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288225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 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 摘 要:要让学生信服,不能只给观点,不加分析;只给结果,不作对比;只许接受,不准辨析。没有经历思维的辨析、情感的认可、价值的判断与选择的政治认同,都只是虚假、盲目、被动、短暂的认同。学生只有经历“辨析式”的学习路径,才能实现真实、理性、自觉、长远的认同。 思想政治学科是以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价值,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为基本功能,以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程。政治认同是其首要且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阶段是一个人政治信念和政治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探究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形成策略、培育

2、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是思想政治学科当仁不让的价值担当。 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情感,包括认可、赞同。根据心理发展规律,人们对一事物的真正认同需要经历知(了解、理解、掌握)、信(相信、信任、信仰)、行(拥护、维护、发展)等环节。相应地,政治认同教育也包括政治认知、政治认同、政治践行三个层次。政治认同教育要从其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入手,关注学生个体价值、客观需要,尊重其个体特性,突显主体;基于真实生活,进行生动、全面、客观、科学的认知教育,形成真知;基于理论探究,完成理性、辩证的辨析思考,达成确信;基于知行合一,进行价值引领、行为修正,做到笃行。 一、基于学生特性,关注个体价值 学生是学校政治认同教育的主体

3、和对象,政治认同教育必须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个体价值、客观需要。在政治认同的达成过程中,要理解学生认同水平的差异性,遵循学生个体的层次性,着重目标达成的发展性。 (一)关注学生客观需要 政治认同教育必须关注学生个体价值,从学生客观需要出发,关注学生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政治关系,倾听学生政治发展渴望、政治现实诉求、政治问题困惑,彰显学生个体价值。从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用鲜活的事例、真实的案例、让人信服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政治认同与自身成长、社会发展、民族未、国家振兴密切相关,让学生产生政治认同的渴望感、迫切感、使命感、价值感,实现被动认同向主动认同转变。 (二)尊重学生个体特性 政治认同教育

4、必须从认同主体的特性出发,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遵循认知、认同规律,认同目标要体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政治认同目标应该是分层次、分阶段的。既要有先进性要求,体现未发展的指引性;又要有切合学生年龄、认知实际、当前社会政治现实的广泛性要求。先进性的要求不是要求人人做到,而是要求人人争取做到,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认同目标应设置若干种不同层次,指明必须达到的层次,鼓励学生向高层次发展。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层次,找到最近的发展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逐渐向更高层次发展。 政治认同目标还需可达成性,以便大部分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实现、可达成,让学生在政治认同教育中有获得感和存在感。

5、 (三)理解学生个体差异 政治认同教育必须理解学生个体差异,在认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认同目标的达成不可能千篇一律,必然存在认同程度的差异性、层次性、发展性。我们必须理解差异性、尊重层次性、着重发展性。政治认同的实现是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在不同水平上允许有不同的层次。对于差异性,需要的是引导而非强求,更非批评打击。 随着政治明的不断发展、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认同资、认同程度、认同方式、认同层次、认同观点必然不断发展。因此,政治认同不是一劳永逸,政治认同永远在路上。 二、基于现实生活,形成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形成政治认同的基础,政治认知是指对政治认同所涉及的政治道路、政治理论、政治制度

6、等知识层面的理解和掌握。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知教育,就是把我国先进的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论、政治架构和政治运作方式等,在正视现实政治发展不足的情况下,结合现实的政治生活对学生进行生动、全面、科学、正面、透彻的教育,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合理性、合法性、科学性,避免学生因不知道、不了解、不深入、不客观而影响政治认同。 (一)政治认知教育要基于生活 政治认知教育要基于生活、贴近生活,基于学生可以感知的生活或者基于学生有所感知但尚未感悟的生活;认知教育要基于事实、贴近社会,要事理结合,有图有真相、有理有实例;认知教育要基于客观,既要看到我们政治制度、政治理论、政治道路等的科学性、优越性,也要指出

7、我们现实政治生活还有需要不断发展和建设的地方。只有基于生活,以详实的事例、数据说话,才能形成真知。事实胜于雄辩,事例和数据是有血有肉的,它胜于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 新中国成立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为我们政治认知教育提供了可视、可感、可思、可悟的真实素材,我们需要带领学生到生活中感悟、到生活中学习。 如我们要让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讲道理是不够的,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个城市的发展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的研究性学习,指引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调查、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实现政治

8、认同。 (二)政治认知教育要形式生动 再好的理论,如果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忽视学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力,进行简单粗暴的灌输教育,都会效果甚微。习总书记的讲话和表述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习总书记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凝聚共识,以朴实的语言讲述生动的故事,朴实而有温度,凝练而有深度。我们必须用时代语言阐述经典理论、用通俗语言诠释深奥观点,做到大道理小处讲、深理论浅处讲、好思想渗透讲。既上有情怀,又下接地气,深入浅出,持之以恒、真诚真心。唯有如此,深奥的理论才能彰显魅力,才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而实现深远持久之功效。 在政治认同教育中,各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如公

9、益广告、游戏、综艺节目、故事等。如,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简单的背诵、识记并非目的,而是应该让学生入脑入心,在生活中践行。把核心价值观还原于具体的生活事例中,通过生动经典的故事、具体可学的事例进行阐述,使其烙在心里,见于行动。 三、基于理论探究,达成政治认同 卢梭认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同样,政治认同不仅仅是认知问题,更是信服、信任、信仰层面的问题。 政治认同的“信”主要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信度,指政治认同内容的威信或可信性;二是信服,指人们对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论等相信和佩服,自愿地接受该观点,使自己的态度与政治

10、认同的要求相一致;三是信仰,指人们对政治认同内容的信奉和遵循;四是信念,指人们对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论等的信服和尊敬,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在实践中不断维护、发展。 知是信的前提,但信非知的必然结果。学生个体意识的觉醒、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某些现实生活的困惑,让学生不再迷信书本、知识、教师、权威,对政治问题的判断和选择有了自己的理解。要真正实现政治认同,必须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基于对政治认知理论的探究、质疑、对比、反思,进行理性、辩证的辨析思考,才能形成确信。 (一)坚持正面宣传与反面剖析相结合 由于生活阅历浅、知识储备不足、社会经验缺乏、看问题易片面和偏激,学生的思想具有不成熟性和单向性

11、,认识局限于感性认识。而某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存在,导致学生对某些政治认知具有疑惑,对某些政治观点怀有异议,存在口是心非、知而不信的情况。 政治认知要正视疑惑、直面非议、澄清理论和认识困惑,不回避社会的阴暗面。当学生提出一些不同观点时,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既要合情合理地说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和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又要因势利导、事理结合,教会学生辩证、全面、发展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辨证的观点、各国的经验与教训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的思想认识逐渐成熟起。 如社会主义民主从本质上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但由于历

12、史、现实等原因,我们的民主发展还有许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同时,我们更要看到社会主义民主在飞速发展,以一个比较、动态、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就能认同社会主义民主。而西方国家在民主实现方式、途径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进行政治明建设,可以大胆借鉴和学习。 (二)坚持“辨析式”的学习路径 要让学生信服,不能只给观点,不加分析;只给结果,不作对比;只许接受,不准辨析。没有经历思维的辨析、情感的认可、价值的判断与选择的政治认同,都只是虚假、盲目、被动、短暂的认同。学生只有经历“辨析式”的学习路径,才能实现真实、理性、自觉、长远的认同。 “辨析式”的学习路径,是学生自主经历由建设性批判思维

13、主导的辨析过程所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路径主要包括四个要素:一是自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而非教师主体、代入、包办的被动认同;二是经历辨析过程,这种辨析非简单的批判,而是“建设性”的批判思维,是既剖析问题更着重建设的批判;三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引申观点,在行动实践中运用观点;四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自主建设性的辨析,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从而让学生相信政治认同内容。 从“辨析式”学习路径的方式上看,一是要释疑解惑,正视疑惑,直面非议,澄清理论和认识困惑;二是要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只有比较鉴别才能让学生确信。从纵向

14、而言,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认为现行道路、制度、理论比过去好,就会认同现在的;从横向而言,在世界范围内,就有国家之间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论的比较问题,对自己国家的政治认同,就是认为本国的政治制度、政治道路、政治理论最适合本国国情、最能促进本国发展。 如在指导思想上,我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而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什么这些国家有的也能够发展得好?如何在国际比较中树立我们的理论自信?在政党制度上,我国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两党制。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多党制或两党制,如何在国际

15、比较中看待中国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如何在国际比较中树立我们的制度自信?在发展道路上,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大多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有些国家发展得好,有些国家问题严重,如何在国际比较中树立我们的道路自信?等等。 在对比分析中,既要对其他国家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论等作实事求是、客观辩证地分析,也要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与实践作历史辩证的分析,从历史因素、现实条等方面全面分析我国的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论最适合我国国情。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楚看到我国在政治实践中还有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地方,我们要虚心借鉴人类包括西方发达国家一切优秀明成果,建设好我们国家。 四、基于知行合一,做到政

16、治践行 政治参与实践是培育政治认同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政治认同作为一种认可、赞许、信仰、追随心理机制,其产生基于政治认知、情感信仰、有效参与。当前只重视学生政治认知教育,而严重地忽视了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政治参与诉求的实现,削弱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在信息繁杂化、价值多元化时代,政治参与能培养学生信息辨别和处理能力、批判思维辨析能力、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政治选择和决策能力等政治行动能力;政治参与让学生的政治认知及时得以检验、认同观点及时实现强化、价值偏颇及时得以矫正。 为此,我们要健全学生政治参与机制,把政治参与实践的过程、态度、效能作为选拔、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政治实践活动。拓展学生政治参与渠道,通过网络(网站、微信、微博)参与和现实参与(电话、书信、实地)等渠道让学生参与民主决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