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名称-育英国中教师网志.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247605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3.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名称-育英国中教师网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单元名称-育英国中教师网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单元名称-育英国中教师网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单元名称-育英国中教师网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单元名称-育英国中教师网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名称-育英国中教师网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名称-育英国中教师网志.doc(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國文科教材教法教案指導教師:康世統教授班 級: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綜二丙學 生:陳紀璇學 號:992002303國民中學國文科 南一版第二冊 第三課單元名稱兒時記趣班級國中一年班人數35人教材來源國民中學國文教材第二冊第三課(南一版)時間135分鐘指導老師康世統 老師實習學生陳紀璇教學方法自學輔導、講解說明、啟發問答、發表、討論、欣賞、練習、比較、提示法等教學資源課本、字卡、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手冊(南一版)、浮生六記、說文解字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鶴、癩蝦蟆等圖片、powerpoint教材研究1、 教材分析一、 本篇為記敘文,記敘沈復回憶幼年時期以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從平凡的生活上得到樂趣。

2、二、 本文章法:總寫物外之趣,後以天空之飛蚊、地表之蛙蟲分述其趣,回應首段。三、 本文作法,利用敏銳、詳盡的觀察力,加以寬廣、豐富的聯想,能使學生認識譬喻、誇示、排彼等修辭法,進而應用於作文中。四、 本文生難字詞:明察秋毫、藐、紋、鶴、昂、項、強、徐、唳、凹凸、蹲、叢、獸、礫、壑、龐、癩蝦蟆、呀、鞭、驅五、 本文虛字:之、為、然、以六、 本文重要句型:1. 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2.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3. 又常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4. 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2、 教學聯繫與作文教學聯繫:指導學生以身旁事物為素材,發揮想像力,習作作文一篇。與生物教學聯繫:使學生了解鶴、癩蝦蟆

3、生物的習性、特徵等,以利學生加深對本文的認識與感受。與地科教學聯繫:使學生了解丘、壑等自然地形。3、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學生讀過紙船印象(國中國文教科書南一板第一冊第八課)一文,其亦記敘兒時往事與本文相近。本 單 元教學重點一、 了解本文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觀察力,學習模仿本文寫作方式習作。二、 使學生體會親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懷。教學目標單 元 目 標具 體 目 標認知1. 認識作者2. 瞭解本文題解3. 辯析生難字詞4. 瞭解各段大意5. 深究本課內容6. 能分析本文作法體裁1-1能說出作者的的時代背景。1-2能說出作者的字號。1-3能說出作者的生平事蹟。1-4能說出作者的著作。2-

4、1能說出本文的出處。2-2能解釋本課題文。2-3能推測本文的內容大要。3-1能正確辨認字形。3-2能正確讀出本文生字讀音。3-3能正確辨別破音字的讀音。3-4能正確解釋本文生難字詞的意義。4-1能說出各段段落大意。5-1能扼要述敘本文要旨。5-2能翻譯本文為語體。5-3能歸納虛字的用法。5-4能分析本文特殊句型。5-5能分析本文結構。5-6能說出聯絡照應的關鍵。5-7能說出本文剪裁安排的手法。5-8能明白作者取材的用意。5-9能辨認本文修辭的技巧。5-10能指出各段的地位和價值。5-11 能指出本文的風格和特色。6-1能指出本文作法特點。6-2能推知本文文體。6-3能說出寫作記敘文的方法。能力

5、7. 能正確誦讀課文8. 能養成自學的能力9. 能應用本篇文字及作法習作10. 能發表讀後感7-1能語音正確、語調適度的誦讀課文。7-2 能背誦課文。8-1能蒐集資料,考察疑難問題。8-2能做好預習作業。8-3能訂正筆記缺失。8-4能養成歸納課文段落大意的能力。8-5能養成豐富的想像力。8-6能養成敏銳的觀察力。9-1能運用虛字新詞造句造詞。9-2能運用本文修辭格造句。9-3能仿本文,運用想像力習作一篇文章。10-1能說出讀後心得。10-2能寫出一篇條理分明,文字流暢的讀後感。情意11. 能體會生活中的閒情逸趣12. 能培養親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懷11-1能從小地方體驗生活的樂趣。12-1能親

6、近、體會周遭的生活。12-2能尊重大自然中的每個生命體。時間分配45節次1教學內容引導、預習考查、講解題文、講述作者生平、概覽課文、說明全文大意、處理生難詞及讀講課文(第一段)452處理生難詞及讀講課文(第二、三、四段)、深究鑑賞(內容方面)453深究鑑賞、應用練習具體目標教學活動教學法教具時間評鑑備註(能引起學習動機)(學生能聽從指導,並切實預習)(能歸納各段大意及要旨)(能養成欣賞文章的能力)(能辨認文體) (能查考疑難問題) (能查考辭典)(能訂正筆記缺失)(能完成預習工作)(能提出問題)(能解釋生難字詞)(能說出本文出處)(能推測本文大要)(能說出作者的字號、生平、著作、在文壇上的地位

7、)(能扼要敘述本文要旨)(能說出本文體裁)(能說出記敘文作法要點)(能讀講生難字詞的意義)(能養成歸納課文段落大意的能力)(能辨析第一段生難詞)(能辨析第二段生難詞)(能辨析第三段生難詞)(能想像文中場景及人物表情)(歸納虛字用法)(能歸納之字用法)(能歸納為字作法)(能歸納然字用法)(能歸納以字用法)(能正確辨識字形)(能辨別字音)(能分析本文特殊句法)(能辨認本文修辭技巧)(能認識誇飾用法)(能認識排比修辭)(能指出本文特色及本文風格)(能運用虛字造句)(能運用修辭格造句)(能運用詞語造句)(能運用本文作法於習作上)(能寫出一篇完善的讀後感)1、 準備活動一、 教師製作相關教具、蒐集補充資

8、料。二、 指導學生預習本單元教材:(一) 引導1. 由童謠吟唱引起。請同學事先蒐集,並分組競賽。2. 請同學回想童年有趣、難忘的經驗,請學發表,並書寫於本週週記上。(二) 課前準備1. 解釋題文:教師板書題文,指名學生解釋,其他同學補充,由教師作歸納。2. 考察本文出處。3. 閱讀作者傳略: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所附作者介紹,並蒐集資料加以補充。4. 概覽課文:(1). 指導學生閱讀全文,並歸納本文大意及各段大意,記載於預習簿上。(2). 指導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將優美文句、疑難字詞標示以不同符號,並爲研究修辭技巧作準備。5. 辨認文體:指導學生就所講述之大意,試辨文體。6. 査考生難字詞:指導學生査

9、考下列生難字詞的形、音、義,並記於預習簿上:藐小、私擬、項為之強、唳、龐然大物、蝦蟆、呀然、鞭7. 參閱課文後的注釋,如有不明者,査考辭典,並記於預習簿中。8. 準備提出疑難問題。 第一節 2、 發展活動一、 前課筆記訂正,教師發還之後,並作扼要的講評。二、 前課單元測驗:(一)用具體目標之試題測驗,教師宣布標準答案,學生自行訂正。(二)統計成績,研判錯誤之處,實施補救教學。三、 預習考察:(一) 檢查學生預習筆記。(二) 讓學生提出疑難。(三) 抽問學生本課生難字詞。四、 講解題文:(一). 教師板書題文:兒時記趣,指名同學講述本文出處提付共同討論、訂正,教師補充說明。(二). 指名同學就題

10、目推測本文內容大要。五、 講述作者生平:指名同學講述作者的字號、生平、著作、在文壇上的地位,共同討論訂正,教師作歸納補充。六、 摡覽全文:(一). 指名同學試讀全文,共同討論訂正。(二). 教師隨機處理各段的生字讀音:1. 第一段(1). 明察秋毫:(2). 藐小:一2. 第二段(1). 項為之強:一(2). 唳:一3. 第三段(1). 凹凸: (2). 土礫:一(3). 壑:4. 第四段(1). 興正濃:一(2). 龐然大物: (3). 拔山倒樹:(4). 癩蝦蟆: (5). 余:(6). 呀然:一(7). 鞭:一(8). 驅:七、 講述全文大意:指名同學講述全文大意,提付共同討論訂正。八、

11、 辨認文體:(一). 指名同學講述本文的體裁,並共同討論訂正。(二). 教師提問記敘文作法要點,指名學生回答,經討論後歸納。九、 分段讀講課文:(一). 第一段1. 提問學生第一段生難字詞之意義,教師再作補充說明。2. 指名同學試讀第一段課文,並略述本段大意,教師隨機訂正。3. 教師範講第一段課文。特別注意下列生難字詞:(1). 張目:睜開眼睛。張 ()(2). 秋毫:鳥獸在秋冬新生的細毛,用 來比喻極細微的東西。(3). 藐小:微小。藐,音一。(4). 物外:超越有形物體之外,也指世俗之外。 第二節 (二). 第二段1. 提問學生第二段生難字詞之意義,教師再作補充說明。2. 指名同學試讀第二

12、段課文,並略述本段大意,教師隨機訂正。3. 教師範講第二段課文。特別注意下列生難字詞:(1). 私擬:私自比擬。(2). 心之所向:內心所想到的。向,() 往的意思。(3). 昂首:抬頭。(4). 項為之強:脖子因此僵硬了。項,頸的後部。為,因為。之,此,指看蚊子這件事。強,音,僵硬的意思。(5). 徐噴以煙:用煙慢慢地噴(蚊子)。徐,慢慢地。(6). 鶴唳雲端:唳,音,鳥類高聲地鳴叫。(7). 怡然:喜悅的樣子。(三). 第三段1. 提問學生第三段生難字詞之意義,教師再作補充說明。2. 指名同學試讀第三段課文,並略述本段大意,教師隨機訂正。3. 教師範講第三段課文。特別注意下列生難字詞:(1). 以叢草為林:把叢生的草當作樹林。(2). 礫: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