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依赖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与宿主相互关系研究_0.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288494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46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密度依赖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与宿主相互关系研究_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密度依赖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与宿主相互关系研究_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密度依赖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与宿主相互关系研究_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密度依赖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与宿主相互关系研究_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密度依赖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与宿主相互关系研究_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密度依赖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与宿主相互关系研究_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密度依赖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与宿主相互关系研究_0.doc(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密度依赖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与宿主相互关系研究1、相关定义1.1、在不同子通路中调控模式的定义 我们依据宿主基因是否在寄生虫中有同源基因,将宿主的代谢通路分为两个部 分:宿主和寄生虫共有通路和宿主独有通路。我们对每条子通路的调控模式的定义 则基于富集分析的结果。如果子通路中处于上调基因显著富集则称该子通路为上调 模式,若该子通路中下调基因显著富集,则该子通路为下调模式。在计算中,芯片 上所有的基因及其差异表达情况仍作为背景值,而前景则取每条子通路的基因和其 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样,我们利用 Bonferroni 校验修正检验 P 值。 1.2、相互动词的定义及分类 3.2.1 相互动词定义3.2

2、.1 相互动词定义 词类常常都是通过句法手段标准划分的,然而汉语中有一类动词具有共同的 1周国光(1990):”(a)老张和老李是山东人(加而不合。=老张是山东人,老李是山东人);(b)老张 和老李是同乡(加而且合。不能说老张是同乡,老李也是同乡,必须老张和老李才是同乡)”。 24 语义特点,以致于句法上也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 (8)张三和李四对视一眼,都笑了。 (9)张三和李四对唱一首。 (10)我刚才和他碰见了。 从句法上分析:”对视”是不及物动词,”对唱”和”碰见”是及物动词,三个词 是不能作为同类词语出现的。然而它们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 相互义的义项。 有关相互动

3、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邓守信(1970)最 早提出汉语中有这样一类动词,邓守信称之为”多指动词”,邓守信的研究侧重 于动作参与者的数量问题。这个问题一被提出,便引起广泛关注。研究此类问题,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界定”相互动词”题。朱德熙(1982)称此类动词为”对 称关系动词”并表示此类动词表示动作须有双方面参加,且关系是对称的,然而 朱先生并未深入研究。吴为章(1982)在研究”单向动词”时涉及此类动词的相 关问题,可见吴为章研究的”单向动词”范围是比较广的。刘丹青对相互动词的 研究比较集中,在(1986)中刘丹青将此类动词称为”相向动词”,刘丹青(2000) 又将之称为”

4、相互性动词”。陶红印(1987)提出”相互动词”,他定义”相互动 词”是”需要有多个参与者参加才能实现,在句法上这些动词要求代表复数实体 的重要名词性成分与它们发生关系”。他定义的相互动词可以从语义上分为两类, 其中一类是指动作是”多个参与者交互的”,他给出的例子是”相遇、结婚”。张 谊生(1997)定义”交互动词”是语义上由”两个方面人或物同时参与才能实施 的动词”。同时张谊生还给出两个句法框架,从句法角度对交互动词界定。徐峰 (1998)对张谊生的定义提出质疑,他认为张谊生(1997)的定义不是很准确, 而且很宽泛,经过修订后,徐峰定义交互动词为:凡在语义上要由两个方面或两 个方面以上的人

5、或物同时参与,且至少有两个事物之间存在对等动作关系才能实 现或实施的动词,称之为交互动词。袁毓林(1989)主要研究准双向动词。准双 向动词要求两个名词性成分与之发生强制性的句法关系,并且当这两个名词性成 分与之同现时,其中一个名词性成分必须由介词引出。准双向动词的一个下位分 类”协同动词”,与本文研究此类接近。”协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状态是由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协同作用而成”。王颖(2008)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给”相 25 互动词”下定义为: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共同参与,投射到句法上表现为 两个论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主体之间存在着主从或对等的动作关系。 实际上,相互动词之所以特殊,

6、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类根据共同拥有的语义性 质而划分的,那么这种语义性质在定义相互动词时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语义就是 相互义。本文立足于相互义的特性,着重考察汉语相互义的几种句法手段的特点。 从宏观的角度上看,相互实词只是表达相互义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我们已经 完整定义相互义,认为相互动词是以相互义为义项的动词,相互动词具有相互义 多个语义特点。首先,它要求相互动词语义上有至少两个参与主体;其次,参与 主体之间两两形成以动词核心语义为语义关系的对称关系,设动词语义为 Rv, 参与主体为 a 和 b,则有 aRvb,且 bRva;最后,参与主体形成对等语义关系。 1.3、相互义定义青(2008)认为

7、相互义是一种语义回指现象,对于先行 词的要求是至少为二的复数。回指通过指向先行词中除了”自己”以外的个体而 实现。刘丹青(2000)在比较相互义与共同义时,指出相互义表达的是互为施受 的语义关系。徐峰(2004)认为相互义是一种对称关系,”在对象甲与乙之间, 如果甲对乙有某种关系,而乙对甲也有同样的关系。设两个关系项分别为 a 和 b, 两个关系项之间的关系为 R,如果有 aRb,那么就一定有 bRa”,显然他是从逻 辑角度阐述的。 刘丹青(2008)和徐峰(2004)都认识到相互义含义的”交互”性,刘丹青 侧重于相互的语义性质,徐峰则更加看重其逻辑关系。我们认为刘丹青把相互义 作为一种语义回

8、指现象看待似乎还值得商榷。回指的问题与相互性的表达手段直 接相关,回指现象是相互义采用融合性手段表达时体现出来的。他(刘丹青,2008) 也曾提到表达相互义还有一种手段叫迂曲法,当语言采用迂曲法表达相互义时, 我们很难从结构中分析出回指的含义。徐峰关于相互义的逻辑认识是比较深刻 的,突出了相互性的主要特征。首先,参与主体的数量是复数性质的,并且双方。 其次,以”aRb”和”bRa”分析相互关系的”交互”的含义,非常具体而形象。 然而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是逻辑角度的,不是语义的,尚有待完善。 我们认为相互义是由两方或者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参与主体两两之间具有同 等的行为、性质、作用、关系。设相互义双方

9、为 a 和 b,设 R 为 a、b 之间的行 为、性质、作用或关系,相互义可以抽象表示为 aRb,并且 bRa。 1.4、相互协商程序的概念 (一)定义 MAP是国际税收协定中规定的缔约国之间相互协商税收问题所应遵循的规 范化程序,是一种解决国际税务争议的国际法程序,允许来自缔约国政府的授权 代表通过相互协商致力于解决缔约国之间的、缔约国与跨国纳税人之间的国际税 务争议。在相互协商中,缔约国的主管当局应有足够的权力,能够直接对话, 能够确保协定事项的悟守执行,不受缔约国国内法律的时间限制。 (二)特征 MAP是一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解决国际税收争议的外交程序,由缔约国双 方主管当局直接进行接洽。

10、在相互协商中,主管当局在缔约国赋予的权力范围内, 决定MAP的启动、谈判中的让步限度、相互协商决议的执行等问题,充分尊重 了缔约国的税收主权。但涉案纳税人往往难以参加主管当局之间的谈判,虽然 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纳税人在相互协商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也不断地对纳税人的参与作出完善规定,但纳税人的作用仍局限于向主管当 局提供情报、提出自己的意见而己。正因为如此这也成为纳税人在请求相互协 商时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 本文中专指税务主管当局。 张宝云.税收协定中的”相互协商程序”条款J1.税收协定,2004,(6):34一35. 有的学者认为MAP是一种非外交途径的国际税务争议解决方

11、式,由协定直接授权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 进行接洽。廖益新,主编.国际税法学IM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9. 曾皓.我国税收协定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在我国税收协定中引入仲裁条款IJ.求索,2007,(12):11卜1 12. OECD税收协定范本相互协商程序研究 1.5、文法的基本概念 定义 3.1 一个文法 Gs可表示成形如(V N , VT ,P,S)的四元式35,其中V N , VT ,P 均为 非空的有限集合,分别称为非终结符号集、终结符号集和产生式集,这些集合所含元素的意义 如前所述;S VN ,为文法的开始符号。此外,将出现在各产生式左部和右部的一切符号所组 成的集合称为

12、字汇表,记作 V,显然,V= VN U VT , VN I VT =? 。也称为前后文无关文法的 定义。 定义 3.2 设 G =(V N , VT ,P,S)是一文法, 和 是 G 的字汇表 V 上的符号串,我们说 是 的直接推导(或 直接产生 ),当且仅当 , 可分别写成= vU 及= v ,其 中v, V * ,且U P ,通常,我们将上述事实记作 G? 或vU G? v 。 定义 3.3 设 G 是一个文法, 和 是 G 的字汇表 V 上的两个符号串,我们说 是 ? 17 的推导(或 产生 )如果(i) = ,或者(ii)存在 V 上的符号串序列v 0, v1 , L, vn ,使得

13、=v0 ? v1L ? vn = , n 1 对于情况(i)我们称为 0 步推导或者长度为 0 的推导;对于(ii),则称为长度为 n 的推导。通 常我们把长度n 0 的推导记作v0 *? v n ,而将长度n 1 的推导记作v 0+? v n 。 定义 3.4 设 Gs是一个文法,我们把能由文法的开始符号推导出来的符号串 称为 G 的一 个句型。即 是 G 的一个句型,当且仅当 *, * SG? V ,特别,当句型 由终结符号组成时 (即 VT * ),则将它称为 G 产生的句子。 定义 3.5 设 Gs是一个文法,我们把 G 产生的全部句子所组成的集合称为 G 产生的语言, 且记为 L(G

14、),即 * L( G )= w | S G? w , w VT* 。由于L (G )? V T* ,故 L(G)是定义与字母表 VT 上 的。 定义 3.6 设 Gs是一个文法,A 是 G 的一个产生式,如果 具有vA 的形式,其中 v, 不同时为 ,则称产生式 A 是直接递归的;若存在推导A? *? v A ,则称产生式 A 是递归的。 定义 3.7 设 G1 和 G2 为两个文法,若它们产生的语言相等,及L ( G1 )= L (G 2 ) ,则称 G1 和 G2 等价。 定义 3.8 设 G =(V N , VT ,P,S)是一文法,并设 A vB 是 P 中的一个产生式,而 B1, B

15、 2 ,L B k 是 P 中的全部 B-产生式,又设 G1= (VN , VT , P1 , S ) 是这样的文法, 其中, 1P 是从 P 中删去 A vB 并添加产生式A v 1, A v 2 ,L A v k 所组成的 集合,则L ( G1 )= L (G ) 。 1.6、乳酸菌发酵剂的定义 乳酸菌发酵剂是用于生产发酵乳制品的特定微生物人工培养物2。根据酸乳发 酵剂的起源以及目前酸乳发酵剂在发酵乳制品方面的应用情况, 可将发酵剂分为 3 种类型, 即天然发酵剂、普通发酵剂和浓缩发酵剂3。 (1)天然发酵剂:是指原料在自然状态下发酵制成的产物。早在公元前 200 年 左右,土耳其人就利用

16、天然发酵剂进行酸乳的制作了。天然发酵剂的特点是菌种 复杂,发酵产物复杂,不易控制,发酵性能缺乏重复性。 (2)普通发酵剂:一般是将自然发酵的酸乳中分离纯化出的乳酸菌,并将其作 为发酵剂应用于后续酸乳的生产。1873 年,Lister 首次从酸乳中分离出乳酸乳球 菌,并将其用于后续的酸乳发酵生产。具有菌种纯、发酵性能较稳定的特点,但 制作过程复杂,容易受到污染,质量也不易控制。 (3)浓缩发酵剂:是指将菌体通过浓缩培养、离心制作成浓缩悬浮液,添加 保护剂,经过冷冻或干燥得到的含菌量高、活力较强的培养物。主要优点有4: 菌的活力强,菌的比例适宜;接种方便,接种量小:保存和管理简单;减少了污 染环节,并且可有效的防治菌种退化;易于进行工艺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