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一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

上传人:zejun11****26.com 文档编号:132287006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十一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福建省“十一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福建省“十一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福建省“十一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福建省“十一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十一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十一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十一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闽政200637号文下发实施) 前 言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振兴重大装备、汽车、造船等装备制造业,优化发展能源工业,调整冶金、石化等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福建“十一五”及未来10-15年的临港工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一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对于牢牢把握中央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充分发挥福建沿海大型深水港口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临港工业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建设,加快建成海峡西

2、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立足福建实际,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依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福建省大型深水港开发与保护方案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确定全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空间布局,规划一批带动临港工业发展的重大项目。 规划的区域范围是在具备建设20万吨及以上大型深水港口岸线条件的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和东山湾等六个重点港湾及周边区域,依托工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布局发展重化产业。规划的产业范围,主要是需要政府着力引导推进、通过港口大运量进出原材料和产品、依托港口生产、外向度

3、高的临港型重化工业,重点突出培育发展石化、汽车、船舶、装备机械、浆纸及木材加工、冶金、能源等七大临港重化工业。为使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本规划筛选了“十一五”期间拟重点推进实施的48个临港重化工业重大项目。 本规划是福建省“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推进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方向和重点,明确临港重化工业的空间布局,是今后指导全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安排临港重化工业相关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基期为2005年,规划期为20062010年,并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现状、条件及机遇 一、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沿海港口和港口

4、工业集中区的开发和建设,始终把发展临港工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积极引导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投资者看好福建港口资源优势,纷纷在我省沿海投资建设石化、钢铁、汽车等重化工业项目,一大批关联企业不断向沿海临港工业园区集聚,建成了以湄洲湾和厦门海沧为中心的临港石化产业、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汽车和零配件产业,以福州为重点的冶金产业,以莆田为重点的木材加工,以泉州、厦门、福州、宁德为重点的修造船工业和以漳州龙海、招商局港区为重点的机械产业,以及沿海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加工等一批临港工业,初步形成了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产业集聚明显的临港重化

5、工业雏型。 虽然全省临港重化工业初具规模,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与周边省(市)相比,深水港口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港口经济腹地较小,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所依托的集、疏、运体系尚未健全;二是现有的临港工业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主导产业不够突出,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布局较分散,尚未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化工业基地;三是缺乏规划引导,一些港湾由于跨行政区划而难以统筹规划与建设,部分临港区域土地和岸线资源缺乏科学合理利用,影响了临港重化工业重大骨干项目的落地实施。 专栏一:临港重化工业基本概念 临港工业是指依托沿海港口资源、海上贸易和近代工业基础,在港口区域内建立并利用港口和区域资

6、源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它具有与现代港口生产紧密关联,大运载量、大耗水量、大进大出、技术密集性高、经济外向度高等经济特征。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依靠港口条件并服务于航运业的工业,如造船、修船、港工机械等工业;另一种是原材料和产品大量依靠船舶运输的工业,如冶金、石油、汽车工业等。它们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原材料、产成品运输量大的产业,有利于运输环节、节省货物贮存费用;二是对环境容量需求大的产业,可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外向型产业,可充分利用港口的作用,加快产品的流通。 由于临港工业依托港口资源,能够最有效地利用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又可将港口纳入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使物流过程衔接更加紧密,最大限度

7、地节约生产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和港口城市的繁荣,加速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临港工业在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重化工业的主要形式和成功之路。 二、发展条件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与台湾隔海相望,位于经济发展较快的亚太经济圈中部,在800公里运输半径内集合了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三大市场,集聚了中国70%左右的经济总量。一方面,福建距台湾最近,两地经济布局呈东西呼应格局,已成为台湾石化、机电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良好场所。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加快,海峡西岸经济

8、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将进一步融合,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大的作为空间。 (二)丰富的港口资源 福建海岸线曲折漫长、优良港湾众多,港口资源丰富。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生产性泊位50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6个,年通过能力达1.22亿吨。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6大港湾拥有23处可建20-50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总长度达47公里,是我国深水岸线最富集的省份。同时,港口开发成本较低,临港工业发展所需的陆域条件也较好,有利于承接国内外重化工业的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深水港资源优势,加快石油、煤炭、矿石储运等战略性、资源型产业的发展。 专栏二:福建大型深水港址岸线资源 20万吨

9、级以上大型深水港口岸线是全国性的稀缺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性影响。福建是海洋大省,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大12.4%;人均浅海滩涂面积是全国人均面积的21倍;全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并拥有岛屿海岸线2120公里,有大小港湾125处,其中可开发建设20 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港的岸线,共 23处,岸线总长 47 公里,可建设 20 万吨级以上深水港口泊位 80个(其中 20 万吨级 45 个,30 万吨级 18 个,50 万吨级 17 个)。 (1)规划建设 50 万吨级超大型深水泊位的岸线 3 处,即: 三都澳2处:东冲口、猴仔山;兴化

10、湾1处:草屿岛 (2)规划建设 20-30 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的岸线 20 处,其中: 三都澳 7 处:城澳、关厝埕、长腰岛、赤壁、五头羊、漳湾和白马门 罗源湾 4 处:将军帽东侧、濂澳、古鼎屿西侧和东侧 兴化湾 3 处:江阴港区东部、牛头尾、万安 湄洲湾 4 处:罗屿岛、黄干岛、东周半岛东北侧和西北侧 厦门湾 1 处:塔角 东山湾1处:古雷头西侧 (三)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 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十五”期间进出省高速公路、铁路和电力建设成效显著,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和经济腹地,为临港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铁路方面,将按照构筑快速通道,完善区域路网,配套港口支线的总体

11、思路,加快构建省内“二纵三横”铁路环网和福州、厦门两个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逐步实现全省主要港区、重要工业基地连通铁路,形成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沿海快速铁路通道和连接中西部与中北部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公路方面,由5条国道和“八纵九横”省级干线组成的普通公路干线网已基本形成,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沈海线福建段和福银线福建段,九个设区市所在地连通高速公路。在“十一五”将继续推进“三纵八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设,配套建设高速公路支线和连接线,充分发挥高速公路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国道、省道的建设改造。电力电网方面,到2005年底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760万千瓦,220千伏电网在全省九个市形成环形网

12、架,500千伏超高压电网线路总长达1730公里。到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三、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了以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步伐加速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具备持续增长潜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继续扩大开放的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我省发挥比较优势,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参与国际产业结构分工,加入全球生产体系提供了条件与战略机遇。以市场与资源为导向的重化工业“东移”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的重化工业正在逐步向具有港口优势、运输便捷、水利资源丰富、销售顺畅的沿海地区转移,为福建临港重化工业

13、提供了发展条件与空间。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将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强化了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台湾地区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基础设施对接,为临港工业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发展平台。全省经济发展已进入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为临港工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中央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拓宽了临港工业发展的政策空间和作为空间。 专栏三:国际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区(带)是20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兴起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要的工业布局特征之一。在北美,化工业三分之二集中在墨西哥湾的休斯敦地

14、区;在欧洲,从荷兰鹿特丹到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狭长地带,形成产值几千亿美元的临港工业聚集区;在日本的 “三湾一海”(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内海),形成了巨大的临港型工业带,集聚了日本钢铁总产量的96%和100%的石化工业,尤其是在从东京到横滨,宽不足6公里,长60多公里的 “京滨”工业带,就积聚了日本全国工业产值的40。 港口和临港工业的有机结合,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大物流、大生产要求的最有效的生产方式,是世界化大生产的最有效的结合,已成为全球经济高增长区域的普遍特性和各国营造良好国际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及其战略选择。其特点与发展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临港工业快速发展;二是临港工业成为当代国际

15、经济贸易的发展潮流;三是世界临港工业的高度聚集,是未来世界经济贸易增长的基石,是世界沿海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主题;四是临港工业的高新技术化整合升级势头强劲;五是临港工业项目日趋巨型化;六是临港工业与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的特征日趋明显,保护港湾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实现临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各国普遍重视。 专栏四:我国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繁荣,与临港工业密不可分,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在27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沿海城市利用港口优势发展临港工业,获得了比内地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增长极,其中临港工业对

16、各个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南方,随着汽车、石化、船舶、装备工业等重化工业的异军突起,广东正在沿惠州广州珠海茂名湛江一线形成以临港工业为主的沿海石化产业带;在东部,长三角工业的重点已从电子、食品、纺织等转向重化工业建设,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沿岸,8个大型的临港化工区正交相辉映,杭州湾也在向石化、钢铁、能源、造纸等先进制造业大步迈进;在北方,环渤海湾地区依托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天津、大连、青岛等地的临港工业也呈现了快速发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临港工业不但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安家落户、扎地生根,而且承接的项目也呈现规模大、质量高的趋势,如广东大亚湾、浙江宁波、上海漕泾、江苏南通开发区、青岛临港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等,陆续落地了一批技术先进、带动力强、对国民经济将产生重要影响的重化大项目。 第二章指导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