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新教授--热敏灸临床经验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223957 上传时间:2017-10-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日新教授--热敏灸临床经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陈日新教授--热敏灸临床经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陈日新教授--热敏灸临床经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日新教授--热敏灸临床经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日新教授--热敏灸临床经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日新艾灸临床经验热敏灸疗法作为针灸疗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疗效肯定,深受历代医家重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艾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有日趋衰落的现象。导师陈日新教授、主任中医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 20 年,尤其重视灸疗的研究和应用。笔者随师伺诊,每见导师用灸疗病,效如桴鼓,深感艾灸疗法之神奇。现将导师艾灸临床经验简作如下介绍,以供同行参考。1.探查腧穴喜恶,不拘寒热虚实艾灸应用于临床以来,历代医家对于艾灸禁忌证尤为重视,不少医家认为灸法属于温热刺激,而热能伤阴,故阴虚阳亢和邪热内炽的病症皆不可灸。然纵观历代文献,细详个中曲委,导师认为艾灸虽为温热刺激,但火热之症并非绝对是

2、灸疗的禁忌症,只要施灸于是其适宜刺激的腧穴,即探查到喜热的腧穴,诸证皆可用灸。1.1 寒湿入体,灸优于针寒邪收引,湿性凝滞,寒湿为邪,经络闭阻,而艾灸疗法深具温经通络、祛湿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凝湿滞、经络闭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导师认为,在治疗由于寒湿引起的病症中应以艾灸疗法为主,取其“以阳制阴”之意,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典型病例余某某,女,46 岁,职工,于 2005 年 2 月 21 日就诊。主诉:右肩背部疼痛 2 年,加剧 3 天。患者诉 2 年前受寒后出现右肩背部疼痛不适,经中药内服(药方不详)及针刺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但时有复发。三天前因沐浴受凉,致右肩背部疼痛加重,活动时加剧,经针刺

3、治疗,疗效不明显。症见:右肩部及右肩胛区肌肉强硬酸痛,有广泛性压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在右肩胛天宗穴附近可触及条索样结节改变,局部喜热恶寒,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滑。诊断为寒湿型背肌筋膜炎。探查到大椎、肩井、风门、天宗穴喜热,采用艾卷温和灸疗法,取穴:大椎、肩井、风门、天宗,每穴施灸 30 分钟,每日两次,治疗 5 天后,疼痛症状消失,局部无压痛反应,条索样结节消失,活动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1.2 阳虚病症,灸贵于针艾叶为纯阳之品,性温通经络;艾火温热,可直达经络,补虚起陷。因此,对于以阳虚为主的病症,用艾灸治疗能温补阳气、升阳举陷,使火气助元气,以达助阳治病之功。典型病例王某,男,

4、42 岁,干部,于 2004 年 11 月 12 日就诊。主诉:性功能障碍 6 月。患者诉 6 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勃起障碍,并伴有轻微腰部酸软,手足不温,多次求助于针刺治疗及中药内服,但疗效不佳,因婚姻生活不如意而精神苦闷。症见舌淡苔白,脉虚无力,体态虚胖,手足不温,阳物彻夜难举。诊断为阳痿,证属元阳不足。采用艾卷温和灸法,以温肾壮阳,培补元气。探查到关元、气海、命门、腰阳关穴喜热,每穴艾灸 30 分钟,每日两次。治疗 2 天后患者诉晨起时阳物有自举现象,且较坚,约历 5分钟后自行恢复常态。连续治疗 1 月后,患者诉性生活已恢复如常。随访 1 年未见复发。1.3 火热之症,灸亦所宜历代有不

5、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汉代张仲景指出热证灸治可引起不良后果,并告械人们无论是阳盛的热证或是阴虚的热证,均不可用灸法。宋代圣济总录也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清代医家王孟英还提出了“灸可攻阴”之说,把灸法用于热证,视为畏途。近代还有不少针灸教材,也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有些人甚至认为“用之则犹如火上添油,热势更炽”。故无论伤寒杂病,凡涉及三阳者,皆禁用灸治。然而,通考内经全文,并无“发热不能用灸”的条文与字样,却有“热病二十九灸”之说;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认为“火郁发之”, 而灸法正可以使血脉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散热退热与祛邪外出的目的;明代龚居中在其红炉点雪

6、一书中,更是明确指出灸法用于寒热虚实诸症,无往不宜。因此,艾灸疗法并非是“以火济火”,而恰恰是“热能行热”。所以,导师认为:火热之症,灸亦所宜。典型病例王某某,男,21 岁,工人,于 2002 年 3 月就诊。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痛 2 天。患者 2 天前突感上腹疼痛,渐次出现右下腹疼痛,不能直腰,咳嗽时疼痛更剧,体温升高,自服抗生素(氨苄西林),疼痛无明显改善。症见:右下腹疼痛、压痛,阑尾穴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不明显,口干喜冷饮,无恶心呕吐,大便 3 日未解,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体温 37.9。患者两年前有急性阑尾炎病史。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证属瘀热结于大肠。探查到天枢穴喜

7、热,乃采用艾条温和灸,左右天枢穴各 1小时,灸时患者感热流直下入腹至深部痛区,且痛区热感明显强于施灸的天枢穴皮肤表面。施灸 1 次后,疼痛立解。同法治疗 3 日,每日施灸两次,症状消失,嘱继续自行艾灸 2 天,以巩固疗效,3 年未见复发。1.4 气阴不足,亦可用灸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此论对后世影响很大,由此,许多医家认为灸法有劫阴耗气之弊,故对于气阴不足病症不宜用灸或禁止用灸。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之所以用于阴虚证的治疗,是因灸有补阳之功效,而“阳生则阴长”也。另据龚居中红炉点雪所说“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

8、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气虚、阴虚者,用灸法以热补气,使脾胃气盛,运化正常,则气阴得补,此为“以阳化阴”之意。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用灸经验,认为气阴亏虚之症亦可用灸。典型病例万某某,男,65 岁,退休职工,于 2005 年 2 月 27 日就诊。主诉:右肩活动无力3 月。患者 3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肩部活动不利,继之逐渐出现右肩胛及右上臂肌肉萎缩无力,服药后(具体药物不详)病症无改善。症见:右肩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有不同程度萎缩,以斜方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为甚,右肩部及右上臂无疼痛、压痛,活动无力,右上肢前伸 60,外展 70,肌张力下降,

9、肌力 3 级,口干不多饮,舌淡苔少,脉细。诊断为痿证,证属气阴不足。探查到脾俞、肾俞、肩髃、臂臑穴喜热,采用艾卷温和灸疗法。每穴艾灸30 分钟,每日两次。治疗 20 天后,患者诉活动较前有力。再灸 20 天后查体示:萎缩的肌肉已较前丰满,肌力 4 级,右上肢前伸 85,外展 90。2.艾灸温和持久,每穴施足灸量 由于灸法操作费力,施灸者难以持久,故临床疗效难以保证。导师认为,常规灸量很难达到治疗所需的艾灸剂量,因此疗效不甚理想。根据临床实际,导师提出温和灸疗法宜温和持久,每次每穴应达到足够的施灸剂量,不应拘泥于教科书所示、且取穴宜从精从简。典型病例罗某某,女,67 岁,农民,于 2005 年

10、1 月 5 日就诊。主诉:左膝关节疼痛,伴活动不利 5 年,加剧 1 月。患者诉:5 年前无明显诱因下逐渐出现左膝关节酸痛不适,活动时可加重症状,1 月前,因天气寒冷,疼痛加剧,活动尤甚,自行热敷、中药内服(方药不详),症状无明显好转。症见:左膝关节轻微肿胀,疼痛,外膝眼处有明显压痛,关节因疼痛而活动不利,负重时疼痛加剧。摄片检查示左胫骨髁间隆起稍尖锐,关节面尚平整,关节间隙变窄,提示退行性病变。舌淡苔厚白稍腻,脉细。诊断为痹痛,属寒湿闭阻型。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治疗,穴取外膝眼,艾灸 1 小时后,患者诉疼痛大减,活动改善。嘱其自行艾灸此穴,每次 1 小时以上,每日两次。第三天复诊时患者诉疼痛已不

11、明显,外膝眼处仍有轻微压痛,活动及负重时有轻微疼痛。嘱其再行灸疗三天后,患者诸症消失。3. 重视“热敏点”灸,着力激发感传导师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在疾病状态下,人体体表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新形的疾病反应点,这种反应点对艾灸的热感有着特殊的反应形式,而且,探查此类反应点进行艾灸时,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根据这种反应点的特性,导师将之称之为“热敏点”。“热敏点”在体表的出现是有一定规律的,其部位与传统穴位的定位并不完全符合,在“热敏点”上施灸时,很容易激发灸性感传现象,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热敏点”是一种新的疾病反应点,是腧穴反应病症的一种新形式,也是临床治疗的最佳施灸点。“热敏点”

12、灸疗法丰富和发展了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典型病例病例 1:周某某,男,71 岁,退休职工,于 2004 年 9 月 24 日就诊。主诉:颈项部酸痛 10 年,加重 2 天。患者诉 10 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项部酸痛,赴当地医院就诊,经摄片检查后诊断为颈椎病,经针刺治疗后,症状缓解,但 10 年间时有复发。2 天前,因伏案劳累,致颈项部酸痛不适,活动时疼痛加剧。症见:颈项部肌肉稍有强硬,颈4、5 椎旁压痛明显,颈部活动功能尚可,但活动时酸痛症状加重,上臂牵拉试验阴性,摄片检查示颈椎曲度变直,颈 4、5、6 椎轻度增生。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诊断为颈椎病。治疗时在患者百会穴附近找到“热敏点”后施行

13、艾卷温和灸法,2 分钟后患者诉有一股热流沿督脉下行至大椎处,再折向右肩井,直至肩髃,并沿手阳明经下行,直达右食指,期间持续 5 分钟左右,灸感慢慢回缩消失。遂停止灸疗。治疗结束后患者诉颈项部酸痛大减,病症豁然减轻。第二天治疗时,在其颈 5、6 椎间隙处找到“热敏点”,施灸时患者感艾卷之温热徐徐透入 2 寸许,异常舒适,持续 30 余分钟后消退。遂停止灸疗。治疗结束后患者诉颈项部轻松,疼痛消失,活动自如,颈项部已无压痛。嘱其自行艾灸颈项部,以巩固疗效。3 月后随访无复发。病例 2:王某某,女,36 岁,工人,于 2004 年 8 月 9 日就诊。主诉:口角右歪 1天。患者诉 1 天前,因受空调冷

14、气直吹面颊后,逐渐出现口角右歪,左眼闭合障碍。症见:口角右歪,左鼻唇沟变浅,左眼闭合时眼裂增宽,左眉抬举障碍,左侧额纹消失,鼓腮漏气,左耳后疼痛,压痛,舌淡红,苔白,脉弦滑有力。诊断为面瘫(左侧)。治疗时在患者的风府、风池和翳风处找到“热敏点”,施灸时,患者感风府、风池处热力徐徐透入 1 寸许,持续 20 分钟后渐渐消失;灸翳风处,患者感热流渐次扩散致整个左侧面颊,持续 30 分钟左右后消失。遂停止灸疗。如此连续治疗 5 天后,患者感灸感感传现象已不明显,但患者露齿时口角基本对称,左眼闭合力度稍差,左侧面颊表情肌活动基本正常,双侧额纹已对称,鼓腮已不漏气。再以艾灸翳风穴巩固治疗 2 天,患者痊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