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芳华-初探闽剧艺术的振兴之路(李佳煌).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289661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闽剧芳华-初探闽剧艺术的振兴之路(李佳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闽剧芳华-初探闽剧艺术的振兴之路(李佳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闽剧芳华-初探闽剧艺术的振兴之路(李佳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闽剧芳华-初探闽剧艺术的振兴之路(李佳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闽剧芳华-初探闽剧艺术的振兴之路(李佳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闽剧芳华-初探闽剧艺术的振兴之路(李佳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闽剧芳华-初探闽剧艺术的振兴之路(李佳煌).doc(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序:悠悠坊巷,藏不住的天籁-3第一部分:发展之路,走近闽剧 一、概述-4二、闽剧的前世今生闽剧的历史-5三、艺术特色-8四、获得成就-10五、剧目与现状-11第二部分:发展之路,越见荆棘一、发展瓶颈的分析-13 1.本质问题-13黄金时代的过去-13缺少强有力的后盾-14 2.其他原因-14 经济问题-14缺乏优秀剧作-16缺少流派权威-17福州方言的局限性-17二、职业剧团的发展现状-18 1.民间闽剧团-18 2.专业闽剧工作单位-20三、闽剧的戏迷观众-21第三部分: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一、政府的有力扶持-23二、培养优秀的剧作家-24三、形成闽剧流派-25四、演员:学习创新-25五、新生

2、戏迷的培养-26第四部分:发展之路,问题聚焦一、闽剧的市场化运转-27二、闽剧该如何创新改革-29附 参考资料-32序:悠悠坊巷,藏不住的天籁春日的阳光静静地洒在白墙青瓦之上,衣锦坊中的一切还沉浸在一片寂然之中。而我早已徜徉在这积淀着百年文化的坊巷,开始寻觅梦里百转了千回的戏曲。每每侧耳聆听,总能感觉到自远而来的曲韵声。循着曲声,我来到一座大宅前。踏着石板路,步入大厅,抚摸着窗户上的浮雕,捕捉着这山水花卉的精致,正欲驻足细赏之时,仿佛天外之音,又像是临院的乐声随风飘过,由远而近牵引着我,使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寻声而去。近了,近了,绕过一道小门,步入花厅,一座华丽古典的戏台子映入眼帘,这便是著名

3、的水榭戏台。 “移步出家庭,天气好新晴”一段生动活泼的盘光唱段将我的目光吸引到了戏台上。台上三位年龄与我相仿的年青女孩生情并茂地表演着,他们一手持着团扇,一手翘起秀气的兰花指。青春研习社三位社员在演唱闽剧为何有如此年青的女孩在此表演呢?这正是福州青春闽剧研习社在此首场公演。而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年少懵懂时,我就迷恋于那戏台上的翩翩水袖。戏里的男人可以为将、可以为相、可以为儒雅巾生;戏里的女人能够珠翠满头,玉指纤纤,水袖盈盈;缠绵的唱段唱不尽福州这个千年古城的风韵那是多么美好的事呀!随着时间的增长,对于闽剧的喜爱像是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一年前,一个机缘凑巧的机会,让我加入了青春闽剧研习

4、社。在这里,有着一群和我一样热爱闽剧的年轻人。我们在一起一起探讨闽剧的剧情、一起向艺校的老师求教,我们在这里如饥似渴地渴望闽剧为我们带来一场精神大餐生命里总有那样一些冥冥中的缘定,闽剧之于我,就是如此。有着四百年历史的闽剧,曾经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风靡全国,一大批闽剧表演艺术家的唱腔全国有名的唱片社灌制成唱片,流传海内外;闽剧泰斗郑奕奏更是和梅兰芳齐名,合称“北梅南奏”。然而时至今日,闽剧已不复当年的荣光,已面临着濒危状态。作为一名生在福州,长在福州的青少年,我喜爱我的家乡戏。但是,如今她却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岁月的沉积使她饱受风霜。而我,又岂能坐视不理?保护闽剧,保护我们的家乡戏,是一

5、名福州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闽剧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如何宣传?却又使我忧心忡忡!因此,我在研究性学习中选择了“闽剧的发展之路”作为我课题的研究对象。然而,导致闽剧走上这没落的原因,并不是一两个单纯的原因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这需要我们从当前的闽剧发展现状和市场现状入手,对闽剧发展的问题做深入的分析,从而开启一条闽剧振兴之路。在课题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我首先通过网络、书籍查阅等方式对闽剧艺术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包括起发展历史、曲牌、传统剧目等方式分析闽剧所特有的戏曲艺术特色;然后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闽剧的发展现状、市场方向、观众群体,并且以此来层层解析闽剧发展瓶颈的原因;最后,通过之前

6、的了解、分析,提出5个方面的举措、建议,以此分析、探讨闽剧的发展之路。在时光的冲荡之下,闽剧以不复当年的荣光。但是我依然怀揣着心中的梦,从未放弃。我期待着看到闽剧的再一次的涅火重生。一曲末了,终将曲终人散,我的思绪也被拉了回来。踏着青灰的石板路,我漫步离去。我坚信,今生有一些美丽的缘定必然相逢,终有一天闽剧这颗明星,将更加熠熠生辉!一、概述闽剧,戏曲剧种,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地方戏曲剧种,是福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它的观众有一千多万。它发源于福建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的二十多个县、市,并还曾传播到闽南、上海、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 闽剧从发源至

7、今,大约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其形成过程相当复杂。自明万历年间,在福州还流行着一种“儒林戏”,它以外来声腔结合俗曲俚歌所创的“逗腔”为主要唱调。清光绪年间已有13家“儒林班”。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福州语系地区又存在着演唱江湖、洋歌的“平讲班”和演唱逗腔、洋歌的“儒林班”以及唱昆曲、徽调的“唠唠班”,后来以“儒林班”为中心,形成后“三下响”。 明代末年,江西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在闽东北福安、宁德一带,当时也出现了一种以“江湖”为主要唱腔曲调的“平讲班”(“平讲”,意即用方言演唱)。后来,原用“正音”(官话)演唱的“江湖班”,也改

8、用平讲(方言)演唱,渐与“平讲班”合流,同时又吸收了“唠唠班”(指当地人认为唠叨难懂的昆腔、徽戏等外来戏班)的部分唱腔,形成了以“平讲”为主,与“江湖”、“唠唠班”三者合一的班社,形成所谓的前“三下响”。辛亥革命后,闽剧吸收了京剧的表演艺术,进入兴盛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戏曲剧种。闽剧是从民间产生和发展的,所以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唱腔,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闽剧唱腔分为四大类:江湖调、洋歌、逗腔、小调。每种唱腔都有许多曲牌。据了解,闽剧有1500多个传统剧目,现存传统剧目1300多种,较有影响的为:钗头凤、炼印、紫玉钗等,炼印已摄制成影片。著名演员有郑奕奏、陈春轩

9、、林芝芳、林赶山、林务夏、郭西珠、李铭玉、刘小琴、李小白、董小狐(合称“三小”)等。(“ ”表示已故)如今,在戏曲声腔流变史和福州地方文化发展史的研究中,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闽剧已在现代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走到濒危状态,亟待抢救、保护。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闽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二、闽剧的前世今生闽剧的历史儒林戏的诞生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在外从政多年,历任要职的曹学佺,遭削职遣返故里。他在闲居福州西郊洪塘乡时,组织府中僮婢办起了曹氏家班,邀请儒士文人观赏娱乐,后人称之为“儒

10、林班”,是闽剧最早的前身。 江湖戏的兴起清兵入关后,曹学佺上吊殉国。曹府昔日夜夜笙歌、艺伎聚唱、名人云集的场面再也看不到了,儒林班从此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江西的弋阳腔也在福建民间广为流传,因戏班长年累月走乡闯寨流动演出,所以被称为“江湖戏”,唱白均用“土官话”,音乐曲调统称为“江湖调”。它“不叶宫调”,善于“错用乡语”,拥有大量以历史故事和家庭婚姻为题材的剧目,尤其是江湖戏的高台表演艺术与技巧以及前台干唱、后台帮腔、锣鼓伴奏,以及高亢激越的喧闹场面,特别适合广大城镇山乡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观赏习惯,因而在民间逐渐扎下了根。江湖戏与深受士大夫青睐的儒林戏,成了雅俗的鲜明对比。 由于江湖戏

11、唱白均操土官话,在福州方言地区流传时受到一定限制,因而得不到发展,于是一种纯用福州方言演唱的“平讲戏”,便应运而生。 儒林戏的复兴平讲戏的兴起促使了儒林戏的复苏。清咸丰年间(1851-1861),原儒林戏的发祥地洪塘乡耆老,继承曹氏传统,办起了第一个以乡为名的“洪塘儒林班”,沉寂了二百余年的儒林戏又重整锣鼓。使早期曹氏的府第家班自此从深宅大院走向了民间,这是儒林戏的大突破。 儒林戏有一个优势,就是有一大批文人的关注。所以当儒林戏又复苏的时候,退居名人郭柏荫等人便根据唐人说荟中的霍小玉传,编成儒林戏紫玉钗。从此,作为一个独立声腔剧种的儒林戏,便进入了发展和成熟期。至同治年间(1862-1874),福州郊区先后出现了“陈厝儒林班”、“汤边儒林班”、“珠湖儒林班”、“潘墩儒林班”、“义序儒林班”等十余家均以所在乡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