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通体病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2286051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5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尔通体病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巴尔通体病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巴尔通体病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巴尔通体病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巴尔通体病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巴尔通体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尔通体病课件PPT(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巴尔通体病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bartonellosis 别名 Bartonellabacilliformisinfection Carriondisease 杆菌状巴尔通氏体感染 杆菌状巴尔通体感染 杆菌状巴通体感染 卡里翁病 人巴通体病 bartonelliasis Carrion病 类别 感染内科 细菌性感染 巴尔通体病 ICD号 A44 9 概述 由杆菌状巴通体所致的感染 一般称为人巴通体病 因1855年秘鲁DanielCarrion首先报道了此病的症状和体征 故又称为卡里翁病 Carriondisease 白蛉为其传播媒介 临床表现有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 即以急性发热与溶血

2、性贫血为主的奥罗亚热 Oroyafever 及以皮肤病变为主的秘鲁疣 verrugaperuana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一些乡村 包括秘鲁 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海拔800 2500m地区 本病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及无症状病原体携带者 患者症状消失后 血中仍有少量带菌可持续数年 在流行区 无症状带病原体者可高达10 15 因而本病的贮存宿主是人 本病是通过节肢动物 白蛉叮咬而传播 疣肿罗蛉 Lutzomyiaverrucarum 为主要传播媒介 但在哥伦比亚已发现可由其他种白蛉传播 病因 1905年秘鲁医生AlbertoBarton首先发现从奥罗亚热患者红细胞内存活的杆菌微生物 后来

3、又被多数学者所证实 因而称此病原体为杆菌状巴通体 bartonellabacilliformis 1920年培养出此病原体 并感染猴子成功 杆菌状巴通体为一种细小的革兰阴性球杆菌 大小为 0 2 m 0 5 m 1 m 2 m 能运动 多形性 可表现为球形 环形 卵圆形或颗粒状 有1 10根单端鞭毛 长3 10 m 在急性早期患者体内的病原体 形态更具球形 常在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胞质内 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 病因 该菌要求在高营养的培养基 含动物或人血的琼脂 最佳温度为28 5 二氧化化碳环境条件下缓慢生长 42 不生长 生化反应极不活泼 不产生溶血素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杆菌状巴通体细胞脂肪酸组

4、成比其他巴通体有较多的C16 1 7c 占18 并检出C12 O和C14 O OConnor用凝胶电泳分析本病原体16SrRNA序列表明 其片段为1431个碱基 与五天热巴通体同源性达91 7 其ialA和ialB两个基因与侵袭力有关 已经被克隆与表达 鞭毛为杆菌状巴通体侵入宿主细胞的重要毒力因子 有人观察到运动的巴通体如钻孔器 同时结合其他因素而使红细胞膜改变 导致巴通体侵入红细胞内 发病机制 当杆菌状巴通体进入人体血流后 首先在血管上皮增生 随后侵入红细胞内繁殖 严重患者几乎所有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均被感染 一个红细胞可多达20个病原体 致使大量红细胞破坏 导致严重溶血性贫血 由于红细胞系的

5、增生 至使外周血液出现有核红细胞 巨红细胞及大量网织红细胞 可达50 白细胞变化不大 而血小板常有减少 并可见肝 脾和淋巴结的网状内皮细胞大量吞噬病原体 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 肝大 有时可见小叶中心性细胞坏死 脾肿大并伴有感染 发病机制 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肿胀 可导致管腔阻塞和组织缺血坏死 脑脊液检查可有细胞数增加和找到病原体 临床表现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无免疫力者可出现奥罗亚热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3周或更长些 起病前常有前驱症状 如低热 骨关节及肌肉酸痛等 此后疾病可发展成本病的两种类型中的某一型 1 奥罗亚热为急性血液疾病阶段 患者突然出现寒战 高热 大汗 极度乏力 脸色苍白

6、并有严重肌肉 关节疼痛和头痛 严重者可出现谵妄 昏迷及周围循环衰竭等表现 在此阶段极可成为该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此型未经治疗的病死率常超过50 多发生于起病后10天至4周内 经过抗菌药物治疗者 发热消退 血液中细菌减少乃至消灭 体力逐渐获得恢复 临床表现 有些较轻病例也可自行恢复 但比较缓慢 常数月至半年 2 秘鲁疣本型为皮肤损害阶段 其特点是贫血后或无前驱症状 皮肤出现许多疣状皮疹 可呈粟粒状 结节状或大块腐肉状 其大小从2 10mm至3 4cm 上述三种疣状皮损可在同一患者身上见到 以四肢两侧及颜面部较多 其次为生殖器 头皮和口 咽部黏膜 疣状皮疹色泽各异 由红色至紫色 可持续存在1个月至2

7、年 病原体可从病灶中检出 并发症 易发生并发症 以沙门菌感染最为常见 其次为疟疾 布鲁菌病 细菌性肺炎 阿米巴痢疾等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血液化验可见红细胞急速下降 常在4 5天内由正常值降至1 0 1012 L 为正常色素巨细胞型贫血 可见有核红细胞 Howell Jolly小体 Cabot环和嗜碱性点彩 白细胞可有轻度增加并伴核左移 血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 涂片染色可显示90 红细胞被侵犯 带菌者应作血液培养才能明确 培养基应加5 脱纤维蛋白人血或10 新鲜兔血清和0 5 兔血红蛋白 最适温度为28 培养7 10天后可见小菌落加以鉴定 对秘鲁疣可取组织标本作吉姆萨染色 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 实验

8、室检查 近来采用血清免疫学检查 如荧光抗体 间接血凝及酶联免疫试验等对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也有帮助 诊断 流行区病人有白蛉叮咬史 出现典型临床表现 如发热 进行性溶血性贫血 淋巴结肿大 疣状皮疹等就应疑及本病 血液涂片找到病原体或培养阳性就可确诊 无症状带菌者应作血液培养才能明确 培养基应加5 脱纤维蛋白人血或10 新鲜兔血清和0 5 兔血红蛋白 最适温度为28 培养7 10天后可见小菌落加以鉴定 对秘鲁疣可取组织标本作吉姆萨染色 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 近来采用血清免疫学检查 如荧光抗体 间接血凝及酶联免疫试验等对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也有帮助 鉴别诊断 发热期间须与其他发热性疾病及溶血性贫血进行鉴别

9、 皮肤病损须与寻常疣 化脓性肉芽肿等鉴别 治疗 多种抗生素如氯霉素 四环素 青霉素及链霉素等对杆菌状巴通体均有抗菌作用 对急性杆菌状巴通体感染 氯霉素为首选药物 因其对常见并发症 沙门菌感染也有效 氯霉素剂量为2g d 分4次服 共7天 一般在服药2天后发热即可消退 病情也随着迅速好转 严重贫血者可输血 秘鲁疣期可使用利福平 剂量为600mg 次 1次 d 共服6天 可促进病变消退 预后 严重并发症可致死 预防 预防措施主要是杀灭白蛉 居室内外喷洒杀虫剂 控制白蛉夜间叮咬甚为有效 个人防护可用驱虫剂或挂蚊帐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 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及其内皮细胞增生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

10、可见有病原体 细胞浸润主要为单核细胞 简介 巴尔通体病巴尔通体 Bartonella 是一群革兰氏阴性 氧化酶阴性 营养条件要求苛刻的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需氧杆菌 作为新发及老传染病的病原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再次肆虐人类 并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1905年 秘鲁医生AlbertoBarton在血液中发现人类巴尔通体病 Bartonellaedisease Oroya热的致病因子 1919年 Battistini Naguchi等分离出该病原体 为纪念Barton 将这种微生物命名为杆菌样巴尔通体 B bacilliformis 简介 1984年版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中 巴尔通体与罗莎利马体

11、同属于立克次体目 仅包括杆菌样巴尔通体1个种 1993年 Brenner等2根据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 DNA杂交以及G C含量 将原立克次体科中的罗莎利马体属 包括五日热 万森 汉赛和伊丽莎白罗莎利马体属 与巴尔通体属合并 并重新命名为巴尔通体 并将巴尔通体从立克次体目移出 1995年 BirtlesRJ等 根据表型和基因型建议将格拉汉体属与巴尔通体属合并 根据16SrRNA基因序列种系发生分析 种间的同源性大于98 属变形菌纲 a2亚群与其同源性较高的细菌有根癌土壤杆菌和布鲁菌等 简介 近年来 由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 巴尔通体由一种衍变为数种 目前巴尔通体已包括19个种及亚种

12、证明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巴尔通体主要有五日热巴尔通体 B quintana 汉赛巴尔通体 B henselae 伊丽莎白巴尔通体 B elizabethae 克氏巴尔通体 B clarridgeiae 和杆菌样巴尔通体 B bacilliformis 而且随着深入广泛的研究 将会有更多新的病原被发现 类型 五日热巴尔通体五日热巴尔通体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士兵的一种细菌性感染 称战壕热中发现的 随后的几十年 在世界上已不常见或仅散发出现 在无家可归者 都市嗜酒者 杆菌性血管瘤 菌血症等 五日热巴尔通体很少引起心内膜炎 在艾滋病病人也很少引起其他播散性疾病 在免疫系功能正常病人 由五日热巴尔通体引

13、起的战壕热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伴长期菌血症 但死亡率低 由于正常宿主病例少见 试验性抗生素治疗可以考虑 强力霉素 每天2次 100mg口服 持续4周以上可能有益 类型 汉塞巴尔通体汉塞巴尔通体 以前称汉塞罗沙利马体 引起两种不同综合征 猫抓病 或猫抓热 见于免疫系统正常的成人和儿童及免疫损伤者播散性感染 杆菌状巴尔通体杆菌状巴尔通体通过白蛉从人传播到人 散发病例和流行仅见于哥伦比亚 厄瓜多尔和秘鲁安第士山脉一定海拔 那儿有媒介存在 在无免疫者 巴尔通体侵入血流 附着于红细胞表面 引起贫血 它们也侵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产生血管阻塞 在疾病的这一阶段 常并发由沙门菌和其他肠道菌引起的菌血症 随着免疫

14、的形成 血液和内皮细胞中的菌量明显减少 经过一潜伏期后 皮肤和皮下组织中病菌又重新出现 引起血管瘤结节 病原特征 形态及培养鞭毛巴尔通体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需氧杆菌 个别种有鞭毛 为兼性细胞内寄生 主要寄生在血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 淋巴结细胞内 有的可存在于红细胞内或表面 巴尔通体常呈多形性 革兰氏染色阴性 Gimanez染色呈红色 也可用WarthinStarry染色 杆菌样巴尔通体的培养物有1根 10根单端鞭毛 长3 m 10 m 也有少数菌体可同时具有次极端或侧鞭毛 初分离的汉赛巴尔通体有菌毛 传代后则失去菌毛 在杆菌样巴尔通体和汉赛巴尔通体中均发现噬菌体 其头部呈20面体 直径约40nm

15、包装含宿主菌染色体DNA14kb 病原特征 巴尔通体可在血琼脂或巧克力 活性炭酵母浸液琼脂 以及脑心浸液或胰化大豆血琼脂 心浸液琼脂上培养 初次分离常需2周 5周才长出菌落 传代后生长加快 汉赛巴尔通体初代分离菌落大小一致 为灰色 凸起 粗燥并嵌入琼脂内 传代后多呈光滑黏稠状 而五日热巴尔通体常为大小不一 光滑 扁平 有光泽 不透明 也不致琼脂凹入的菌落 液体培养基如嗜血杆菌试验培养基 HTM肉汤 含氮化血红蛋白的改良组织培养基均可使巴尔通体较快生长 病原特征 除人工培养基外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人成纤维细胞 L细胞和HEP 2细胞等均用于巴尔通体繁殖和致病性等研究 巴尔通体在宿主细胞表面核黏附

16、和繁殖 也可见大量巴尔通体聚集在细胞空泡内 生化反应巴尔通体生化反应不活泼 缺少糖酵解酶 可利用琥珀酸盐 丙酮酸盐和谷氨酰胺 肽酶活性状况因菌株不同而稍有差异 靛基质 尿素分解 鸟氨酸脱羧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等均为阴性 除伊丽莎白巴尔通体在兔血琼脂上培养后显不完全清晰的溶血圈外 其他的不溶血 但能促使内皮细胞增殖 病原特征 细胞壁脂肪酸及巴尔通体的基因组巴尔通体细胞壁脂肪酸大量是C18 1W7C C16 0和C18 0 共占总脂肪酸量的64 94 均含C13 1 1 6 和C17 O 1 21 除杆菌样巴尔通体外 仅有痕量或少量的C16 1W7C C18 2和C18 lW9C 无羟或环丙烷酸 伊丽莎白巴尔通体与万森巴尔通体由相似的细胞脂肪酸组成 与五日热和汉赛巴尔通体不同 前2种含C15 0 C17 1W7C和大量C17 0 伊丽莎白巴尔通体比万森巴尔通体有较多C17 0和较少Cl6 0及C18 1W7C 病原特征 杆菌样巴尔通体比其他巴尔通体有较多C16 1W7C1 并检出C12 O和C14 0 其他巴尔通体则缺如或仅有痕量 巴尔通体基因组大小随测定方法不同而稍有差异 五日热巴尔通体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