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文章(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309282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辅导文章(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辅导文章(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辅导文章(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辅导文章(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辅导文章(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辅导文章(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辅导文章(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辅导文章(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同学们,接下来的两周我们学习第四章。人要生存发展,必须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为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复杂的社会关系里面包含着许多复杂的道德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道德、道德的功能与作用、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下面我再阐释一下相关内容, 帮助同学们理解本章内容。第一讲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什么是道德?道德的概念,我们在中学时已经接触过。就是: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如何理解这个概

2、念呢?我们先请诸位思考这样两个问题:问题一:你在过去做过使你的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痛苦的事情吗?事后你弥补过吗?现在想起来你的感觉如何?问题二:我国的一个留学生在德国留学时,每天都要乘地铁,慢慢地他发现德国的地铁没有检票口,他在一次乘车时没有买票,结果没有任何人找他麻烦,他暗自庆幸。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又有几次没有买票,毕业后他以各科全A的成绩去德国各大公司求职均被拒绝,他只好降低自己的求职条件,可是仍不被聘用。在一次求职失败后,他愤怒地质问拒聘自己的人事主管自己成绩优异而不被录用的原因,在他一再的质问下,对方只好说出:非常遗憾,由于您的社会信用上记录着您曾乘地铁没有买票,因此我们不能聘用您

3、。我们为自己的同胞遗憾吗?所以,我们说,要完整地理解这个我们非常熟悉的词语,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道德是社会要求,表现为人的行为规范。有“路”有道,惟德有“得” 在中国古代,“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德”即“得”,指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外施于人称为“德”。 中国最早把“道”与“德”作为一个概念使用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子。他在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如果做任何事情都能按“礼”的规定,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o 在西方的古代文化中,“道德”指风俗、习惯,也含有原则、规范、品质及善

4、 恶评价的意思。 第二,道德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就是说,道德很“大”又很“小”。o说道德很“大”,是因为它凝结着民族性格,展示着社会文明,构筑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基础。o说道德很“小”,是因为它时时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真切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第三,道德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用今天的话来说,道德是人的核心竞争力 o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道德、健康和知识,既是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而道德又位居人的核心竞争力之首。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 道德的起源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根源在哪里?历史上许多中外伦理学家曾对此进行过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研

5、究,从而形成了许多的“道德起源说”。如“神启论”(比如,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们所具有的美德都来自于上帝的直接启示”)、“天赋论”(比如康德。他认为,道德源于人类固有的纯粹理性,理性发端于人的善良意志,道德就是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所以,才有了他那句刻在墓碑上的、流传至今的名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感觉欲望论”(比如,费尔巴哈。他认为,“没有快乐感和不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等,凡此种种。但由于时代条件和阶级局限,都没能科学回答道德的起源问题,当然,也就无法解释现实中的许多道德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

6、,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我们知道,原始的人类,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本身能力低下,不得不以群体活动的方式来谋取物质生活资料,也不得不以平均分享这些生活资料的方式来维持群体的生存。这样,在人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交往和关系。如群体内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在除了自然条件的强制,没有其他约束力的情况下,为了交流彼此感受,协同劳动中的行动,保持群体内应有的秩序,也就有了在事实上萌芽状态的道德。所以,我们说: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道德体现的是个人利益与社

7、会利益之间的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只有当人类祖先脱离了动物界,由共同的劳动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也因为劳动和交往的需要,产生了意识和语言,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我们知道,动物只能依靠自身的器官消极的适应环境维持生存,他们之间不可能形成关系,也无道德可言。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便产生了调节这些矛盾的自觉要求和意识,以后逐渐形成简单的规范和准则,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经世代相传,成为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传统和风俗习惯,进而

8、形成道德。第三,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也就是说,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道德产生的前提条件。哲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存在是社会存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并非如动物出自本能,而是有目的、有意识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综上,道德起源于几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便逐渐

9、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二) 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为什么发展变化?弄清道德的本质,直接关系到道德为什么能够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作用问题。道德的本质也是中外伦理思想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比如,王阳明用“心”来解释道德的本质。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悌,敬爱哥哥),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再比如,黑格尔认为,道德是绝对精神自身外化的形式,即道德是精神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我们知道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消费资料的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和基础。所以,它决定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经济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和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核心和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历史形态,因而,社会道德体系划分为原始社会的“同风俗习惯混为一体的纯朴道德”、阶级社会的阶级道德、公有制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我们知道,

11、人们总是从一定的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处理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作出善恶的价值判断,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固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比如,义务,荣誉,良心,幸福。不同的利益群体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利益是道德的基础,直接决定着一定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也决定着各种道德活动的标准和方向。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道德本质的这一规定性,主要是由于在阶级社会中,各种不同道德体系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不同的利益集团,或是为了维护既得的利益,或是为了争得应有的利益,便逐渐形成了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进而表现为不同的道德行为

12、。道德的这种阶级属性,在当代集中表现为不同的社会阶层道德体系。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一切道德体系的兴衰起落、进退消长,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迟早会导致社会或阶级道德体系的更替。人类道德演变的基本轨迹就是:某一社会经济关系日益腐朽产生新的生产关系旧的道德体系日益走向衰落新型道德体系的某些因素逐渐形成新旧道德体系展开激烈的冲突和斗争新的道德体系取代旧的道德体系新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另一方面,同一经济结构内部的某些重大变化,也会引起相应道德体系内部的某些变化。道德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并解答不断产生的新问题。二、道

13、德的功能与作用就如同人的眼、耳、鼻、口各有其特殊功能,且彼此不能互相取代一样,道德在社会上层建筑中的这种特殊地位,也决定了它特殊的功能和作用。(一) 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它引导人们追求至善。道德是人们认识的一种方式。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

14、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积极塑造自道德 身的道德人格。上层建筑的各种成分如政治(角度不同)、法律(现有秩序的维护)、宗教(异己力量的描绘)、艺术环境的渲染)等都具有反映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道德总是通过评价、教育、引导、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和途径,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中的行为。它以“

15、应当怎样”为尺度,来衡量和评价人们行为的现状,并力图使“现状”符合“应当”。同样,上层建筑的各种成分如政治(干预的方式和干预的程度)、法律(凭借不同力量)、宗教(借助的力量不同)、艺术(说服人的方式不同)等都具有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上。(二) 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在认识道德作用问题上,人类伦理学史上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道德决定论”和“道德无用论”。“道德决定论

16、”夸大道德的作用。比如,柏拉图认为,只要统治者用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主德来治理国家,就能实现理想王国。“道德无用论”者贬低甚至否定道德的作用。比如韩非认为,人的本性好逸恶劳,必须用赏罚的方法治理社会。尼采也认为,弱肉强食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道德不过是弱者反对强者的借口而已。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何道德,都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二是,通过善恶评价造成相应的社会舆论,去谴责、否定不利于和危害其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直接促成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宗教、艺术与道德发生交互作用。比如政治。政治路线、政策是否正确,与社会道德风尚相互影响,而个人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也是相辅相成的。再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