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1教案 鲁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2282911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语文下册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1教案 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年级语文下册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1教案 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年级语文下册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1教案 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语文下册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1教案 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语文下册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1教案 鲁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探索,了解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及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用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1.板书课题,围绕“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向谁借结果?怎样2.观察课件演示,说说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说的时候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句。(评:直入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二、学习课文第3至第5自然段。1.学生自读自悟,围绕提出的问题,在课文上

2、批注。(向谁借“”,怎样惜“_”,结果怎样“”。)2.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教师相继指导。)例如:生:我知道了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读)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老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师:再读读这几句话,想想:小鱼、老牛、燕子为什么都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生:因为它们的尾巴各有用途,小鱼要用尾巴拨水,老牛要用尾巴赶蝇子,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理解动物尾巴的用途。)生:小鱼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因为如果借给它,小鱼就没有尾巴了,它会沉到水里去的。生:小壁虎那么小,老

3、牛那么大,尾巴怎么接到小壁虎的身上呢?(学生发表许多意见。)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相信大家经过努力,也能成为作家的。那么,你们读读看,小鱼、老牛、燕子的话该怎么读?为什么?(学生有滋有味、摇头晃脑地读。)(指名学生读,组织全班评议。)(可从语气、语调、速度等方面结合动物的特点评议。)(评:“动态生成”是“新基础教育”试验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备课不是简单地备教材,而是备学生,备可能。此处的教学,教师不仅关注“导”的进程,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了师生在课堂上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其他问题的解决也像这一教学片断,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把学生的学习、理解一步一步

4、引向深入。)3.小组分角色朗读第3至第5自然段。4.小结延伸: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啊!假如小壁虎继续向其他动物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借到了没有?请同学们也来当当小作家,像课文那样,编故事。(1)学生自由编。(2)在小组里说、评、议。(3)指名说,全班评议。(评:加强“说”的训练,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薄弱环节。这里的教学,在学生“学文悟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仿文说话”,牢固地建立了知识结构,既发展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留足了时空。)三、学习第6、第7自然段。1.自读、讨论。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它爬呀爬,爬回家里找妈妈。结果怎样呢?为什么?2.

5、指导朗读。(1)小壁虎这时心里可高兴了,它说的话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2)指名读,全班评议。(3)电脑课件录音朗读。(4)全班齐读。(评:非重点段落采用简略得当的教学方法来处理,通过指导朗读,使学生自己读懂内容,读得有情有趣。)四、课堂演练,加深理解。1.分角色朗读全文。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1)熟悉角色,练习读,加上动作、神态。(2)小组书练。3.指名小组上台表演,全班评议、改进。评议依据:(1)表演的连贯性。(2)各角色设计的动作,说话的语速、语调、语气、表情等是否符合课文的要求。(评:童话表演,不仅帮助儿童深入理解课文,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在自由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表演、评价、议论、比较,对语言文字就会有活生生的感受。)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1.总结。2.作业:续编故事。小壁虎看见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多么开心啊!它会告诉谁?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编故事:小壁虎会怎样把这件事告诉朋友呢?朋友又会对小壁虎说些什么呢?(评: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这能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