饱和、外围蔓延。市南、市北人口密度过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压力巨大,老城功能难以疏解,而新区功能发育不全,李沧、城阳等副中心建设滞后。周边区市沿着环胶州湾低建设成本、高环境风险方向蔓延,环胶州湾呈现连片发展的扩张趋势,空间效率低下。4、 交通发展瓶颈交通时空尺度

7、与城市中心体系不匹配。按照现代城市交通运行规律,距离市中心15公里左右的李沧、城阳等地区缺乏城市副中心,城市向北发展缺少中心支撑,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构建。空间尺度与交通方式脱节。现有的环湾、跨湾交通方式以车行通道为主,缺乏轨道交通支撑,造成交通时间长、成本高。中心城区公交承担率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相比差距明显。轨道交通建设滞后。常规公交运营体系难以支撑跨度巨大的城市格局,交通组织方式落后。交通投资结构失衡,公共交通投资占交通投资的比例低于10%。5、 城市特色消退城市品质让位于发展速度。青岛拥有世界级海湾资源,“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特色突出,海洋特征鲜明,但随着城市建设的迅

8、猛发展,忽视了城市品质的传承与提升。山海城特征尺度混乱。海岸线、山际线、天际轮廓线缺乏系统保护,导致山、海、城的组合特征混乱,整体尺度失衡。历史风貌受到冲击。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历史城区遭到城市建设破坏,局部高层建筑群破坏老城形态和城市格局,阻隔城市文脉风貌的延展。地域文化特色迷失。在城市建设中,海洋文化特征弱化,品质下降,导致城市特色逐渐丧失,城市建设趋于平淡。6、 生态风险巨大生态面临巨大风险。市域地表河流水质污染严重,约1/4河段属于劣类水质,城区河流尤为严重;地下水水质达标率较低,水环境存在较大隐患;胶州湾水动力条件较差,以占青岛市域1/4的岸线受纳市域75%的污水量,湾区环境承载力近年

9、来始终处于超载状态,生态环境压力加重。7、 安全隐患威胁重大危险源存在安全隐患。随着青岛城区扩展,青岛钢铁、碱业集团、石化基地、黄岛油库等影响特别重大的危险源已被城市包围。一旦油库或石化基地发生爆炸和泄漏,将对城区和胶州湾带来不可挽回的生态灾害。三、 目标定位 在传承原有城市定位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战略和蓝色经济的新要求,从全球视野、国家任务、区域责任等方面全面审视并提出青岛未来的目标定位。1、 历程回顾回顾青岛九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定位,“中心城市、港口城市、滨海风景旅游、历史文化名城”四个要素一直是其城市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青岛不同时期的城市定位和战略方向有效的推动了青岛发展

10、,从“品牌之都”到“大青岛”再到“帆船之都”,定位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也反映出不同时期青岛对城市特色的执着追求。但也存在缺乏国家整体海洋战略的支持、未能突出东北亚国际地缘特征等问题。2、 国家使命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明确了其围绕蓝色主线,承担转型发展、走向深海的两大国家任务。国家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山东省提出“面向海洋,走向海洋,利用海洋”,要求青岛成为山东半岛龙头城市和蓝色经济区核心区。3、 目标选择

11、围绕蓝色主线,凸显蓝色经济区战略赋予青岛“走向深海,走向高端”的历史使命,本次空间战略提出建设“世界海湾、蓝色之都”的远景发展目标。世界海湾突出青岛作为海洋特色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青岛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再次跨越发展的桥头堡;蓝色之都强调突破发达国家以岛链为核心对中国的海洋封锁,引领海洋开发走向深海。(1) 世界海湾:从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到东北亚国际都会世界海湾的内涵是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建设具有国际标准的、以湾区为特征的东北亚国际都会。具体表现在:推动中国沿海再次开放,打造对国家转型具有战略意义的沿海门户,推动中日韩跨界合作,

12、实施自由贸易区建设,构建环黄海地区的支点城市。海陆统筹,以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建设推动青潍日合作,形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发挥青岛作为山东半岛龙头城市的作用。蓝色转型,建设新青岛,形成经济繁荣、生态友好、社会和谐三位一体的湾区集合城市,探索滨海城市发展的新模式。(2) 蓝色之都:从港口旅游城市到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领军城市蓝色之都的内涵是深化我国海洋开发战略,实现由海洋经济向蓝色经济转型发展,承担国家蓝色崛起,走向深蓝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具体表现在:立足蓝色科技优势,建设蓝色硅谷,形成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科技交流中

13、心,形成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国家蓝色经济增长极。青岛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先锋城市和典范城市。建设中国蓝色文化交流平台,使青岛成为国际海洋交往的文化使者,为正在形成的中国海洋文化贡献青岛价值。青岛拥有世界级的湾区资源,传承“因蓝兴城,因绿定格”的营城理念,实施湾区的整体保护,成为国家海洋生态建设的示范城市。4、 城市定位国际航运与物流中心。进一步发挥青岛目前作为国家北方航运中心的作用,提升青岛港口的核心竞争优势与国际地位,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航运与物流中心。国际海洋文化名城。充分发挥青岛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相互交融的优势,集聚国际海洋文化交流活动,弘扬具有中国气质的蓝色文

14、明,保护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海洋文化名城。国家蓝色经济发展领军(先锋)城市。建设国家再次开放的战略基地,积极在国家海洋战略中先试先行,成为蓝色经济发展领军(先锋)城市。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构建面向国际的沿海中心城市,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区域融入全球化,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沿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现代化中心城市。国家幸福宜居示范城市。建设宜居青岛,打造幸福城市。在城市转型发展中,以人为本,关注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弘扬青岛本土优势,建设蓝色宜居家园。5、 城市职能在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构建青岛层次分明的职能体系。国际职能:东北亚国际

15、航运航空中心和物流中心、东北亚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平台、世界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国家职能:国家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蓝色经济创新示范区、海洋国防基地。区域职能:山东半岛金融商贸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创业宜居首选地。四、 空间战略应对青岛蓝色崛起和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科学、客观判断未来青岛的城市发展规模、空间层次,保证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以蓝海战略为核心,实现蓝色经济对青岛城市空间的带动作用,建设结构清晰、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大青岛空间格局。1、 城市发展规模总体判断按照国家战略、区域责任和人口增长趋势,满足生态环境和宜居城市建设的要求,结合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对人口和建设用地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控,实现城市规模的快速、有序发展。2020年青岛市域总人口规模按1200万人引导,远景按1400万人进行控制,市政基础设施预留一定的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