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 10 字与拼音(三)《登鹳鹊楼》释疑夕阳乎朝阳乎素材 北师大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2275949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语文上册 10 字与拼音(三)《登鹳鹊楼》释疑夕阳乎朝阳乎素材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年级语文上册 10 字与拼音(三)《登鹳鹊楼》释疑夕阳乎朝阳乎素材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年级语文上册 10 字与拼音(三)《登鹳鹊楼》释疑夕阳乎朝阳乎素材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年级语文上册 10 字与拼音(三)《登鹳鹊楼》释疑夕阳乎朝阳乎素材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语文上册 10 字与拼音(三)《登鹳鹊楼》释疑夕阳乎朝阳乎素材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语文上册 10 字与拼音(三)《登鹳鹊楼》释疑夕阳乎朝阳乎素材 北师大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夕阳乎,朝阳乎?登鹳鹊楼释疑提要:多少年来,关于“白日依山尽”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的说写的是“朝阳”,有的说写的是“夕阳”,还有的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也有的稀里糊涂、模棱两可,这给小学语文教学登鹳鹊楼一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在小学师生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本文作者通过多角度的剖析,确认“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从而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关键词:王之涣鹳鹊楼中条山黄河蒲州白日依山尽朝阳夕阳旁证梦溪笔谈插图正文:每年笔者都要带师范生到小学实习,而几乎每次都有人问: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见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31课)中的“白日”写的是夕阳还是朝阳?老师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笔

2、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经过了解我们发现:现在老师手中有好多种参考书,它们对“白日依山尽”一句的解释很不统一。有的说:此句中的“白日”是“明亮的太阳”、“依”是“从”、“山”乃“中条山”、“尽”是“山的尽头”,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太阳从中条山的尽头升起”(如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备课手册、华中师范大学1987年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备课手册等);有的说:此句中的“白日”是“太阳,本课指夕阳”、“依”是“靠着”、“尽”是“没”,这样整句诗的意思变为“夕阳靠着西山(注意:此说法未说诗中的山是中条山)渐渐下沉,最后看不见了。”(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5)、陕西

3、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备课大全第二编、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的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等);有的既承认诗中“白日”为“黄昏时的太阳”、“依”是“靠着、挨着”、“尽”是“太阳即将全部西沉”,同时又承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结果整句诗的意思又成了:“太阳沿着中条山慢慢落下去”(如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唐诗合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唐代绝句选,以及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唐宋诗选讲等)。毫无疑问,按第一种解释,“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朝阳;按第二种解释,此句写的是夕阳;第三种解释则犯了“自相矛盾”的兵家之忌(其中道理后述)。那么,权威的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是怎样

4、解释的呢?请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四册),它说:“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是“指明晃晃的日光,并不是太阳本身”、“依”是“顺着、随着”、“山”指“中条山”、“尽”是“尽头”,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案(4)秉承了这种说法)。多有意思,它竟然回避了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既不说它是朝阳也不说它是夕阳,你把它理解成“朝阳”也行,理解成“夕阳”也未尝不可。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使各地教师对此诗的解释大相径庭。当然,还得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毕竟还在该书的资料中点

5、了一句,说对“白日依山尽”的解释有几种说法,但谁是谁非它未提供任何证据,也未作任何评论。看来“朝阳夕阳之争”仍大有讨论之必要。在讨论“朝阳夕阳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鹳鹊楼和中条山的位置。笔者翻阅了多种版本的唐诗注释,一般都讲:中条山,位于山西省永济县东南部,为太行山之支脉;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古蒲州城上,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后被大水冲垮。从方位上看,中条山在东南,鹳鹊楼在西南,这一点在解释“白日依山尽”一句时不容忽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在“蒲州”条中说:蒲州,古州名,位于晋、陕交界,黄河东岸,永济境内,黄河从其西侧自北向南流,中条山在其东面,故“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应理

6、解为东朝中条山,西临黄河,或者说黄河与中条山分别位于蒲州或鹳鹊楼的西侧与东面,而不在蒲州城或鹳鹊楼的同一方向上,记住这一点也很重要。不难理解,如果既承认此句写“夕阳”,又承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把整句理解为“太阳沿着中条山慢慢落下去”),则说明注释者自己对鹳鹊楼、中条山的相对方位模糊不清,其解释仅凭直觉而已(当然,在欣赏诗词时,这种直觉是很重要的),免不了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再者,如果王之涣诗中的“山”确实是指中条山,而且诗中明确地含有“升起”的意思,那么此诗写朝阳无疑。然而,遗憾的是王之涣并未注明他此诗中的“山”乃指中条山。相反,一句“白日依山尽”却极鲜明地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惜恋,

7、似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意,读后给人心头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使人产生一种近于消闷、沉重之感,似乎在人眼前勾绘出一副落日西沉的萧条景象,使人感觉到太阳正在下落,美好的时光已经不多了(职工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诗海采珠中有类似说法)。试问,如果诗人看到的是“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阳”或“阳光普照大地”,他会写出如此之情感吗?情与景能融在一起吗?不会,任何一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之作都不会落此败笔。换句话说,如果作者看到的不是夕阳,那么他在诗中流露出的那种情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字面上看,“白日依山尽”总共五个字,其中没有一个字含有“升起”的意思,显然“朝阳”论大有主观臆测之嫌;同理,

8、五个字中也没有一个含有“照着什么”、“一直到天边”的意思,所以人教社的解释不免显得生硬、主观、苍白无力;相比之下,倒是“夕阳说”更令人信服,你看:“尽”是“没、下落、沉”的意思,“依”是“靠近、依傍、挨着”的意思,解释成“夕阳靠着西山(而非中条山)渐渐下沉”岂不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吗?我们还可以根据本诗的前两句来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登上鹳鹊楼,险要的地势使作者产生了居高临下的感觉。他极目远眺,看到了远方的群山及落日的余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然后由远及近又看到了脚下奔腾的大河,继而目送大河经楼前脚下滚滚南去,在远方折向东流,归入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处望到远方、由西方望到南方、

9、望到东方,并由眼前景虚化为意中景。不难发现,这整个观察过程是连续的,而且是站在鹳鹊楼上向西(黄河的对岸),然后向南再向东观察的。单就“白日依山尽”而言,系“西望景”,这就意味着此句写的是夕阳。这种推测还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插图得到印证。就是说:为原诗配插图的人亦认为此诗是夕阳(见后边的分析)。据查,唐代绝句选、唐诗鉴赏辞典的作者也持这种观点。大家尽可以想象,如果作者先到东边看中条山,再到西边看黄河,那么势必造成观察过程的中断,前后两句之间那种一意贯连的逻辑关系就难以解释了。再从写法上看,诗的前两句极力造成一种沉重、空虚、怅惘的气氛(这也是作者当时的切身感受它来自对自然景象的直觉),虽然不失壮

10、阔、雄浑,但却把人带进了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作者看到的不是落日夕阳,他绝不会有这种感受,有这种直觉,他手法再高明,也不会渲染出这样的气氛)。而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急转直下、即景生意,形成一个大的起伏,让人的心情豁然兴奋,突然由失望转为希望,向读者展示出一片新的天地,让人尝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而且它以写眼前的事物极其自然地道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这是作者理性的反映),这种手法别翻新意,出人意表,读完使人耳目一新,意兴纵横,余情不尽,特别是后两句,因为有了前两句烘托的气氛,更显得含义精微、意味隽永,读来使人精神振奋,昂扬奋发,也许这正是这首诗写

11、法上的精妙之处。我们还可以引用二点旁来说明“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其一,大量地翻阅唐诗宋词会给人留下极强烈的印象:唐朝的诗人们似乎都有赏晚景、看日落(再就是对月思吟)的嗜好,因而留下的诗篇中不乏“夕阳、日暮”(再就是咏月)之作,如:暮江吟(白居易)、山行(杜牧)、乐游原(李商隐)、晚次乐乡县(陈子昂)、日暮长江里(储光羲)、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山春房事其二(岑参)、渭川田家(王维)、襄阳歌(李白)、黄鹤楼(崔颢)、暮过山村(贾岛)、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韦应物)、堤上行其一(刘禹锡)、南国十三首其一(李贺)、骆谷晚望(韩琮)、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落日帐望(马戴)等等;

12、与此相反,写“朝阳”、“日出”的诗篇却不多见;其二,翻开权威性的著作看看,几乎众口一词,都讲“白日依山尽”是写“夕阳”。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词语手册(修订本)、中华书局出版的唐人绝句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二)等。人教社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虽然理解为朝阳、夕阳都可以,但从文字表述(见前)上看应该说理解为夕阳更合适。试想,如果是朝阳从东边照过来,只能照亮中条山的东坡,在鹳鹊楼逆光而看,又如何看到“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呢?反过来,如果是夕阳从西边照过来,在鹳鹊楼上看,“明亮的阳光

13、照着远处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似乎更说得过去。总而言之,“白日依山尽”写夕阳言之成理,言之有理,无可辨驳。那么,为什么会有“朝阳”一说呢?原来,大凡选录登鹳鹊楼者无不引用宋代沈括著的梦溪笔谈中的几句话为鹳鹊楼作注:“河中府鹳鹊楼,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大(黄)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首能状其景”。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笔者注)之鹳鹊楼共有三层,登楼远眺可以看到雄伟的太行山支脉中条山,向下俯视则可看到一泻千里、奔腾汹涌的黄河,唐代诗人在这里留下诗赋者很多,其中只有李益的七言律诗(即:“鹳鹊楼西百尺樯,汀州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

14、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笔者注)、王之涣的五言绝句(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笔者注)及畅诸的五言绝句(即:“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笔者注)能写出鹳鹊楼的旖旎风光。不难看出,“朝阳”一说正是由“前瞻中条(山),下瞰大(黄)河”而来。因为中条山位于鹳鹊楼的东面,如果王之涣诗中的“山”是指中条山,那诗中的“白日”一定是东方的“朝阳”。但如前所说,王之涣并未注明他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况且,王之涣写诗在前,沈括著梦溪笔谈在后,梦溪笔谈中的几句话也并非专门为王之涣的诗作注,所以,他们两人谁都未说此山

15、即彼山。可见,单凭梦溪笔谈中的几句话并不能认定“白日依山尽”中的“山”就是中条山。否定了王之涣诗中的山是中条山这一推理基础,“朝阳说”便不攻自破了。提出朝阳说的人还有一条理论根据,那就是课本插图,他们认为画面上有“日”也有“光”,根据地理位置看,是一轮旭日(见华中师范大学1987年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备课手册)。大家知道,课本插图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的,它本身不能作为解释原诗的依据,即使可以,也得不出“朝阳”的结论。如前所述,鹳鹊楼所在的古蒲州城位于黄河东岸,其对岸必定是西岸。从插图上看,太阳位于对岸远方的群山丛中,与鹳鹊楼隔黄河遥遥相对。由此可以推断,这时的太阳是夕阳,图中的群山是鹳鹊楼西面亦即黄河西岸的山地而非中条山(中条山位于鹳鹊楼的东面),这说明画插图的人亦认为王之涣诗中的山不是中条山,“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再有,这是一幅景观图,是不能用平面地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法则(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向的。如果说这幅图有问题的话,笔者以为,它的问题在于黄河流向。我们已经知道:鹳鹊楼在黄河东岸,这里的黄河实际流向是自北而南。反映在插图中,流向应该是自右下向左上,但图上反映不出来,甚至因为透视角度的关系,给人留下相反的印象。建议在教材再版时,对插图略作修正,至少每个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白这一点。综上所述,“朝阳说”理论根据不足,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