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民族志_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_蒋逸民.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317744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民族志_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_蒋逸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自我民族志_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_蒋逸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自我民族志_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_蒋逸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自我民族志_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_蒋逸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自我民族志_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_蒋逸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我民族志_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_蒋逸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民族志_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_蒋逸民.doc(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我民族志_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_蒋逸民 2011年第4期No.4,2011浙 江 社 会 科 学ZHEJIANG SOCIAL SCIENCES2011年4月Apr.,2011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t 蒋逸民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的自我民族志。自我民族志是一种将个人与文化相联系的自传式个人叙事,这种个人叙事对个人亲身经历进行了描述并对个人的文化经历进行了反思性说明。近年来,自我民族志已成为研究个人与文化问题的首选工具。本文首先界定了自我民族志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自我民族志的由来、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渊源、四种表达方式以及主要的学术争论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对自我

2、民族志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评价,并对其社会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关键词 自我民族志 质性研究方法 /唤起式叙事0 后现代主义作者蒋逸民,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副教授。(上海 200241)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学术关注。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研究运动的兴起,民族志等传统的质性研究方法备受诟病。研究者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写作民族志(VanManen,1988),突显个性化叙述和表达性说明,试图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意识来表达文化,讨论文化,深化对文化的解读。这种/唤起式0写作实践被冠名为/自我民族志0

3、(Reed-Danahay,1997)。本文在揭示自我民族志内涵的基础上,把自我民族志置于质性研究方法发展逻辑中进行思考,对自我民族志的理论基础、表达方式和优劣进行了探讨。象,我如何研究我自己的群体文化、社区文化、组织文化和文化经验?自我民族志是一种将个人与文化相联系,将自我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上来考察的研究样式和写作形式(Reed-Danahay,1997)。自我民族志是一种探讨研究者自我生活经验的自传式个人叙事。正因为如此,自我民族志最初被视为/局内人民族志0(Hayano,1979)。自我民族志来源于传统的民族志,但是又不同于传统的民族志,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在研究角色上,传统民族志研

4、究者是以局外人身份,通过介入局内人日常生活来研究文化的,而自我民族志研究者则是以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身份,通过描述自我的亲身体验来表现自我主体性,表达自我意识。自我民族志作者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对象,两者合二为一。(2)在研究内容上,传统民族志研究者主要关注人类群体文化,有意使自我成为背景,侧重于从整体上来描述有关其他人的看法和实践,而自我民族志作者则主要关注自我主体性、自我意识和亲身体验,侧重于从个体层面上来描述研究一、自我民族志的内涵自我民族志学者首先提出了/亲身体验是如何可能的?0的问题:即我的亲身体验如何提供有关我自己的文化、境遇、事件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具体而言:民族志学者如何能够研究

5、她/他自己的文化?(Patton,2002)如果别人不能成为研究对蒋逸民: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者自身的看法和实践,把个人思想、感觉、故事和观察视为理解社会背景的一种方式,通过自我情感和思想的展现,来探究自我与文化背景的互动。(3)在研究手段上,传统民族志主要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来收集数据,而自我民族志则把亲身体验和自我意识作为数据来源。卡罗琳#艾丽丝曾将这个过程描述如下:我开始了我的个人生活。我注意我自己的身体感受、思想和情感。我试图用所谓社会学的系统反思和情感回忆来理解我经历过的经历。然后,我把我的经历写成故事。通过探究某个特殊生活,我希望理解一种生活方式。(Ellis&Bochn

6、er,2000:737)自我民族志试图将个人与文化联系起来,以此来展现意识的多层次性(Ellis,2004)。自我民族志学者透过民族志这个广角镜,向外触及到个人经验的社会和文化层面,向内揭示出一个受制于文化解释、折射并抵制文化解释的脆弱自我。随着镜头的不断变焦,个人与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起来(Deck,1990;Neumann,1996;Reed-Danahay,1997)。从本质上讲,自我民族志是反思性的,是对社会权力和话语实践(discursivepractices)进行批判性考察的有力工具(AlvessonandSkoldberg,2000;EllisandBochner2000)

7、。自我民族志学者把自己作为主人公写进作品,以此来质疑有关/沉默署名权0的通行看法,因为过往研究并没有充分表达研究者的声音(Charmaz&Mitchel,l1997)。自我民族志不仅是对自我亲身经历的描述和批判性审视,而且还是对自己文化经历的反思性说明。例如,斯泰西#霍尔曼#琼斯(Jones,2005)在5母亲的损失:讲述收养的故事,讲述表演性6中讲述了她自己不孕和收养的经历,阐述了对跨国收养、收养、不孕的文化态度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场合来谈论这些问题。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加深对她自己故事的理解,同时改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虽然自我民族志学者试图通过自我亲身体验来加深对整个文化的理解,但是在实际

8、的自我分析中却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自我民族志学者关注书写单位或符号(graphy,即研究),有的偏重民族(ethnos,即文化),还有的强调了研究者自己(auto,即自我)。比如,研究者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了他们自己作为社会研究者的角色?在多大程度上用文化概念来指导他们的分析?在多大程度上写作是个人的事情?(Reed-Danahay,1997:2)这些不同类型的自我民族志并没有达成一致。事实上,即使在同一篇文章中,很多作者的关注点也是不断变化的。自我民族志将个人故事与民族志结合起来,也模糊社会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界限,表现出不同于传统质性研究方法的新特征,带有浓郁的社会科学传记研究方法的色彩。作为一种

9、自传体写作类型,自我民族志以第一人称写作,突出了对人际对话、情感和自我意识的故事性描述(Ellis&Bochner,2000)。自我民族志传记研究方法包括记日志、察看个人档案记录,访谈人自身,通过写作来提出对自我文化的理解。自我民族志还有以下一些研究手段:系统社会学内省、传记体方法、个体经历方法、女性主义方法、经验性分析、叙事探询法、意识唤醒法、联合叙事、互动式访谈等。当然,自我民族志还可以使用创造性非虚构的写作形式。例如,社会学家迈克尔#奎因#巴顿(Patton,1999)描述了他与儿子10日共游大峡谷的经历。为了将这项研究写成情节生动的故事,使分散的互动变成前后一致的经历,他将几天内发生的

10、谈话压缩在一个晚上,并重新编排了谈话的顺序。父子两人在10天里经历过的情感、怀疑,弱点和不确定性都成了研究分析的数据。目前,自我民族志并没有清晰的研究边界。尽管如此,人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自我民族志的研究范围:个体叙事、自我叙事、个体经历叙事、自传故事、第一人称记录、个人随笔、民族志小故事。此外还有:正式成员研究、自我观察、个体民族志、生活经历、批判性自传、自我的病历、唤起式叙事、反思性民族志、忏悔式叙事、自我生活史、民族志式自传、叙事民族志、自传体民族志、阐释性传记、体验性民族志、民族传记、人类学诗学、民族志诗学、民族志回忆录、社会性诗学、后现代民族志、实验民族志、本土民族志、文学民族志、土著民

11、族志、个人民族志、社会自传和社会诗学等。(Patton,2002:85)自我民族志在社会学、新闻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工作、护理研究、传播研究、小说研究、沟通研究、表演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对自我民族志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许多社会科学分支学科都有自我民族志研究。例如,浙江社会科学社会学的分支研究有:个体社会学、自传社会学、社会学式自传、私人社会学、情感社会学等。人类学的分支研究包括:人类学自传、本土人类学、原发人类学、自我人类学、自我意识人类学、家庭人类学、人类学诗学、自我人种学等。2011年第4期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用于大学本科教学(Lapada,t2009)。值得一提的是,自我

12、民族志作者大多数是研究队伍中的/弱势群体0,比如妇女、下层阶级、少数民族群体、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等。自我民族志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人类学家德博拉#里德-里德-达纳海(Reed-Danahay,1997)认为,自我民族志是后现代主义的产物,它既综合了后现代民族志(否定客观观察),又综合了后现代自传(质疑统一自我概念)。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有关理性、科学、民主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一种反动,这一思潮否认艺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质疑所有系统化的实证观察和抽象解释,主张社会研究最多只能做到描述,因此所有描述都是等值的,没有优劣之分,唯一的差别在于研究者的个人经历。由于知识都打上了个

13、人的烙印,因此研究结果不可能完全价值中立,研究结果也不能以中立的方式来呈现,不能少掉研究者的名字。由于研究者参与到研究成果中,因此有必要观察观察者,将研究焦点转向研究者自身,从研究者的亲身体验写起,用叙事、对话、诗性和唤起式写作手法来表现这些体验和想法。后现代主义认为,研究的价值在于讲述故事,以引起人们的回应或好奇心,用小说、电影、戏剧和音乐来传播知识要好于学术期刊。(纽曼,2004)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影响下,自我民族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修辞结构和方法。自我民族志对应于建构主义、诠释学或批评理论等后现代主义范式。在本体论上,自我民族志学者超越了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分野,

14、把个别现实视为一种心理结构,突显了话语权和权力关系对个别现实的塑造作用,强调了不同的内在性、外在性和个人媒介(Young&Collin,2004)。在认识论上,自我民族志学者关注相对语境下的意义、主体性和生活经验,把自我民族志看成是一种现象学,将叙事分析视为个别/真理0。在价值论上,自我民族志学者从不隐瞒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关切,承认他们是基于某种意识形态立场来对个人经历进行描述的。二、自我民族志的由来及其理论依据自我民族志概念已有30多年的历史。1975年,人类学家卡尔#海德(KarlHeider)用自我民族志来特指新几内亚达尼人(Danipeople)对他们自己文化的描述。但是,第一次在真正

15、意义上使用自我民族志概念是大卫#哈亚诺(DavidHaya-no)。哈亚诺在1979年用自我民族志来描述人类学家对自身文化的研究,他认为,人类学研究者是/当地人0,对被研究群体了如指掌,具有被研究群体的完全身份,因此是彻头彻尾的/局内人0。(Hayano,1979)尽管自我民族志并不是/主流0的定性调查方法,但其声望在节节上升。近年来,自我民族志已成为研究个人与文化问题的首选工具。许多学术期刊上载登了有关自我民族志的学术论文,如5定性调查6(QualitativeInquiry)、5当代民族志杂志6(JournalofContemporaryEthnography)、5符号互动论研究学会杂志6

16、和5人文民族志杂志6等。5文化和组织6杂志(CultureandOrganization)在2007年第3期专门用特刊探讨了组织自我民族志问题。5当代民族志杂志6(JournalofContem-poraryEthnography)在2006年第4期专门刊载了多篇有关自我民族志的论文。此外,多个大型国际会议也有大量有关自我民族志的论文,如质性调查国际大会(InternationalCongressofQualitativeInquiry)以及由国际质性方法研究所(IIQM)主办的/质性方法进展讨论会0(TheAdvancesinQua-litativeMethods)等。自我民族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用小说文体来完成的分析性自我民族志,如爱丽丝的方法论小说5民族志I6(TheEthnographicI)。表演性自我民族志,如邓金诗选5表演的终结6(TheEndsofPerformance)。最近几年,有些作者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