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十几减6、5、4、3、21教学反思 苏教版(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2232781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下册 十几减6、5、4、3、21教学反思 苏教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 十几减6、5、4、3、21教学反思 苏教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下册 十几减6、5、4、3、21教学反思 苏教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下册 十几减6、5、4、3、21教学反思 苏教版(通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几减6、5、4、3、2教学反思:十几减6、5、4、3、2一课是在学生经历了十几减9和十几减8、7大量练习及计算技能已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就前两课而言,本课的教学相对轻松,也因此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懈怠和忽视,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缺失。课后就此节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几点思考:一、与其“舍近求远”不如“顺水推舟”和前两课出现的求剩余的情景不同,本课出现的是求另一加数的实际问题的情景。由于课前对教本研读的不够仔细,认为此课单纯只是前两课算法的迁移,所以备课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很好的做到求同存异,而是一仍旧贯的沿袭之前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教学例题时提问:“小兔一共采了11个蘑菇,蓝蘑菇有

2、5个,花蘑菇有多少个?”出现了两种算式:1156和5611,当这样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在教学中时,我只是匆匆地引导孩子们理解:已知两种蘑菇一共采了多少及其中一种蘑菇采了多少,要求另一种蘑菇有多少,也用减法来计算。接着再引导孩子们说算法,一步步按照教学预设走过程,就是避而不谈孩子列出的5611这道算式,没有适时的对教法的设计进行及时的变通,舍弃了一个因势利导出“想加算减”思路的绝佳契机。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孩子们思维的闪光点,与其“舍近求远”,不如“顺水推舟”。二、与其“一成不变”不如“灵活多变”本课仍然是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因而在导入部分设计了卡片接龙的方式,以复习十几减

3、9、8、7和20以内进位加的口算,为学习本课作铺垫。卡片出示了这样一组口算:158? 149? 69? 127? 87? 119? 147? 59? 128? 67? 168? 39? 孩子们挨个都能对答如流,熟练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新课也在这样得心应手的导入环节中顺理成章的进行下去。然而在课后的交流中,领导们指出:可以将“想加算减”的这一方法蕴藏在这些加法口算中,将69?6()15或()915。这样细微之处的变化既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又突出了“想加算减”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从练习的实用性出发,从与教学内容的实际联系出发,设计教学过程,与其“一成不变”不如“灵活多变”。三、与其“拐弯抹角”不

4、如“一针见血”“想想做做”练习中反复强调让孩子们感受相关的两个减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时我也关注到了这一点,问孩子“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对一年级的孩子似乎有点难,他们只能答出“算式的后两个数颠倒了”。如果我们换了问题“你能想到与哪道加法算式有关?”给孩子们的问题就简单多了,他们也易于回答了。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孩子的视角提出简单直接的问题,更易于他们理解。我们与其“拐弯抹角”不如“一针见血”。四、与其“一枝独秀”不如“满园皆春”在帮小蚂蚁找家的练习中,采用了让孩子送小蚂蚁回家的游戏方式来巩固他们对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样令他们感兴趣的游戏练习也只限于十来个人,远远满足不了其他孩子想要参与学习的热情,如果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参与其中,不仅加大了计算的训练量,提高了计算的能力,也能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何乐而不为?与其“一枝独秀”倒不如“满园皆春”。 此次随堂听课后的交流,我聆听了很多真诚而实用地建议,给了我极大的触动。“教学”是门技能,需要我们不断充实自己、钻研总结、潜心苦练,才能技艺精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