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与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的实践.docx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293007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与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的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与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的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与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的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与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的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与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的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与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的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与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的实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与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的实践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凝聚着邓小平同志对江苏社会发展实践的思考和总结。对此,江苏广大干部群众感受特别亲切,理解格外深刻。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全省上下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区域特色的小康建设之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江苏人民牢记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寄予的厚望,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努力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邓小平苏州之行与小康社会璞思想的生发源出诗经的“小康”舶,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衣食无忧、平安幸

2、蠡福生活的热切企盼与向往。邓小平同志在云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小康”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但作为卿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毯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从更为现实的角度,酿把“小康”、“小康之家”同“中国式的挺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从人民群众的根馊本利益出发,深刻思考现代中国的发展目蝉标。1983年春节前夕,党的十二大闭幕不久,邓小平同志踏上了江苏大地鹎,前往苏州地区考察。苏州之行给邓小平鼷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北京后他同几隘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就列举了苏州农舂村的新面貌、新气象:“第一,人民的吃赅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祯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二十平方

3、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制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景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丸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胲大减少。”苏州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启发了邓小平同志用“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来描述我国社页会的发展水平。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夜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紧密相项联。建设小康社会,既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牌目标,又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起点,是啊我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实施“三

4、步走”战略,不仅显示出中国臂人民摆脱贫困、实现民族振兴的雄心壮志髌,而且在发展战略上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锬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建设小凫康社会,不仅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猗不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过程,同吒时也是一个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人民生憩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社社会发展阶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长远目标惨与现实实践的有机统一。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深刻反映了“先富”与“共富”辩证统一的发展规律。建设小康社会,既要实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湟“大政策”,又要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先富”带“后富”,促进工业和农帻业、城市和农村、沿海

5、和内地的协调发展细,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理戴念和要求。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面的指标,而且包括文化、教饱育、科技、国防等全方位的社会发展指标蛳。邓小平同志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为我们镥党进一步明确并细化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俣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在邓小平扈理论指引下,积极探索具有江苏区域特色亭的小康建设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钧小平理论指引下,江苏人民在10万平方犭公里的热土上,不断谱写建设小康社会的逖新篇章。到上世纪末,全省人均GDP在笼1980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三番,超过事1400美元,实现了由温饱向总

6、体小康焰的历史性跨越,探索了一条富有江苏区域寡特色的小康建设之路。坚持解放思想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求真务实、改哨革创新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历经三敛次思想大解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势大发展。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两溶个凡是”的束缚,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胺,开创了农村工业化的新局面,带动了上箔世纪80年代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姓“社”姓“资”贾的束缚,开创了外向型经济的新局面,支为撑了上世纪90年代江苏经济的持续发展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姓“公”姓纰“私”的束缚,进一步开启了全省广大干掩部群众的思想闸门,经济结构、所有制结颥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大大加快

7、了小康社猾会建设步伐。实践告诉我们:办法来自基恍层,经验出自群众。任何时候都必须尊重这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基层干部群众搞俑建设、求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冕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走抓煨住机遇、加快发展之路。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要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腧”。20多年来,我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抓住发展乡镇企业、呼应浦东捺开发开放、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三躜次大的发展机遇,实现了经济发展每隔几踢年上一个台阶。实践证明,既保持快于全雅国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又实实仲在在、没有水分,讲效益、讲质量,才是轰符合江苏实际的发展路子。确立“科廓教兴

8、省”战略,走结构优化、集约发展之苇路。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省委、省诒政府注重发挥江苏科教力量雄厚、高等院柑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大力实施“科栝教兴省”战略,使江苏工农业及相关产业裣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大大提升了嘧江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挚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走外向开拓、外向鹆带动之路。江苏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很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上世纪90年惆代初以来,江苏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兆成了外贸、外资和外经“三外齐抓、三外阂齐上”的局面。开放型经济使江苏利用两置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曛济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确立“没有簌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小康”的思想,走应区域共同

9、发展、共同富裕之路。江苏区域犹经济发展的梯度特征明显,苏南、苏北差距较大。实现全省的小康,必须解决好区芷域共同发展尤其是苏北的发展问题。省委飒、省政府始终把苏北特别是淮北地区的发薏展摆到重要位置,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同时注重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2000年坜,淮北地区所属各县总体迈入小康门槛。坊始终坚持“两手抓”,走“两个文明”互动并进、协调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始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总结推广“两手抓”的许新鲜经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两手抓沼”、“两手都要硬”,才能使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真正走上协调发喈展的小康之路。以“三个代表”重要嬉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领

10、“两个率先”,努糁力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搋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江苏提出淄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这是对邓小平小康社萑会思想的进一步实践和运用,也是对江苏爰发展思路的进一步探索与创新。实践使我趋们体会到,要实现“两个率先”,必须牢谑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荫展观贯穿于实现“两个率先”的全过程,吟切实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衔制定科学发展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哟全面小康建设,必须制定科学发展的目标狰。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省委十届五次全弗会不仅确定了到2010年全省总体上实邂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而

11、且在全国率先屯制订了省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4大类1哺8项综合指标体系,其中有经济发展指标谧、生活质量指标,还有社会发展、政治文爷明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指标。这个指标勖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全面、协调,鲜明地儋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来观的要求。贯彻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代的原则。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富民问题。针对江苏经济总量大而老百姓还不够富裕的实际,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美元、农民人囫均纯收入1000美元,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一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蓊社会的核心指标,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蛄质量成为全面小康的核心内容,使

12、我们的蜴发展目标成为一个富民优先的发展目标,孓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更加关注民生,用更大餐的力气加快富民步伐。落实协调发展暂的举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是在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搭一方略,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取向,全面提升江苏的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加速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按照统奥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探索从根本上解决赡“三农”问题的新路子,依靠工业化来致嗾富农民,依靠城市化来带动农村,依靠产扉业化来提高农业。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饴共同发展,针对苏北苏中发展滞后主要是渥工业化滞后的实际,将主要集中在苏南的轻工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为沿沪宁线、沿长江围、沿东陇海线为轴线的“三沿”产业

13、带布局,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勇起,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开放做型经济,积极参与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和琉分工,提高“引进来”的水平,增强“走铲出去”的竞争力。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为核心,积极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和环彪境保护,持之以恒地建设“绿色江苏”。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建设全面小康芰社会,要求我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努丸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共进、三个文明协调瘵发展。坚持把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江蹴苏发展的主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饔人才、解放科教生产力。加快文化大省建谵设,增强江苏文化产业和产品的影响力。幛更加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适应人们日身益多样化的需求。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培养充满创造绁力的新一代江苏人。围绕建设“法治江苏盐”的目标,加快推进依法治省,完善立法阝,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深入坐开展建设“平安江苏”、创建最安全地区屐的活动,努力为全省人民提供一个安心、亘安居、安全的社会环境。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