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_之二_余映潮.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306026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_之二_余映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_之二_余映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_之二_余映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_之二_余映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_之二_余映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_之二_余映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_之二_余映潮.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_之二_余映潮 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五、文言诗文的教学这里所说的文言诗文的教学,主要指的是文言散文与文言诗词的教学。像所有文体的课文教学一样,文言诗文的教学需要我们研究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也需要我们研究其个性问题。从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薄弱环节看,我们可突出地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探索。(一)要注意文言文教学的达标要求中学文言诗文的教学视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之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与检测评价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但以此并不能“达标”。文言诗文的教学标准不仅仅只限于此,我们还应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及文言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与研究中深层次地细节化地进行如下内容的探究,以使文言

2、文教学真正符合时代的要求:1.从“量”的角度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并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2.从“量”的角度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从初中到高中,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考试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比较容易考查,而对“情感与态度”不容易关注。考试即使能考查“知识与能力”,但它所考查的对象也只是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中、能力构成中占极其细小的比重,很难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貌。因此,考试只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决不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全部。我们决不能以单纯的考试成绩来论学生的优劣,对学生的评价还要从思

3、想品质、学习情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学能力、特长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地评价学生,我们除了在微观上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以外,还要在宏观上对学生进行质的评价。二是把教学与考试错位。过去教学围绕考试转,考试指挥教学转,考试就是方向灯,考试就是指挥棒。其实,从本质上讲,考试只是教学检测的一种手段,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是教学过程的一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之二)湖北/余映潮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4.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5.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

4、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6.指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7.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品析、欣赏古诗文的能力。8.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指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个组成部分。我们决不能把教学与考试本末倒置,使考试凌驾于教学之上;必须矫正自己的思维,让考试真正为教学服务,不能为考试而教学,而应该是为教学而考试。为了真正达到“考试为教学服务,教学为开掘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服务”的良性运作,我们必须在考试方法上、

5、题型的设计上、设疑的角度上认真地研究与思考,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多学科地渗透整合,多项能力地组合链接。这样,我们的考试评价才能真正符合“课改”的要求,才能真正促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总之,走进新课程是我们每一位实验教师肩上担负的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只有通过“改观念清洗大脑,改教法调整课堂,改学法激活心智,改评价服务导航”,我们的课程改革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演绎成学生人生旅途中最亮丽的风景。2004/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9.有质量地开展有关文言诗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及专题研读活动。10.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二)要

6、突出文言诗文赏析教学的研究教学文言散文与文言诗词,既要解决字词句和有关常识的问题,又要进行文学欣赏教育。与现代诗文的文学欣赏教育相比,文言诗文的赏析教学显得更为深刻与细腻,而在很多方面又没有现成的分析模式可以依循。特别是文言诗词的教学,其欣赏的角度更是千变万化,莫衷一是。这样,就使大面积教学上的文言诗文的赏析教学显得水平不高,讲析、点拨、指导不到位。解决的办法是,突出对文言诗文赏析教学的研究,特别是要进行文言诗文赏析的“细节”性内容的研究,以此来发现规律,掌握重点,指导教学。第一,要研究人们欣赏文言诗文的着眼点。了解到人们欣赏文言诗文的着眼点,我们就能将这种普遍适用的着眼点移用到教学中来,以使

7、我们的赏析教学既符合普遍认知与表达的规律,又有具体可感的实际内容。也就是说,在研究规律的基础上使文言诗文的赏析教学有一定的广度,有一定的角度,有一定的深度,更有一定的准度。下面以文言诗词为例,看看对文言诗词欣赏普遍性角度的分析与提炼。有了这样一种细节化的探索,我们在文言诗词欣赏教学方面的“着眼点”就明晰多了。文言诗词赏析的普遍性角度与手法分析:1.总的来看,人们欣赏文言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2.从人们的欣赏规律来看,主要是欣赏文言诗歌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手法之美、构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11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3.从作品细部的欣赏品味来看,文言诗歌赏析的着眼点

8、有:人物、时空、动静、声色、上下、远近、宏微、刚柔、景情、视听、离合、声韵。4.从欣赏对象的选择来看,文言诗歌欣赏的着眼点主要有:字、词、句、联、多联、篇。5.从对文言诗词的赏析文字来看,人们往往将评说的内容分别集中在这样一些方面:全诗概说,字词品味,诗联赏读,景物描述,手法揣摩,情感体味,主旨探求,作者评说。6.从人们对文言诗词的赏析文字来看,有这样几种表达风格:整体概说式,整体叙说式,整体评说式,整体赏析式。这四式,基本模式为总分总结构,中间往往是分联评说。7.文言诗词欣赏频率最高的内容是:句或联。从诗联赏析看,有这样一些角度可以入手: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欣赏,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

9、理解,意境探求。8.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如: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吟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第二,要研究人们欣赏文言诗文的角度。谈到角度,也许我们会说,对文言诗文,要“从字词句篇的角度进行欣赏”。这样的说法可行,但这解决不了我们教学中的“操作”问题,更解决不了我们对学生的指导与点拨的问题。同样地,只要了解到人们是如何欣赏文言诗文的,我们就能将这种“如何”移用到教学中来,使我们的赏析教学既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又有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的实际内容。下面以诗词赏析为例进行说明。笔者曾就山居秋暝和登高的教学,从大

10、量的资料中提炼出人们对文言诗的欣赏角度,有了它们,就觉得文言诗词教学设计的角度与内容一下子就变得明朗起来。因为这些普通意义上的欣赏角度,也一定是教学中的欣赏角度。它们表现在如下许多方面。1.背景点示。如: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的秋天,杜甫离开四川、漂泊峡中之时,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晚年的杜甫,贫病交加,心情凄凉郁愤。诗中作者借登高望远,抒发胸中郁结的苦闷。2.全诗概说。如:登高起、颔联写登楼所闻所见,声宏势阔。声宏:秋风凛冽,峡猿悲啼,落木萧萧,江涛轰鸣;势阔:秋空寥廓,渚清沙白,百鸟盘旋,落木无边,长江滚滚。颈、尾联抒发浩荡的悲思:漂泊天涯的孤独、百病缠身的痛苦、

11、万方多难的时代悲音交汇一起。诗中主观情思和自然物象相互蕴涵,意与境浑成统一,忧国伤时,苍凉激越。全诗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四联对仗,一意贯串,一气呵成。3.联意解析。如:登高尾联两句写诗人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悲愤深沉而又寄意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诗人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白发愈来愈多。在衰年多病时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4.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点题,概括总写

12、。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林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既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林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中的“空”“静”。5.诗联赏读。如:登高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

13、倒不堪的根源。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6.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林之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林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暗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浅,水浅声亦轻,山林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7.景物描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涧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

14、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么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8.思路分析。如:登高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9.手法理解。如: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浩;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10.情感体味。如:登高前两

15、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诗人在高处远眺,“常作客”写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情。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122004/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到此时,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11.音韵感受。如:登高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

16、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练,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12.诵读指导。如:山居秋暝: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吟诵时的整体节奏应显得特别舒缓,声清而不着力。诗中使人很容易产生诗情画意的几个词语“空”“新”“晚”“明”“清”和“照”“流”“喧”“动”等词,读时要感觉到仿佛已经陶醉在这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