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疆电力公司客户服务管理.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288446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42 大小:15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疆电力公司客户服务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论新疆电力公司客户服务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论新疆电力公司客户服务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论新疆电力公司客户服务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论新疆电力公司客户服务管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新疆电力公司客户服务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疆电力公司客户服务管理.doc(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並論秦始皇萬里長城西段走向以及長城之起源諸問題 高闕是戰國秦漢之際北方長城上的一道重要關口,因關口兩側的山峰狀若門闕而得名。它的位置所在,直接關係到如何確定秦始皇萬里長城西段的走向。由於史籍中的相關記述,相當簡略,學術界對於高闕位置的看法,有比較大的出入;而不管論者持何種見解,迄今爲止,都還沒有能夠通暢地解釋這十分有限的歷史記載,並深入分析其歷史因緣。鑒於這種研究現狀,特撰寫本文,以事申說。 一、傳統的主流觀點 高闕出現在戰國時期,最早它是與趙北邊長城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史記匈奴列傳記云: 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

2、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爲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1 據此,高闕應在趙武靈王所建長城西端上的某一地點。因而,只要確定這一高闕的位置所在,便可以據之推定趙武靈王長城的基本走向;不過,反過來說,假如能夠確定趙武靈王長城的地域走勢,也可以依據長城的所在地點來推斷高闕的位置。 學術界一般認爲,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起臨洮至遼東”的萬里長城2,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利用了戰國燕、趙兩國原有的城垣。所以,高闕的位置與趙武靈王長城的走向,也直接關係到秦始皇萬里長城在這一地段的走向問題。 北魏時期酈道元撰著的水經注一書

3、,最早明確記錄了高闕的地理位置: 河水又屈而東流爲北河。漢武帝元朔二年,大將軍衛青,絕梓嶺,梁北河是也。東經高闕南。史記趙武靈王既襲胡服,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爲塞。山下有長城。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峨然雲舉,望若闕焉。即狀表目,故有高闕之名也。自闕北出荒中,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高闕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漢元朔四年,衛青將十萬人,敗右賢王于高闕,即此處也。3 按照水經注的記述,高闕的位置與“北河”緊密相連;同時,酈道元在敍述高闕的地理位置時,還描繪了高闕所依傍的山形地勢。因此,有必要在這裏簡要敍述一下“北河”以及河套附近區域的地理形勢。 古代所謂“北河”,有廣狹兩

4、種涵義。廣義者系指黃河自寧夏北流至磴口後,折而東流這一整段東西向河道。酈道元在這裏講的則是狹義的“北河”,是指今內蒙古中部的舊黃河“河套”4。 這裏所講的“河套”,源自平原地區河道發育的一種常見現象:即當河道彎曲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往往會在曲流河段凸出部分的兩端之間,沖刷開一條徑直的新河道,在地理學上稱之爲“裁彎取直”。河道“裁彎取直”,生成新的河道之後,原來彎曲的舊河道,有時會與這條徑直的新河道同時並用一段時間,甚至會仍然以原來的彎曲河道爲主幹道,新生的徑直河道爲支汊。以後則逐漸過渡到以新河道爲主河道,而舊河道隨著流量減少漸行湮塞。在舊河道萎縮的過程中,其連接新河道的兩端部分,會最先湮塞,使整

5、個河段與新生的主河道隔絕脫節。這時,殘存的河道水體,便集納水流,成爲湖泊,在地理學上,稱之爲“牛軛湖”。 戰國秦漢時期,這段黃河正處於裁彎取直之後兩條河道並行的發育階段。由於黃河的正式名稱是“河”或“河水”,當時人稱南面新生成的這條徑直河道爲“南河”,原來的舊河道爲“北河”。由於這條舊河道,相對于新生成的徑直河道,彎曲猶如繩套,所以俗稱“河套”。據譚其驤研究,從秦漢時期起,直到明代後期,在河套地區,一直是以北河爲幹流,以南河爲支叉5。 現在一般所說的“河套地區”,是指歷史上的“北河”與“南河”之間這一地帶。由於黃河在寧夏、內蒙、山西幾省鄰接地區的大轉彎河段,過去也以其形如繩套而被稱爲“河套”,

6、相對而言,後者稱爲“大套”,前者又稱爲“後套”。 “北河”殘留的河道,貫穿於今內蒙杭錦後旗、臨河市、五原縣和烏拉特前旗等地,後來名爲烏加河(又作五加河、五家河等),又稱五加渠,在現今的地圖上,也被標注爲“總排幹溝”。這是因爲清末廣泛開發河套水利之後,烏加河“常受上游諸渠之水,轉輸于下游諸渠,蓋總幹云”6。現在烏拉特前旗境內的湖泊“烏梁素海”,則是“北河”故道上殘留下來的牛軛湖。 在河套地區南面的黃河對岸,是鄂爾多斯高原。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鄰近黃河岸邊,有庫布齊沙漠,南部有毛烏素沙漠,再向南,便進入陝北黃土高原。河套地區的西南面,爲烏蘭布和沙漠。在河套的西北面和北面,爲狼山山脈,現在被視作陰山

7、山脈的西端,也是陰山山脈地勢最高的地段。狼山主峰呼和巴什格,也是今陰山山脈主峰。狼山山脈東段,大致在今臨河、五原以北,又稱烏拉後山。在烏拉後山東段南側,從今內蒙烏拉特前旗的黃河北岸(緊鄰歷史時期的“北河”與“南河”這兩條河道相交彙的地點東北側不遠)起,斜向東北延伸,直至今包頭北面,爲烏拉前山,也單稱烏拉山。烏拉山在今包頭北面,繼續向東北延伸,一直到今呼和浩特以北,這一段山脈稱爲大青山。 “狼山烏拉後山”與“烏拉前山大青山”,雖然都是今陰山山脈的組成部分,但卻是南北並列的兩道山系。在下面的論述中將會看到,事實上,這兩道現今可分別劃分爲東西兩段的山系,在歷史時期,本來各自有著統一的名稱。 分析水經

8、注對於高闕地理形勢的描述,可以歸納出如下幾點:(1)高闕在北河以北。(2)高闕在北河北面東西走向的山脈中間。(3)高闕是控扼這道東西走向山脈中某條南北向谷道的天然關隘。這條谷道東西兩側,山勢陡峭,狀若門闕。(4)在這座天然關隘的兩側,曾修建長城,隘口處則設有名爲“高闕戍”的關城。關城與長城相組合,共同構成當地的防禦體系。 根據這些標誌性特徵,可以斷定,水經注所記載的高闕,應當是狼山山脈上的某一山口。不過,由於沒有更明確的文獻記載,晚近以來的學者,往往只能根據個人對於地理形勢的判斷,推測高闕的具體位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張鼎彜和唐曉峰兩家。張鼎彜認爲高闕應在“正當古黃河北流折東處”的

9、狼山口7。唐曉峰則通過自己的實地考察,並以當地的古長城遺迹相驗證,認爲狼山口以東、狼山山脈中段的石蘭計山口,更符合水經注所描繪的山勢特徵,所以,石蘭計山口才是“古高闕塞”所在的地點8。 按照水經河水注的記載,“河水又屈而東流爲北河”後,又向東流,始“經高闕南”,即高闕位於黃河折轉東流後這一段東西向河道的南側。如張鼎彜本人所云,狼山口“正當古黃河北流折東處”,即位於黃河河道的轉折點上,這與水經注記載的高闕方位,略有差池;而狼山口東側石蘭計山口的方位,卻與水經河水注中的高闕地望,極爲吻合9。因此,兩相比較,還是唐曉峰的看法,更符合水經注的記載。 此外,還有一些重要著述,雖然沒有明確說明高闕的具體位

10、置,但是,其看法大體上也與上述張、唐兩家相去不遠;而若夷考其實,似乎大多數著述,與唐曉峰的說法,更趨一致。譬如張維華中國長城建置考,謂“其地固在今臨河縣北”10,石蘭計山口正南與臨河縣相對。又如顧頡剛等編制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史部分),其西漢的人民起義和政區劃分圖,所繪高闕的位置,也是如此;秦統一圖所繪高闕位置,雖稍偏向西面狼山口一邊,但也大致介於狼山口與石蘭計山口之間。由於此圖繪製較粗,位置標注有時不夠精確,兩相參照,作者似乎還是偏傾于把高闕定在石蘭計山口11。再有侯仁之在研究河套西側的漢代墾區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時也談到,“高闕在今臨河縣北約六十公里”12。在這一問題上,更有代表性的著述,是

11、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這部圖集的戰國、秦和西漢圖幅上,所標繪的高闕位置,都與石蘭計山口相當13。譚其驤本人在中國歷史地圖集最初內部出版發行之後,還在文章中明確講過,趙武靈王長城上的高闕,“系狼山上一闕口”14。 上面諸家擬定的高闕位置,都完成並刊佈在唐曉峰的考察和研究之前。這說明學術界對於水經注所記高闕的方位,大體上還是有一個比較一致的理解。所以,唐曉峰提出以石蘭計山口當古高闕,實際上是在前人對其基本方位普遍認同的基礎上,通過考察,進一步確定了高闕所在的具體地點。 在比較有影響的歷史地理著述當中,清末楊守敬的水經注圖,所繪高闕位置,似乎與張鼎彜擬定的狼山口相近15。此外,史念海標示的高

12、闕位置,也大致與這一狼山口相當16。不過楊、史兩家與唐曉峰等人的看法,只是陽山上具體哪一道山口的差別,位置相去並不太遠,所以,也可以說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出版後成爲歷史學者案頭常備的歷史地理工具書,圖上標示的高闕位置,在學術界産生了廣泛影響(儘管專業的歷史地理學者明白,許多文獻記載存在疑義的歷史地理內容,像這樣的通用地圖集,一時是很難表述清楚的);而唐曉峰則是最早科學考察狼山一帶古長城遺迹的歷史地理學者,他的考察結論,也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重視。這樣,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標繪的高闕位置,與唐曉峰的歷史地理考察結論相結合,便構成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於高闕位置的

13、主流看法。至20世紀90年代以後,復有人進一步詳細考察了狼山這一地段內各主要山口的地理形勢,經過仔細對比後判斷說,石蘭計山口,“仍是唯一可以當作古高闕對待的山口”17。 二、九原郡的始置年代與趙國西北邊境界限 在高闕地望問題上,上述傳統的主流觀點,雖然完全符合水經注所記載的高闕方位,卻與史記匈奴列傳的相關記述,頗有抵牾之處。因此,自20世紀80年代初起,嚴賓、何清谷、沈長雲、李逸友等相繼撰寫文章,對此提出質疑18。 如前所述,按照史記匈奴列傳的記載,高闕爲趙武靈王所築長城西端上的要塞,而趙武靈王長城則是當時趙國的西北邊境線。因此,高闕必定位於趙國的西北邊境線上。嚴賓等人各自的著眼點雖略有不同,

14、但趙國的西北疆界並未抵達今狼山一線,卻是他們共同的重要立論基礎。假若確實如此,那麽,水經河水注記述的高闕,就需要重新分析認識。 史記匈奴列傳稱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爲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據此,可知雲中、雁門、代郡,是趙武靈王在北邊長城以內所設置的邊郡。這三個郡由西向東,沿國界一線排開。其中雁門和代郡,位置靠東,與高闕沒有直接關聯,姑且置而不論;而最西邊雲中郡的西北邊界,則顯然與趙武靈王長城西端的高闕密切相關。 綜合嚴賓諸人的論述,他們認爲,趙武靈王破林胡、樓煩而置雲中等三郡,應在趙武靈王二十六年。據史記趙世家記載,這一年趙武靈王“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

15、、九原”19。二者應爲同一歷史事件。趙武靈王二十六年以後,趙國再未向西北方向進軍。雲中郡最西面的邊縣爲九原縣,因而,九原縣的西北邊界,應當就是趙國疆域最大時的西北國界。雲中郡的中心區域,在今呼和浩特南面的大黑河流域,其轄境不可能遠至狼山西部。 特別是何清谷指出,九原縣城遺址已經發現,在今烏拉特前旗東側靠近包頭轄境的三頂帳房,北距烏拉前山南麓4公里。按照一般情況推斷,九原縣的轄境東西不會超過一百公里,由三頂帳房向西,到烏拉前山西端的西山咀約50公里。所以,九原縣的西境不會超出於烏拉前山之外。當然,這裏也應該是雲中郡和趙國西北邊界的極限20。 沈長雲謂上述情況,“問題至爲淺顯,然歷來傳訛者皆置不顧,實可怪也”。其實,情況遠不是這樣簡單。嚴賓等人上述論述的關鍵,是九原這一地名。上引史記趙世家文,“雲中”與“九原”並列,依此,似乎應該把“九原”,理解成爲與“雲中”同一等級的郡名,即趙武靈王時戰國已經設立九原郡。秦統一後,在這裏是設有九原郡的,其轄境西北抵達狼山山脈。這樣,秦九原郡應當是直接承襲戰國趙九原郡而來。既然如此,趙國的西北邊境,就很有可能與秦朝一樣,抵達狼山山脈一帶。 這決不是毫無緣由的無端揣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