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2275968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6.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中医基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中医基础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中医基础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中医基础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课件PPT(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三天祛痘 七天美白 1 中医基础理论 丽蒂雅培训中心深圳丽蒂雅化妆品有限公司主讲 刘耀增 感谢与你同行 概述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第三节脏象第四节经络第五节病因第六节病机第七节诊法 内容提要 概述 一 发展简史 一 先秦 两汉时期 形成时期 1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 难经 扁鹊3 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4 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概述 一 发展简史 二 晋 隋唐时期 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 宋 金 元时期 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代 陈无择 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 宋代

2、钱乙开创 脏腑证治 概述 一 发展简史 四 明清时期 集大成时期 1 明代楼英 医学纲目 王肯堂 证治准绳 2 清代吴谦 医宗金鉴 陈梦雷 古今图书集成 3 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 温疫论 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 近代和现代 收集整理时期 概述 二 中医学特点 1 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体本身的统一人体身心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2 辨证论治辨证 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 通过分析 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 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 又称施治 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节阴阳学说 概

3、念 含义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初期含义 朝向日光为阳 背向日光为阴阴阳学说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第一节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 第一节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的特性1 阴阳的相关性2 阴阳的相对性3 阴阳的普遍性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 医易 动极者镇之以静 阴亢者胜之以阳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在内 阳之守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 第一节阴阳学说 3 阴阳的消长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 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 重阴必阳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第一节阴阳学说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

4、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阴阳学说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阳气 阳 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阴精 阴 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 出 阳 降 入 阴 常态 阴阳平衡 病态 阴阳失衡 第一节阴阳学说 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阴偏衰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4 用于疾病的诊断5 确立护治原则6 归纳药性7 指导养生美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调整阴阳 阴盛 阴阳偏盛实证 实寒证寒者热之 热性方药 伤阳 兼阳虚 酌加温阳药 阳盛 实热证热者寒之 寒性方药

5、 伤阴 兼阴虚 酌加养阴药 阴虚 阴阳偏衰虚证 虚热证补阴 阳病治阴 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阳虚 虚寒证补阳 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 第二节五行学说 概念 五 金木水火土 五材 行 运动变化五行 即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第二节五行学说 内容 1 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2 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取象比类法 推演络绎法3 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第二节五行学说 内容 第二节五行学说 内容 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第二节五行学说 在美容养生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美容养生的诊断指

6、导美容养生的治疗与护理 第三节藏象 概念 1 含义 藏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 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第三节藏象 概念 1 含义 藏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 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第三节藏象 概念 藏象 又作 脏象 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明白什么是藏象了吗 第三节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第三节藏象 一 心 1 生理功能 1 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 B主脉 第三节藏象 一 心

7、1 生理功能 1 主血脉 第三节藏象 一 心 1 生理功能 2 藏神 心藏神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 思维 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第三节藏象 一 心 2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第三节藏象 二 肺 1 生理功能 1 主气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通过肺的呼吸作用 不断地呼浊吸清 吐谷纳新 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三节藏象 二 肺 1 生理功能 2 主宣发肃降宣发 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 肃降 肺气向下通降保持呼吸道洁净 肺气 肃降 宣发 A 呼出体内的浊气B 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 外达皮毛C 宣散卫气 将

8、津液化为汗液 并调节其排泄 A 吸入自然界清气B 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C 将津液向下布散 代谢后成为尿液 第三节藏象 二 肺 1 生理功能 3 主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第三节藏象 二 肺 1 生理功能 4 朝百脉 主治节朝百脉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吸清 呼浊 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 实质 助心行血 主治节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 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之气 血 水的作用 第三节藏象 二 肺 2 生理特性 1 肺为华盖 华盖 本指帝王的车盖或指画上文彩的伞 灵枢 九针论 指出 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难经集注 三十二难 虞庶注 肺为华盖 位亦居膈 因肺在

9、体腔脏腑中位居最高 并有覆盖和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 故名 2 肺为娇脏生理上 肺脏清虚而娇嫩 吸之则满 呼之则虚 为脏腑之华盖 百脉之所朝 第三节藏象 二 肺 3 联属功能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喉为门户 在液为涕在志为悲 忧 与大肠相表里 第三节藏象 三 脾 生理功能1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 并将精微物质吸收 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第三节藏象 三 脾 生理功能 第三节藏象 三 脾 生理功能 第三节藏象 三 脾 生理功能2 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 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原理 脾气的固摄作用 气摄血 第三节藏象 三 脾 生理功能3 脾气主升 脾气以升为主 升清 上

10、输水谷精微至心肺 头目 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 以营养全身 升举内脏 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 防止内脏下垂 第三节藏象 三 脾 2 联属功能 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与胃相表里 第三节藏象 四 肝 1 生理功能 1 主疏泄 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1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2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3 调畅情志 4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肝主疏泄 第三节藏象 四 肝 1 生理功能 1 主疏泄 第三节藏象 四 肝 2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第三节藏象 四 肝 2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第三节藏象 四 肝 3 调畅情志 第三节藏象 四 肝 1 生理功能

11、 2 主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第三节藏象 四 肝 2 联属功能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与胆相为表里 第三节藏象 五 肾 1 生理功能 1 藏精 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藏精 肾气对精气所具有的闭藏作用 第三节藏象 五 肾 1 生理功能 1 藏精 第三节藏象 五 肾 1 生理功能 1 藏精生长发育在生长素作用下 肝脏 还有肾及肌肉组织产生一种生长素介质 它促进氨基酸进入软骨组织 加速蛋白质合成 增加酸胶原组织 促进软骨细胞分裂 软骨生长 对肌肉与纤维母细胞也可能有类似作用 若腺垂体在幼年时分泌机能不足 身体的发育生长停滞 虽至壮年 但身材矮小 这也

12、是中医 肾虚 的症状之一 第三节藏象 五 肾 1 生理功能 2 主水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第四节经络 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经络 十二经脉 1 组成 第四节经络 十二经脉 2 走向 第四节经络 十二经脉 3 流注次序 第四节经络 腧穴 1 定义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2 分类 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 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 督脉的腧穴 奇穴 既有一定名称 又有明确位置 但没有归经的腧穴 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 亦无固定位置 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 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

13、的腧穴 第四节经络 腧穴 3 腧穴定位方法 1 骨度分寸法2 体表标志法3 手指比量法4 简便取穴法 第四节经络 腧穴 3 腧穴定位方法 1 骨度分寸法是以骨节为标志 将两骨之间长度 折量为一定的分寸 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第四节经络 腧穴 3 腧穴定位方法 2 体表标志法1 固定标志五官 毛发 指 趾 甲 乳头 脐 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 肌肉纹理2 活动标志关节 肌肉 肌腱 皮肤随活动出现的空隙 凹陷 皱纹等 咬肌 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 第四节经络 腧穴 3 腧穴定位方法 3 手指比量法 第四节经络 耳穴 1 含义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 也叫反应点 刺激点 疾病表现为压痛 结节 变色 导电性

14、能等 第四节经络 耳穴 2 原理 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垂与上肢相对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 下脚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 第四节经络 耳穴 第五节病因 一 概念 1 含义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即是病因 2 分类 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病理产物其他病因 第五节病因 二 内容 1 六淫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 热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 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2 致病特点 外感 地域 季节 相兼 转化 第五节病因 二 内容 1 六淫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 热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 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2 致病特点 外感 地域 季节 相兼 转

15、化 第五节病因 六淫 1 含义 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一 风邪 第五节病因 2 致病特点 一 风邪 六淫 百病之长 相兼为患 如风寒 风湿 风痰 风性开泄 向上 升发 汗出 怕风 流泪 善行数变 病急 变快 风疹 中风 风性主动 游走 动摇 眩 麻 痒 抽 颤 第五节病因 1 含义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 凝结 收引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二 寒邪 六淫 第五节病因 2 致病特点 二 寒邪 六淫 阴邪伤阳 具有寒象 恶寒 畏冷 便溏 寒性凝滞 气血闭阻 疼痛 脉迟 寒性收引 气机敛闭 无汗 拘急 蜷缩 第五节病因 2 致病特点 三 暑邪 六淫 阳邪炎热 火热征象 发热

16、 面赤 脉洪数 热性升散 伤津耗气 口渴 尿少 疲乏 暑多夹湿 湿困症状 胸闷 肢困 脉濡 第五节病因 1 含义 凡夏至以后 立秋之前 致病具有炎热 升散 兼湿特性的 称为暑邪 三 暑邪 六淫 第五节病因 1 含义 自然界中具有重浊 粘滞 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四 湿邪 六淫 第五节病因 2 致病特点 四 湿邪 六淫 湿性重着 沉重 下注 身困重 头晕沉 湿性粘滞 程长难愈 尿垢 便溏 苔腻 阻遏气机 运行失常 腹胀 遍体不适 第五节病因 1 含义 凡自然界具有干燥 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五 燥邪 六淫 第五节病因 2 致病特点 五 燥邪 六淫 干涩伤津 津液耗伤 咽干 便结 肤燥 燥易伤肺 肺失清肃 干咳 痰血 胸痛 第五节病因 1 含义 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 升腾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热邪 六 火邪 六淫 第五节病因 2 致病特点 六 火邪 六淫 火性炎上 热象 发热 面赤 舌红 脉数 耗气伤津 损耗 渴饮 舌干 便结 枯瘦 生风动血 出血 动风 项强 抽搐 扰乱心神 神乱 烦躁 神昏 狂乱 第五节病因 1 含义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疠气 第五节病因 饮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