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四五六年级)使用培训内容

上传人:起**** 文档编号:132318695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四五六年级)使用培训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习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四五六年级)使用培训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习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四五六年级)使用培训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习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四五六年级)使用培训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习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四五六年级)使用培训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四五六年级)使用培训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四五六年级)使用培训内容(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四五六年级)使用培训内容在座主要是教研员,你们有一部分所在地区的学校已经在用部编本语文一二三年级教材,过去也有过培训,对这套教材比较了解;也有一部分老师还没用过部编本,我讲课会兼顾一点,但重点放在如何用好四五六年级教材。主要针对教材使用中可能面对的一些问题来讲,讲讲如何备课,给老师一些建议,不一定对,只供参考。讲八个问题。一、 “立德树人”要“整体渗透,润物无声”。部编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立德树人”。使用新教材,首先要考虑的也应当是 “立德树人”。这是很高的目标,也是必须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不宜对这个要求做简单化理解,以为只是政治口号。教材体现“立德

2、树人”是颇为用心的,有一个通盘的构思,希望能做到“整体渗透,润物无声”。在教材中,“立德树人”不是贴标签,不是“穿鞋带帽”,而是时常要想到要付诸实践的教育行为。这个构思到了高中,就更明确了,归纳为三个词 “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主轴,其实在编小学和初中语文时,也是力图以这三个词所体现的精神作为目标的。小学语文教材如何落实“立德树人”?也可以从这三个词所体现的编写主轴去看,去理解教材的结构框架、单元划分、课文选择和教学 设计。老师们只要按照教材来实施教学,有这方面的自觉,“立德树人”的目标就有了基本的依托。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是如何体现“立德树人”的?从课文选择看

3、,增加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课文,同时也兼顾到其他类型的文化,所选课文注重经典性,这就保证了教材的“材”是有利于“立德树人”的。再看框架结构。新教材以双线组合来设计教学单元,一条线是人文主题,另一条线,是文体和语文素养等要求。每个单元都有一句格言或者诗句做导语,以比较灵活的方式把单元的人文主题标示出来。备课时应当先琢磨导语的含义,结合单元的课文去把握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主题可能比较宽泛,但总有大致的指向。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页写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课文,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第八单元第一页写的是“青史留名多俊杰

4、”,主题则落在学习中华历史仁人志士精神这一点上。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用了艾青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首页标示的是“重温革命岁月”,显然,这两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和“继承革命传统”。但也有一些单元的人文主题不那么集中和明显,或者只在单元首页标示与人文性关联不大的一两句话,比如五年级第二单元的首页标示的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是侧重读书方法的。不过,这个单元同样也有“立德树人”的主题要求,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指向去归纳确定。备课时,应当对整个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单元结构,特别是人文主题的安排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教一个学期,起码对这个学期教材中

5、人文主题的安排能了然以心,明白各个单元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重点做什么。所谓“整体构思”,是教材的,也应当是教学的,老师在这方面要有一份留心。教材没有刻意去规定哪个设计或者习题就是“完成”所谓“人文性”的,“人文性”应当很自然地弥漫到各个教学环节,也就是“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是语文的,是通过自然熏陶,能紧密贴近学生的情思的,教学时不必刻意拔高,或者处处贴标签的。我看到有些老师备课时把所谓“思想教育”一条一条列出,教学中也常常照搬某些成人社会的“大词”和“套话”,似乎这就很“人文”了,其实未能关照儿童认知的特点,也未能发挥语文课熏陶感染的功能,难于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使用,应

6、当注意克服这种偏向,要“立德树人”,但这是“润物无声”的教育,别弄得“教化”味太浓。举个例子,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首页引用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主题不那么明显,如果结合课文,包括“钱塘观潮”、洱海“走月亮”,还有“月夜繁星”等内容,可以理解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与自然”。不过,对四年级小学生来说,我们不一定非得从“人与自然”这样哲学的高度去归纳主题,而应当考虑到儿童认知的合适角度。其中布置“口语交际”练习,有这样一句话提示:“和大自然接触,让人们心旷神怡。”我看,这就可以作为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在这个单元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去体会这一点,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就有人文性

7、,也就是在做“立德树人”的教育了。当然,教材的习题中还提示了这么一句,“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是想突出主题吧,不过这有点拔高了。课文本身很难提炼出这个意思,还不如就扣住“和大自然接触”,启发孩子们的想象与感受。实现人文教育,切忌穿鞋带帽,不要动不动就套用 “大词”。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标示语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个提示有点“严重”,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个单元又是“爱国”主题,而林则徐的那种悲愤与感慨,不是这个年龄段孩子们能够完全理解的。单元所收课文有的写刘伯承忍痛动手术,有的写方志敏的“清贫”,还有的写南海无名岛上海军陆战队的艰苦生活,与林则徐

8、那两句话又不完全联系得上,我看还不如贴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突出本单元主题,就从坚毅、清贫、奉献等角度去启发学生体会和思考。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教学把握各个单元人文主题,应当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经验,去激发对美好品质的思考与向往。这种教育不是外加的,教化的,而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浸润式的,也就是“润物无声”的。在这套新教材中,“立德树人”是全覆盖,无论课文选取还是教学设计,可以说处处渗透这一理念,有时不用专门去讲,但已经在起作用。“立德树人”不是教学中要显示的一个标签,语文课的人文教育,包括革命传统教育,应当是“语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在起作用的,是“润物无声”的。

9、这和历史、品德课应当有所不同。二、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克服教学的随意性。语文教学容易被人所诟病的,是随意性。部编语文教材想在减少随意性,加强科学性方面下功夫。希望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能关注如何克服“随意性”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把握好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定位,有这种理论自觉。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要教什么、学什么?“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就把语文学科性质解释清楚了吗?所谓“大语文”“真语文”等等提法有意义吗?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都在争论,我们当老师的好像是明白的,事实上又未见得清楚,这才有“随意性”。可喜的是,2017年发布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方面做了一些理论推进,值得

10、注意。我们是小学语文老师,对于高中语文新课标如何定义语文课程,应当关心和了解,这对于用好部编语文教材,克服教学的“随意性”,会有很大帮助。高中语文“新课标”开宗明义,把这个概念亮了出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教学还可以抵达其他一些方面,但对于基础教育的语文,这四个方面就是“核心”,是最基本的内容目标。关于“语文核心素养”

11、的四个方面,高中课标是怎样解释的?第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本质意义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第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语言的运用,能够获得几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另外,还有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传统语文教学有很多优点,比较讲究涵养,但很少关注思维方式的发展。这是弱项。现行的语文教育往往陷于应试,处处面向考试,更不利于思维发展。“新课标”如此强调思维发展,还把直觉

12、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各种思维形式都加以明示,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必须部分,这有助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缺少思维训练(尤其是缺少批判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状况。第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里应当关注的是“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的提法。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已经久违了“情趣”,很少顾及和尊重学生个人的“情趣”。“新课标”的提示应当给一线教学提个醒:“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第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课标要求“学生在语

13、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这里值得关注的是,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这样明确的概括和提示,也是第一次。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解释“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之后,又指出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彼此融合,不能分开。还特别说到语言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

14、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这里强调的语言的发展,是与思维的发展、审美与文化的学习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以前许多夹缠不清的问题现在清晰了。部编本小学与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时,高中语文新课标尚未颁布,但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已在学术界讨论,一定程度上,新教材是采纳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的。特别是编高中教材时,注意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语文核心素养”更成为编写中时常在考虑的基本观念。这也是使用小学语文教材,也应当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由。我们在备课时,在教学中,处处都应当想到如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当然,

15、具体到某一课,可能会侧重四个维度的某一方面。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这么一道习题:“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有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类似的要求“想想画面”的习题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学中必须细化,有导向。这道题不只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而且要发挥学生想象力,导向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过去我们的教学也总在要求“想象”,老师们知道“想象力”重要,但对“想象力”到底包含哪些主要成分,为何要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训练的高度去要求“想象力”?就不见得很明白。语言文字训练,背后有思维训练,包括以前大家关心不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比如这个单

16、元另外一道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一般处理这道题,就是学习语言表达,积累句子和语感。其实这也是不够的,别忘了语言运用和积累的背后,还有很重要的审美训练。这个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又是要求学生“想象画面”、感觉能“听到秋虫的鸣叫声”,还能“闻”到文章中的味道,等等。为何这样设计?要达到什么意图?也应当往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训练方面多想想。再举例子。第八单元,有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扁鹊治病纪昌学射4篇课文,都是历史故事。教这个单元,除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大家都会把“语文核心素养”侧重点放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上,但不要忘记语言和文化背后的“思维训练”,仍然是本单元的重点。这一课的“写作”,要求选一件“让心儿砰砰跳的事情”,写清楚经过与感受。这是语言学习,但背后还是思维训练。我不厌其烦举这些例子,是说明备课和教学时,要有“语文核心素养”的意识,多留意在哪些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