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孔子拜师教案2 鲁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2305971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 孔子拜师教案2 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孔子拜师教案2 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孔子拜师教案2 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孔子拜师教案2 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 孔子拜师教案2 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 孔子拜师教案2 鲁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拜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情感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能力目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

2、12个生字。2.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生字的认读及书写。教学难点: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一、情景导入。1谈话: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板书:孔子,老子,并正音:子读z)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2认读生字和词语。重点指导: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迎:没有一撇,或一横。等:中间几横

3、应长短不一。境:右边是“竟”。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三、交流名言。1书上的名言。(1)读一读。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2)背一背。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四、综合性学习。布置任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3.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一、研读感悟。1孔子和老子给我

4、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1)谈孔子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重点词语理解: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孔子连忙说:“学

5、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谦虚礼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2)谈老子“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礼貌)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词“毫无保留”、“传授”。)(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二、再读全文,再感受。三、作业。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板书设计:孔子拜师孔子老子学生拜师课后反思:学生能利用书中的资料和文后的资料来了解人物,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然希望能从课外获取更多资料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读文谈感受有进步,能找出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读懂了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