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学派与学说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2277004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的学派与学说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温病的学派与学说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温病的学派与学说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温病的学派与学说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温病的学派与学说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病的学派与学说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的学派与学说课件PPT(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温病学学术流派与学说 一 四时温病学派 代表人物与著作学术贡献与辨治温病的思路 1 叶天士 温热论 临证指南医案 三时伏气外感篇 叶天士 名桂 号香岩 又号上津老人 清初苏州人 被称为 温热大师 其 温热论 被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 温热论 的主要学术贡献 1 创立了辨卫气营血论治体系 2 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3 划分了温病的类别 温热类 湿热类 4 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舌诊 验齿 辨斑疹白pei 5 确立了温病的治疗大法 关于脾瘅 再舌上白苔黏腻 吐出浊厚涎沫 口必甜味也 为脾瘅病 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 土有余也 盈满则上泛 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 若舌上苔如碱者 胃中

2、宿滞挟浊秽郁伏 当急急开泄 否则闭结中焦 不能从膜原达出矣 温热论 第22条 70页 邵新甫按 邵新甫按 口甘一证 内经 谓之脾瘅 瘅即热之谓也 人之饮食入胃 赖脾真以运之 命阳以腐之 譬犹造酒蒸酿者然 倘以有不和 肥甘之疾顿发 五液清华 失其本来之真味 则淫淫之甜味 上泛不已也 胸脘必痞 口舌必腻 不饥不食之由 从此至矣 内经 设一兰草汤 其味辛 足以散结 其气清 足以化浊 除陈解郁 利水和营 为奇方之祖也 指南 脾瘅第2法 某 无形气伤 热邪蕴结 不饥不食 岂血分腻滞可投 口甘一证 内经 称为脾瘅 中焦困不转运可知 川连 淡黄芩 人参 枳实 淡干姜 生白芍 指南 脾瘅 297页 华岫云按

3、临证指南医案 脾瘅 华岫云按云 脾瘅证 经 言因数食干肥所致 盖甘性缓 肥性腻 使脾气遏郁 致有口甘 内热 中满之患 故云 治之以兰 除陈气也 陈气者 即甘肥酿成陈腐之气也 夫兰草即为佩兰 俗名为省头草 今二案中 虽未曾用 然用人参以助正气 余用苦辛寒以开气泄热 枳实以理气滞 亦祖兰之意 即所谓除陈气也 关于酒毒 若紫而肿大者 乃酒毒冲心 急加黄连清之 葛花解酲汤 葛花 白蔻 缩砂仁 干生姜 神曲 泽泻 白术 猪苓 白茯苓 橘皮 青皮 人参 木香 内外伤辨惑论 酒客病 论白苔 再舌苔白厚而干燥者 此胃燥气伤也 滋润药中加甘草 令甘守津还之意 舌白而薄者 外感风寒也 当疏散之 若白干薄者 肺津伤

4、也 加麦冬 花露 芦根汁等轻清之品 为上者上之也 若白苔绛底者 湿遏热伏也 当先泄湿透热 防其就干也 勿忧之 再从里透于外 则变润也 初病舌就干 神不昏者 急加养正透邪之药 若神已昏 此内匮矣 不可救药 温热论 第19条 68页 论绛舌之一 再色绛而舌中心干者 乃心胃火燔 劫烁津液 即黄连 石膏亦可加入 若烦渴烦热 舌心干 四边色红 中心或黄或白者 此非血分也 乃上焦气热烁津 急用凉膈散 散其无形之热 再看其后转变可也 慎勿用血药 以滋腻难散 温热论 第15条 66页 2 薛生白 湿热病篇 薛生白 名雪 字生白 号一瓢 晚年号扫叶山人 磨剑山人 槐云道人 著 湿热病篇 等 湿热病篇 的主要学术

5、贡献 1 阐明了湿热病因病机的特殊性 2 明辨湿热病与伤寒 温热之异 3 条分缕析的阐述了湿热病的证治 4 创立了一系列论治湿热的方证 黄连苏叶汤 湿热证 呕恶不止 昼夜不差 欲死者 肺胃不和 胃热移肺 肺不受邪也 宜用川连三四分 苏叶二三分 两味煎汤 呷下即止 湿热病篇 17条 114页 王某某 女 49岁 2005年11月1日初诊 患者因慢性肾炎 尿毒症 已经接受透析治疗 同时用西药常规治疗 病情尚稳定 但近一个月以来频繁呕吐 饮食难进 食入则吐 因此 希望中医解决呕吐问题 但就诊中医多从脾肾两虚考虑 用补脾肾 利尿 和胃等法 呕吐依然 经人介绍 患者来国医堂就诊 诊时见其烦躁不安 两目怒

6、气冲冲 舌红赤 苔薄黄偏腻 脉弦大滑数而劲 胃脘痞满 无食欲 恶心欲吐 脉舌证一派实象 毫无虚证 肝火冲逆犯胃显然 用黄连苏叶汤合小半夏汤为法 处方 苏叶8克 黄连8克 清半夏10克 生姜6克 6付 1付呕吐减 6付呕吐止 能够进食 但食欲不佳 上方加枳实10克 竹茹15克泄肝安胃以善后 马某某 女 22岁 北京某大学学生 2005年5月10日初诊 素有胃脘痞满不舒 无食欲 晨起恶心 刷牙时恶心欲吐 最近在校外小餐馆吃饭后 频频呕吐 不能进食 急诊去西医医院治疗 呕吐缓解 但仍然呕吐恶心 不想吃饭 进食则吐 诊脉弦滑略数 舌红苔黄略腻 辨为肝郁化火 夹胃中湿热冲逆之黄连苏叶汤证 处方 黄连8克

7、 苏叶10克 灶心土60克 煎汤代水 少量频频服入 3付 一剂吐止 3剂后再未呕吐 四汁四香汤 湿热证 四五日 口大渴 胸闷欲绝 干呕不止 脉细数 舌光如镜 胃液受劫 胆火上冲 宜西瓜汁 金汁 鲜生地汁 甘蔗汁 磨服郁金 木香 香附 乌药等味 湿热病篇 15条 113页 变通薛氏四汁四香汤 组成为 生地10克 麦冬10克 沙参10克 玉竹10克 郁金3克 木香2克 香附3克 乌药2克 用水煎服 治疗胃痛 不思食 脘胁痞胀而舌光红无苔者 瞿某 男 32岁 2005年12月20日初诊 患慢性胃炎 胃痛 从食道至胃脘灼热不适 胃中辣热如火燎 频繁呃逆 同时 脘腹胸胁闷胀不舒 曾四处找中医诊治而无效

8、舌红赤少苔 根部仅有薄黄苔 脉弦细略数 胃阴损伤则舌赤少苔 郁火冲逆则灼热疼痛 肝胃气滞则胀满 三方面病机错综复杂 仿薛氏法用变通四汁四香汤加减 处方 生地12克 麦冬15克 北沙参12克 生白芍12克 生栀子10克 郁金4克 木香2克 香附3克 台乌药2克 6付 2005年12月27日二诊 此方服1剂胃痛止 6剂后胃脘灼热 胀闷诸症消失 舌仍赤 苔少薄黄 脉弦细略数 用上方加玄参10克 6付以善后 3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吴鞠通 名瑭 江苏淮阴人 著 温病条辨 其内容多取材于叶天士的 临证指南医案 参照了 伤寒论 的有关理论 采用自条自辨 方证对应的形式论述温病的证治 温病条辨 主要学术贡献

9、1 创立了辨三焦论治体系发挥了叶氏辨卫气营血论治体系 2 创立了温病方证理论与辨方证论治体系 3 系统论述了9种温病概念与证治 4 订温病论治265条立治方208首 5 总结发扬了叶氏的临床经验 采集叶案100余条 90余方 冬地三黄汤方证 温病条辨 中焦篇风温温热第29条 阳明温病 无汗 实证未剧 不可下 小便不利者 甘苦合化 冬地三黄汤主之 本方中的苇根汁可用芦根代替 银花露可用金银花代替 冬地三黄汤方 组成为 麦冬八钱 黄连一钱 苇根汁半酒杯 冲 元参四钱 黄柏一钱 银花露半酒杯 冲 细生地四钱 黄芩一钱 生甘草三钱 水八杯 煮取三杯 分三次服 以小便得利为度 吴鞠通称此方为 甘苦合化阴

10、气法 吴氏指出 甘寒十之八九 苦寒仅十之一二 慢性前列腺炎 许某某 男 32岁 北京某公司职员 2004年9月11日初诊 患前列腺炎年余 小便时疼痛 尿黄 尿时有热感 心烦异常 情绪低落 口苦 口臭 大便偏干 舌红赤 苔薄黄 脉弦数 前医所用处方有八正散 导赤散 龙胆泻肝汤等 效果均不明显 辨为冬地三黄汤证 用甘苦合化法 处方 生地15克 麦冬10克 元参15克 赤芍10克 黄连6克 黄柏10克 黄芩10克 大黄5克 银花10克 地龙10克 6剂 2004年9月18日复诊 小便疼痛减轻 心烦 口苦 口臭等症消失 情绪好转 治病信心增加 脉弦数 舌红赤 苔黄 火邪尚存 营阴损伤 继以上方加丹参1

11、5克 7剂 三诊症状进一步减轻 守此方合入当归贝母苦参丸 或再加栀子 丹皮 桃仁 牛膝等药 共服30余剂 病告痊愈 泌尿系感染 刘某某 女 41岁 2006年4月1日初诊 患泌尿系感染半年余 用多种抗生素无效 请中医诊治 所用方以八正散 导赤散为主 效果不明显 诊时主诉尿频 尿急 尿不尽 夜尿多 小便时尿道灼热 心烦急躁 经常失眠 服安定片虽能入睡 但第二天疲劳昏沉 比失眠更难受 舌红赤 苔薄黄少苔 脉弦细略数 辨为冬地三黄汤与黄连阿胶汤并见证 处方 麦冬30克 黄连6克 芦根30克 元参15克 黄柏6克 金银花10克 生地15克 黄芩6克 阿胶12克 烊化 生白芍12克 7付 2006年4月

12、8日二诊 服药当晚即能入眠 小便随之通利 尿频 尿不尽感减轻 舌红 苔薄黄 脉弦细略数 继续用上方加当归10克 浙贝母10克 苦参10克 即合入当归贝母苦参丸与 金匮 三物黄芩汤 黄芩 干地黄 苦参 守方14剂而愈 4 王孟英 温热经纬 王孟英 名士雄 字潜斋 孟英 晚年改字王梦隐 又号半痴山人 浙江海宁人 寓居杭州 著 温热经纬 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 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温热经纬 主要学术贡献 1 汇集温病经典阐释其中精义 叶天士 温热论 三时伏气外感篇 薛生白 湿热病篇 陈平伯 风温论 余师愚 疫疹一得 2 精辟的阐述了辨治温病的心得 温病四大家 叶天士 薛生白 吴鞠通 王孟英四人被后世称为

13、叶 薛 吴 王 温病四大家 二 温疫学派 代表人物与著作学术贡献与辨治温病的思路 1 吴又可 温疫论 吴又可 名有性 江苏吴县人 著 温疫论 本书成书于崇祯末年 为我国第一部温疫专著 温疫论 要学术贡献 1 创 杂气 病因学说推翻了六淫学说 2 阐发温疫邪伏膜原与九传病机理论 3 创立辨治瘟疫的新思路 4 创立达原饮 三消饮等治疫名方 吴又可辨治温疫的特点 1 审特异性病原 力求寻找制服病原的特异性有效药物 2 辨察病原的特异性脏腑定位 着力于制订直达病所的专病专方 关于达原饮方证 方 槟榔能消能磨 除伏邪 为疏利之药 又除岭南瘴气 厚朴破戾气所结 草果辛烈气雄 除伏邪盘踞 三味协力 直达其巢

14、穴 使邪气溃败 速离膜原 是以为达原也 热伤津液 加知母以滋阴 热伤营气 加白芍以和血 黄芩清燥热之余 甘草为和中之用 以后四味 不过调和之剂 如渴与饮 非拔病之药也 证 温疫初起 先憎寒而后发热 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 初得之二三日 其脉不浮不沉而数 昼夜发热 日晡益甚 头疼身痛 感之重者 舌上苔如积粉 满布无隙 2 杨栗山 伤寒温疫条辨 杨栗山 名杨璿 xuan 字玉衡 自号栗山老人 夏邑 yi 人 今属河南省 一说四川成都人 伤寒温疫条辨 学术贡献 1 阐发温疫为秽毒郁结三焦的病机学说 2 拟订升降散等治疗温疫13方 3 余师愚 疫疹一得 余霖 lin 字师愚 江苏常州人 乾隆年间曾旅居安徽

15、桐城 疫疹一得 主要学术贡献 1 阐发温疫为火毒壅结阳明气血的病机理论 2 制定清瘟败毒饮 重用石膏 以一方加减治疗温疫50余证 三 伏气温病学派 代表人物与著作学术贡献与辨治温病的思路 1 何廉臣 重订广温热论 何炳元 字廉臣 别号印岩 晚年自号越中老朽 与裘吉生 曹炳章并称 医林三杰 而廉臣居其首 何氏著作有校勘 通俗伤寒论 重订广温热论 等三十余种 可谓 著作等身 重订广温热论 学术贡献 1 辨新感与伏温的本质区别 重订广温热论 载 新感温病 邪从上受 必先由气分陷入血分 里症皆表症侵入于内也 伏气温热 邪从里发 必先由血分转入气分 表症皆里症浮越于外也 新感轻而易治 伏气重而难疗 此其

16、大要也 从而明确的阐述了伏气与新感的本质性区别 并强调指出 医必识得伏气 方不至见病治病 能握机于病象之先 重订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5页 2 从病理伏火论述伏温病因病机 提出了 伏温即是伏火 的病因论 如他说 凡伏气温热 皆是伏火 风寒暑湿 悉能化火 血气郁蒸 无不生火 伤寒 伤暑 无一不归火化 从而把伏气温病的根本原因归结为 伏火 为拟定早期就用清热泄火解毒的治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创立了辨伏温论治体系 一因 伏火 二纲 湿火 燥火 四目 兼 夹 复 遗 4 拟定伏温治疗八法 阐发发表 攻里 和解 开透 清凉 温燥 消化 补益八法 详论八法应用心得 5 拟定温病验方 撰验方妙用总结治温验方327首 2 柳宝诒 温热逢源 柳宝诒 字谷孙 号冠群 又号惜余主人 江苏江阴周庄人 温热逢源 主要学术贡献 1 阐发伏气温病邪伏少阴说 遵 素问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 之说 提出了 寒邪潜伏少阴 得阳气鼓动而化热 的理论 具体而言 原其邪之初受 盖以肾气先虚 故邪乃凑之而伏于少阴 逮春时阳气内动 则寒邪化热而出 其发也 有因阳气内动而发者 亦有时邪外感引动而发者 从而阐发了遵从原始伏邪概念的伏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